樂燎原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上海 200439)
第一課時
同學們好,今天我們學習第八單元的第16課。本課的學習,我們將繼續(xù)圍繞“傾聽理性的聲音”這一核心任務展開。
第16課的學習,老師還是從三個“得”——得“體”、得“理”、得“益”——這三個層面,跟同學們一起來學習、來研討。與第15課一樣,第16課也是兩篇經(jīng)典古文名篇——請同學們打開教材,翻到第148頁,第一篇是杜牧的《阿房宮賦》;第150頁,第二篇是蘇洵的《六國論》。
學習第15課時,老師提到了——在閱讀古文時,了解一點文體知識,有助于我們加深對文章形式和內(nèi)容的理解。在學習課文之前,我們還是先來了解一下《阿房宮賦》的“賦”和《六國論》的“論”這兩種不同的“文體”。
先來看“賦”?!百x”,歸屬于辭賦。辭賦,是一種韻文。辭,最早源于《楚辭》,如屈原的《離騷》;賦,始于荀卿的《賦篇》。漢代以后把辭與賦統(tǒng)稱為辭賦。賦,是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漢代的大賦以鋪敘事物為主,除保留了“楚辭”一些形式上的特點之外,更多地采取了散文的手法,如宋玉的《風賦》、司馬相如的《長門賦》。東漢后期又出現(xiàn)了以抒情為主的小賦,如王粲的《登樓賦》。魏晉以后出現(xiàn)了講求聲律對偶的駢文。賦體采用了駢文的形式,稱“駢賦”;依然采用散文形式的,則稱“文賦”。中唐以后,古文家所作的賦,逐漸以散代駢,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寬松。高一上學期學過蘇軾的《赤壁賦》,今天我們將要學習杜牧的《阿房宮賦》,都是“文賦”的典型作品。
再來看“論”。論,這里是指“史論”,原指史學家在“本紀”“列傳”之后,評述所記史事和人物的文字。后來凡是關(guān)于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論文論著,也都稱為“史論”。史論,可歸為“論辯”一類。論辯,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論說文。先秦諸子著作,一般都可以認為是論文專集。本學期第一單元學過《論語》中的四子侍坐章、孟子的《齊桓晉文之事》以及莊子的《庖丁解?!罚伎梢砸曌髡撜f文。單篇論文則以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賈誼的《過秦論》為最早。論辯包括兩個方面:或是闡明一個道理(論),第五單元第11課,我們學過李斯的《諫逐客書》,書,上書。與本單元第15課《諫太宗十思疏》一樣,都可以歸屬于“奏疏”,都可以視為“論”的一類;論辯,也可以是批駁別人的言論(辨),如第15課我們學過《答司馬諫議書》一文,這篇古文從形式上說是書信體,但從內(nèi)容上看,王安石回信,主要是批駁司馬光強加自己的諸多罪名,則是屬于“辯”的范疇。
教材第151頁“學習提示”第二段明確提出要求:朗讀課文,感受“賦”和“論”的文體特點,體會作者傾注其中的感情和氣勢。下面聽老師朗讀這兩篇古文,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148頁,老師先朗讀《阿房宮賦》。
前面說過,《阿房宮賦》是一篇“賦”,同學們聽的時候,要注意作者運用鋪陳排比、夸張揚厲的語言形式,進而感受其震撼人心的藝術(shù)力量。(朗讀略)
接下來,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150頁,聽老師朗讀《六國論》。這是一篇“史論”,同學們聽的時候,要注意文章是如何嚴密論證,闡發(fā)觀點,進而感受其雄辯的力量和充沛的氣勢。(朗讀略)
好,老師朗讀了這兩篇古文。第15課我們特別強調(diào)“學會傾聽理性的聲音”,是教材第八單元應該關(guān)注的核心任務。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你從這兩篇古文中傾聽到了作者怎樣的理性的聲音?
