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老子“少私寡欲”思想的當(dāng)代價值

    2021-01-15 14:42:24魏宏燦
    淮南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21年3期
    關(guān)鍵詞:私欲老子

    魏 萌,魏宏燦,2

    (1.阜陽師范大學(xué) 政法學(xué)院,安徽 阜陽 236041;2.亳州學(xué)院 亳文化研究中心,安徽 亳州236800)

    2013年11月,習(xí)近平總書記考察山東時指出,深入研究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nèi)涵和陳舊的表現(xiàn)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nèi)涵和現(xiàn)代表達形式?!保?](P203)努力實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老子所說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雖然是表達還淳返樸的社會政治觀,體現(xiàn)其“無為”的哲學(xué)思想,但對于當(dāng)下的精神文明建設(shè)仍然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當(dāng)代價值。

    一、少私寡欲:涵育人生境界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出自于《老子》第十九章: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xué)無憂[2](P30)。

    老子生活的春秋時代政亂世衰,天下大亂,禮崩樂壞,人民顛沛流離,用老子自己的話說就是“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2](P39),“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人乎?”[2](P39)他將這種社會亂象歸之于統(tǒng)治者的“智慧出,有大偽”[2](P39),這就是說天下大亂是統(tǒng)治者的智譎、奸詐導(dǎo)致的。因此他主張棄“圣智”、棄“仁義”、棄“巧利”,人類應(yīng)該保持清凈樸素的心態(tài),節(jié)制私欲。唯如此,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才能和諧共處,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他提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政治主張。河上公注本章曰“還淳”[3](P93),陳鼓應(yīng)先生說“本章是對于社會病象所提出的治方”[4](P138)。

    人生在世,為了維持生命或者生活得更美滿幸福些,自然產(chǎn)生某些欲望。先秦時期的荀子曾尖銳地指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保?](P32)問題在于如何對待欲望。就欲望本身而言,無所謂好與壞,但是當(dāng)欲望膨脹到它的限度,“求而無度量分界”就必然給個人和社會造成種種危害。儒家、墨家、道家都主張人要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儒家主張以仁、義、禮教化世人,崇義抑利,用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規(guī)范行為,節(jié)制欲望,如荀子所說的“制禮義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求于物,物必不屈于欲?!敝鲝堃粤x養(yǎng)欲,以義轄利;墨家重利,也貴義,墨子說:“仁人之事者,必務(wù)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6](P12),又云“有義則生,無義則死,有義則富,無義則貧”(《墨子·天志上》),強調(diào)義利統(tǒng)一;老子反對縱欲,也反對禁欲,主張“圣人欲不欲,不貴難 得 之 貨”[2](P107),“不 欲”即“無 欲”,即“少 私 寡欲”。他把眼光更多地投射到人的自身,主張從源頭做起,讓人性復(fù)歸到最初的原始狀態(tài),讓人們保持天性的質(zhì)樸。節(jié)制私欲,清靜無為,既不被過度的外在的某種欲望所誘惑,也不去過分地追名逐利,任其自然。誠如河上公注曰:“少私者,正無私也;寡欲者,當(dāng)知足也。”焦竑《老子翼》注引王元澤注曰:“不欲之欲,非無欲也,欲在于不欲耳,故不貴難得之貨而已?!崩献铀f的“甘其食,美其膚,安其居,樂其俗”[2](P133),莊子所說的“鷦鷯巢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7](P23),即是“少私寡欲”的具體寫照。《老子》第十二章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3](P106)在這里,老子提醒人們,聲色貨利乃至口腹之欲,都要加以控制,不可縱欲任性。流逸奔競而導(dǎo)致目盲、耳聾、口爽、心狂等發(fā)生,這是因為“五味”對五臟各有所宜,若食之不節(jié),必至虧損,咸多傷心,酸多傷脾,辛多傷肝,苦多傷肺,甘多傷胃,所以人不宜過多追求“五味”享受。表面看來,這是在說物質(zhì)欲望的誘惑使人的官能失效,心靈瘋狂,實則是告誡人們不可被外物異化,摒棄“欲”之誘惑,健全體魄,保持本性。

    值得注意的是,老子雖然說“五色令人目盲”,但他說“為腹不為目”,并不反對人們追求正當(dāng)?shù)膫€人利益,享受更美好的生活。他提倡人們應(yīng)該順其自然的生活。我們可以將“五色令人目盲”看作是遵循自然法則,順應(yīng)自然本性,既追求個人應(yīng)該享有的利益,過著順應(yīng)自然的淳樸而幸福的生活,也不應(yīng)過分地滋生私欲。他