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二個問題:得“理”。我們將這一課的兩篇古文放在一起作比較閱讀,逐一探討作者理性思考的緣起、內(nèi)核(即主要內(nèi)容)、要旨(即主要觀點和意圖)以及呈現(xiàn)形式等4個問題。
先看第1個問題:理性的思考,緣何而起?
請同學們關(guān)注兩位作者各自所處的時代。
杜牧生活在晚唐。杜牧所處的時代,政治腐敗,階級矛盾異常尖銳,加上外族紛紛入侵,更是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國,日薄西山,它已經(jīng)走向了無可挽回的下坡路,處在崩潰的前夕。杜牧針對這種形勢,極力主張內(nèi)平藩鎮(zhèn)、加強統(tǒng)一,外御侵略、鞏固國防。關(guān)心民苦、憂國傷時的杜牧,希望當朝統(tǒng)治者勵精圖治、富民強兵。
而現(xiàn)實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唐穆宗李恒以沉溺聲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敬宗好聲色,興土木,游宴無度,不視朝政。對于這一切,杜牧是既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薄栋⒎繉m賦》寫于敬宗寶歷元年,其批判的鋒芒,看似指向秦始皇以及歷代亡國之君,實質(zhì)上是指向當時的最高統(tǒng)治者。
蘇洵生活在北宋。北宋第一個皇帝趙匡胤,鑒于唐末五代的藩鎮(zhèn)割據(jù),害怕武將擁兵自立,反對中央,因而實行了一系列防范武將軍權(quán)過重、地方武裝過強的措施。這些措施不但大大減弱了宋朝軍隊的戰(zhàn)斗作用,而且嚴重削弱了抵御外來侵略的國防力量。趙宋統(tǒng)治者想盡辦法抑制內(nèi)部的動亂和鎮(zhèn)壓人民的反抗,對外則妥協(xié)退讓、屈辱求和。
這種軍事上的驕惰無能和外交上的妥協(xié)退讓,在北宋初期就已經(jīng)助長了遼和西夏的氣焰。在此之后,遼和西夏更是結(jié)成掎角之勢,步步要挾,隨時侵犯。而北宋王朝主要的應付辦法是逐年向遼和西夏繳納絹匹銀兩,換取暫時的安寧喘息。
由于中央集權(quán)以及對外妥協(xié)政策而造成北宋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尖銳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嚴重和表面化。這個問題怎么解決,成為了當時無數(shù)愛國的仁人志士思考的一個問題。他們深感憂慮,紛紛上書,要求改革。蘇洵、蘇軾、蘇轍,蘇門三父子一同撰寫了同題政論文《六國論》。他們都想從六國滅亡的教訓之中,尋找到解決北宋王朝問題的鑰匙。蘇洵是通過名重一時的歐陽修,把自己的二十多篇著作呈送給宋仁宗,陳述他對大宋王朝內(nèi)政外交各種問題的意見,《六國論》就是其中的一篇。
下面我們來看第2個問題:理性聲音的“內(nèi)核”——也就是兩篇文章的核心內(nèi)容——是什么?
了解了兩位作者的寫作緣起,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兩位作者理性聲音的“內(nèi)核”均在文末:《阿房宮賦》在第四段;《六國論》在第四、第五兩段。請同學們看課文,將《阿房宮賦》第四段、《六國論》第四、第五兩段放聲朗讀一遍。(朗讀略)
接下來我們看第3個問題:理性的聲音,要旨為何?
學習第15課時,同學們已經(jīng)知道了《諫太宗十思疏》和《答司馬諫議書》兩文,其要旨,即文章的主要觀點和意圖,均在文章第一段鮮明地凸顯出來。那么,這兩篇文章的主要觀點也是如此嗎?《阿房宮賦》第一段的段首句是“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六國論》第一段的段首句是“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同學們可想一想,這是兩篇文章各自的主要觀點和意圖嗎?
聯(lián)系兩位作者理性思考的緣起,再從整體上把握全文內(nèi)容,同學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兩位作者理性聲音的要旨并非呈現(xiàn)于篇首,而是均聚焦于篇末:《阿房宮賦》為第四段末句“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六國論》則為第五段末句“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作者理性聲音的要旨,包括文章的主要觀點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歌詩合為事而作,文章合為時而著。請同學們結(jié)合寫作緣起,推斷一下兩位作者各自不同的寫作意圖。
聯(lián)系兩位作者的寫作緣起和文章的核心內(nèi)容,我們完全可以推斷出作者的寫作意圖:杜牧的這篇賦,表面上是鋪寫阿房宮的興與毀,其真正的意圖則是用秦驕奢致亡的故事,規(guī)勸本朝當政者,以古為鑒,明興亡之道;蘇洵的這篇史論則是點明六國滅亡的原因是賂秦,以此警告宋朝統(tǒng)治者,不能用賄賂的方法對待遼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簡而言之,杜牧是立足現(xiàn)實、評說盛衰,即總結(jié)秦朝覆亡的教訓,意在針砭時弊;蘇洵是借古諷今、以史為鑒,即探究六國破滅的緣由,旨在警示當朝。
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辨析了辭賦和史論兩種文體不同的特征;通過朗讀,初步體會了兩位作者傾注在文中的感情和氣勢;并著重探討作者理性思考的緣起、理性聲音的要旨、內(nèi)核等3個問題。
下節(jié)課我們將探討作者理性的聲音,在文中是如何呈現(xiàn)的等問題。老師向同學們推薦一下課外拓展閱讀篇目。一是結(jié)合杜牧《阿房宮賦》的學習,推薦同學們課外拓展閱讀杜牧的七言絕句《華清宮》(零葉翻紅萬樹霜)《過華清宮絕句三首》,有興趣的同學也可以讀一讀他的五言排律《華清宮三十韻》。二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蘇洵的《六國論》,建議同學們課后上網(wǎng)搜索并大致瀏覽一下蘇軾、蘇轍以及明代李禎的三篇同題政論文——《六國論》。
接下來布置今天的課后作業(yè)。第一項作業(yè)是熟讀《阿房宮賦》《六國論》全篇。第二項作業(yè)是完成教材P152頁“單元學習任務二”中的第2項任務。第三項作業(yè)是完成練習冊上第16課的第1題和第2題。
今天的課就講到這里。同學們,再見。
第二課時
同學們好,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第八單元第16課。
上節(jié)課,我們著重探討了杜牧和蘇洵兩位作者理性思考的緣起以及理性聲音的內(nèi)核、要旨等3個問題,今天我們來重點探討第4個問題——兩位作者理性的聲音,是如何呈現(xiàn)的?我們先以《阿房宮賦》一文為例,來探討杜牧理性的聲音是如何呈現(xiàn)的。
探討之前,我們先來看現(xiàn)代著名學者錢鐘書的一首七絕的后兩句——“三復阿房宮賦語,后人更有后人哀?!比龔停馑际欠磸驼b讀。順著這個思路,或許有同學會問:既然杜牧是晚唐最杰出的詩人之一,那他為什么不以“阿房宮”為題材寫一首詩呢?或者說,以杜牧的詩才,寫一首以“阿房宮”為題的論史詩,表達《阿房宮賦》文中同樣理性的聲音,不是手到擒來、輕而易舉的事嗎?
我們再來看,金人劉仲游就寫過一首七言論史絕句:“唐家帝業(yè)艱難致,終笑明皇學始皇。不戒前車成后轍,華清宮殿勝阿房。”這里不是同樣可以將唐朝與秦朝進行對比,將唐玄宗與秦始皇進行對比,感嘆封建清王朝的興替盛衰,呈現(xiàn)出滄桑的歷史縱深感,一樣能讓“后人”能從歷史中,特別是唐玄宗后期的歷史中汲取教訓嗎?
那為何杜牧的理性的聲音不用詩歌來呈現(xiàn)呢?一首七言絕句,二十八個字,言簡意明,詩意盎然,朗朗上口,不是一樣可以千古傳誦嗎?
或許有同學會說:絕句跟賦比起來,體制過小,格局不大,氣勢太弱。果真如此嗎?
上節(jié)課,布置同學們課外閱讀杜牧的五首“華清宮”詩。前四首是七絕;后一首是三十韻,五言排律,同學們不妨計算一下,杜牧的這首五言排律《華清宮三十韻》,足足300字的篇幅,而《阿房宮賦》全文也只不過513字,想想看,假如杜牧寫一首五言排律《阿房宮三十韻》,那格局還會小,氣勢還會弱嗎?
同學們可能又有問題要提出來了:你看,同為廢墟,秦王朝的廢墟和唐王朝的廢墟不是同樣可以作為寫作素材嗎?選擇阿房宮或華清宮這兩個標志性建筑的興衰中的任何一個來寫,不同樣可以寫出作者的理性的聲音嗎?為何詩人要舍近求遠,詩賦分寫呢?
這個問題真的是很有意思的。有興趣的同學不妨課后去探究一番。
下面來看漢代揚雄的一句話:“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边@句話的意思是說,詩人寫的賦不但文詞優(yōu)美,而且意義嚴正。則,就是有法度,意義嚴正,不失諷喻精神;而辭人寫的賦呢,不過徒有華麗的外表而已,因為過分注重修飾而失去了諷諫的意義。
有人說,拿揚雄的話作個標尺來衡量,杜牧的這篇《阿房宮賦》稱為“詩人之賦”是當之而無愧的。老師這里想補充一句,《阿房宮賦》不僅是“詩人”之賦,更是“士人”之賦,而《華清宮》詩,無論是絕句,還是排律,都不過是“詩人”之詩。詩人,寫詩的作家;士人,即士大夫,或稱儒生。杜牧身兼“詩人”“士人”兩重身份,雖說有時難以分開,但他寫賦時,他的角色定位更多的是以士大夫的角度來寫的,即沒有忘記修齊治平、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因而他的這篇賦尚未忘記一個“則”字,即意義嚴正,不失諷喻精神。老師的這個想法,在此不再展開,供同學們課后討論、探究。
《阿房宮賦》是一篇“賦”,賦的文體特點和作用,誠如《文心雕龍》里所說“鋪采摛文,體物寫志”。鋪采摛文,就是指鋪陳文采。運用大量華麗的語句,張揚文采,從不同的方面描寫事物,不厭其詳,不厭其細。譬如說,杜牧在文中寫宮女之多,是這樣來鋪陳文采的: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杜牧用明星、綠云、渭流漲膩、煙斜霧橫,比喻妝鏡、曉鬟、棄脂、焚椒,通過形象而又貼切的比喻,既間接地寫出宮人眾多,又寫了阿房宮。阿房宮中下臨渭水、高聳云天的樓閣,像蜂房似的布滿空際的窗戶,以及當窗曉妝的宮人們,仿佛都歷歷如見。
接下來我們再以《六國論》為例,來探討理性的聲音是如何呈現(xiàn)的。探討之前,請同學們看看老師將蘇洵的原文改寫成的一首五言古體詩,共十二韻,如下:
檃栝蘇洵《六國論》
六雄皆破滅,原本問時因。兵戰(zhàn)聊稱善,弊端為賂秦。最尤韓魏楚,議計率天真。割地求安寢,傾亡禍自身。趙燕均守土,終究兩沈淪。憤嘆良將歿,馀悲刺客嗔。齊邦雖遠鄙,與嬴不通鄰。吁駭強援失,獨完志難伸。諸侯相繼敗,豈但疏和親。倘若西并力,積威焉可論。天朝功赫煥,大宋勢云臻。故事猶懸鑒,毋為北面臣。
你看,全詩120字,前100字概說基本內(nèi)容。詩末20字道出文章主旨:“天朝功赫煥,大宋勢云臻。故事猶懸鑒,毋為北面臣?!币馑际牵骸氨M管大宋王朝當下已是積貧積弱,但天朝依舊光華耀目;人多勢眾,結(jié)集迅速;前車可鑒,對北邊的遼和西夏的南侵,應該起而抗爭,切勿俯首稱臣?!痹娧云渲?,言簡意賅,同學們想想看,作者的理性的聲音,這樣呈現(xiàn)不是也可以的嗎?
同學們一定會說,理性的聲音不可以這樣呈現(xiàn)。這是為什么?因為《六國論》是一篇“史論”,蘇洵撰寫此文,意欲借題發(fā)揮,以古喻今,以警示宋仁宗,自然首先要把道理闡述充分,這就要求必須嚴密論證,強化說理,采用史論的文體形式,無疑比詩歌有更為雄辯的力量和更為充沛的氣勢。這是其一。
其二,同學們要注意蘇洵撰寫此文,其閱讀對象是北宋最高統(tǒng)治者宋仁宗,開出的藥方是對北方的遼和西夏的南侵,不要賄賂求安,而要堅決抵抗。如果像詩一樣剖白心跡,直接其謬,宋仁宗肯定是無法接受的。故文末作者的意圖并未直接點明,而是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更有一種言盡而意不盡的韻味。尤其耐人尋味的,是“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一句,前車之鑒,何止當朝當代,豈非歷朝歷代?這樣的飽含情感的結(jié)句同時又蘊含著極為理性的聲音,具有一種普世性價值。
最后,我們來看得“益”。與第15課一樣,學習第16課這兩篇經(jīng)典名篇,我想同學們的收獲同樣是多方面的,譬如說,落實了兩篇古文的相關(guān)文體、文言、文化等基礎知識,學習了兩篇文章各具特色的表現(xiàn)形式,等等。下面,老師提醒同學們重點從兩個方面來思考、探究:一是如何在閱讀中,進一步增強“鑒識”的本領(lǐng);二是如何在寫作中,進一步提升“命意”的能力。
先說第一個方面:我們以杜牧《阿房宮賦》為例,說一說如何在閱讀中,進一步增強“鑒識”的本領(lǐng)。先請同學們看《道山清話》中記載的一個故事:
東坡在雪堂,一日讀杜牧之《阿房宮賦》,凡數(shù)遍;每讀徹一遍,即再三咨嗟嘆息,至夜分猶不寢。有二老兵,皆陜?nèi)?,給事左右。坐久,甚苦之。一人長嘆操西音曰:“知他有甚好處?夜久寒甚,不肯睡!”連作冤苦聲。其一曰:“也有兩句好!”其人大怒,曰:“你又理會得甚底?”對曰:“我愛他道,‘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叔黨臥而聞之。明日以告,東坡大笑曰:“這漢子也有鑒識!”
蘇軾居黃州雪堂時,有一天讀《阿房宮賦》,讀了好多遍;每讀徹一遍,即再三咨嗟嘆息,到夜半還沒有睡意。兩位老兵于寒夜聽蘇軾讀《阿房宮賦》,其中一人完全不能理解,一人僅僅理解一句,即文中的“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第二天蘇軾得知這個老兵聽讀感言后,戲謔地大笑道:這漢子也有鑒識!
什么叫“鑒識”?所謂“鑒識”,也就是審察辨識的本領(lǐng)。蘇軾稱道“這漢子也有鑒識”,是因為該老兵能察要點、識精髓,敏銳地從文中那么多語句中抓取出較為關(guān)鍵的內(nèi)容,自主地體會出其意味和價值。
不過,這種鑒識還只限于對文本內(nèi)部的審察辨識,如果我們在閱讀時,能把文中所引材料、所述語句和更多的文本資料進行對照、比較,辨同異、察原委,對文章的特點和價值一定會有更準確、更全面、更深入的認識。
這里,我們試以《阿房宮賦》一文為例,看看文中哪些說法或觀點,需要我們?nèi)彶?、辨識。譬如說,關(guān)于阿房宮建造的時間、原因、地址及規(guī)模,歷史上有不少史籍都有記載,因司馬遷的《史記》成書最早,其記述也相對比較準確。我們來看《史記》中的記載:
(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隱宮徒刑者七十余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
將這則史料與《阿房宮賦》中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對照起來看,杜牧文中有沒有值得我們?nèi)彶毂孀R的地方呢?
同學們從第一處劃線句可知:秦始皇修阿房宮,主要是因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意思是說,隨著國家的統(tǒng)一,作為國都的咸陽,因為人口日益增加,原有的宮廷已不能滿足新的需要,故選址于渭水之南,營建新的朝宮,可見杜牧將阿房宮的興建完全歸因于“秦愛紛奢”,其實并不符合史實。
從第二處、第三處畫線句可知,秦王朝最先修建的是阿房宮前殿,規(guī)模并不宏大,到秦王朝覆滅之時,全部工程尚未完成。就算日后不斷擴建,所有的宮殿樓宇全部竣工,也離《阿房宮賦》文中所說的“覆壓三百余里”相差甚遠,根本不符合史實;再看首句,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才開始規(guī)劃并修建阿房宮,這個時間點,距秦始皇之死不過兩年,因而《阿房宮賦》文中說“宮人”們“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見者,三十六年”,更是離譜,也完全不符合史實。
《阿房宮賦》中這種與史實完全相沖突之處,杜牧落筆成文之前他并非不知道,但他依然選擇用“賦”體,運用這種極其夸張揚厲的方式來表情達意,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突出秦王朝的荒淫無度、窮奢極欲,為文末的議論張本。
再譬如說,戰(zhàn)國時的六國,擁“五倍之地,十倍之眾”,卻亡于秦國。杜牧認為是由于六國之君未能“各愛其人”,蘇洵則認為“弊在賂秦”。你怎么看?這個問題,建議同學們課后結(jié)合“單元學習任務二”中的第2項任務來進行“鑒識”。
接下來我們看能夠得“益”的第二個方面——如何在寫作中,進一步提升“命意”能力。下面,我們具體以《六國論》為例來進行思考與探究。
南宋魏慶之在《詩人玉屑·命意》中說:“詩以意義為主,文詞次之;意深義高,雖文詞平易,自是奇作。”命意,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立意”。這里雖然說的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命意,但文章寫作亦同此理。文章寫作最要緊處便是立意。優(yōu)秀的作者都會在其作品的“意深義高”上慘淡經(jīng)營,苦心孤詣。
秦滅六國,結(jié)束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諸侯國長期割據(jù)爭戰(zhàn)的局面,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這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是一件大事,是歷代文史學家關(guān)注的焦點話題和熱門話題,僅宋代的“三蘇”就每人各自寫了一篇同題政論文——《六國論》。
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同寫六國論,老蘇譽最高。同學們想想看:為何父子三人的同題作文《六國論》,父親蘇老泉完勝才華橫溢的兩個兒子,最終成為久負盛名的傳世名篇。
同學們或許會說,姜還是老的辣!不錯,當時蘇軾、蘇轍還比較年輕。蘇軾的《六國論》認為六國久存是因為諸侯卿相皆爭養(yǎng)士,而秦朝速亡是沒有重視養(yǎng)“士”,突出強調(diào)了“士”安邦定國的重要作用。蘇轍的《六國論》則是闡述六國相繼滅亡的原因是不能團結(jié)一致,共同抗戰(zhàn),滅國是咎由自取。后來,明代李禎也寫了一篇《六國論》,他認為六國破滅是不施仁政,但李禎的這篇仍舊沒有超越蘇洵,這是什么原因呢?
蘇洵的《六國論》不同于蘇軾、蘇轍、李禎的三篇。蘇洵寫作目的不在于總結(jié)六國滅亡的教訓,而是借題發(fā)揮,警告宋朝統(tǒng)治者勿蹈六國滅亡的覆轍。借古喻今,以談論歷史供當今統(tǒng)治者借鑒,這是蘇洵高出其二子及其李禎的地方。
從歷史情況看,六國滅亡的原因并不是“賂秦”。六國的失敗,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舊,不重視改革,不能堅持“合縱”政策去對付秦國的“連橫”政策,被秦國遠交近攻的手段各個擊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增,具備了統(tǒng)一中國的實力。加上戰(zhàn)國長期的戰(zhàn)亂,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統(tǒng)一,符合人們的愿望。
秦國統(tǒng)一中國,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蘇洵對此并非不知。然而,蘇洵用意卻不在此。上節(jié)課我們已講到了,他的意圖是點明賂秦是六國滅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統(tǒng)治者,不能用賄賂的方法對待遼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六國最后全部破滅,這是一個慘痛的歷史教訓,也是后代當國者應該吸取的歷史經(jīng)驗。蘇洵在第四段末句說:“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治理國家的人不要在強大敵人的威力面前被嚇倒!這是一個發(fā)人深省的警策句,也是一個意味深長的忠告語。
通篇《六國論》,照理說,到第四段就可以結(jié)束了。但是蘇洵絕不僅僅是為了評論歷史,他的文章的全部鋒芒幾乎無不處處針對現(xiàn)實,是想以古代社會治亂、國家興衰的歷史經(jīng)驗教訓作為處理當前國家的重大問題的借鑒。文章只寫到第四段,顯然是不夠的。必須有第五段從古代歷史引渡到現(xiàn)實政治,才見出它的主題的深刻意義。
第五段完全說的是宋朝的對外政策。宋朝與六國諸侯的情況已是云泥之別,不可同日而語。倘若宋朝“以天下之大”繼續(xù)向遼和西夏政權(quán)屈服,一味妥協(xié)退讓,不敢進行斗爭,這就連六國也不如了,不用說它最終也必然會得到六國破滅一樣的后果。
明代何仲默說過:“老泉論六國賂秦,其實借論宋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謂深謀先見之識矣?!钡拇_如此,蘇洵此文,見識深遠,眼光犀利,議論深閎,足警世人,無怪乎此文近千年來盛傳不衰。
由此看來,要使文章“命意”“意深義高”,要求作者必須對社會生活有敏銳的感知能力和超強的透視能力,能夠?qū)懽魉夭倪M行分析綜合,概括抽象,從中發(fā)掘出最本質(zhì)的意義并加以表現(xiàn),從而寫出“意深義高”的優(yōu)秀作品。
最后,我們簡要小結(jié)一下:通過對《阿房宮賦》和《六國論》這兩篇經(jīng)典古文的學習和研討,我們辨析了辭賦和史論兩種文體不同的特征和作用;特別是著重探討了兩位作者理性思考的緣起,以及理性聲音的內(nèi)核、要旨、呈現(xiàn)形式等問題;進一步思考了如何在閱讀中增強鑒識本領(lǐng),并初步探討了如何在寫作中提升命意能力的一些方法;認識了文章對當時現(xiàn)實的關(guān)注,分析了其借古鑒今、針砭時弊的特點,并體會了古代仁人志士的家國情懷。
接下來布置今天的課后作業(yè)。第一項作業(yè)是背誦《阿房宮賦》《六國論》全篇。第二項作業(yè)是完成教材P152頁“單元學習任務二”中的第3項任務。第三項作業(yè)是完成練習冊上第16課的第3題至第8題。
今天的課就講到這里。同學們,再見。
上海教育“空中課堂”教學指導:范飚、程元、顧燕文、祁敏、上官樹紅。本課為抗擊新冠肺炎期間上海市中小學公益網(wǎng)課,課中部分圖片、視頻、音樂、文章等,作品來源于相關(guān)專著、網(wǎng)絡資源等,因時間倉促,任務緊急,未能一一標注。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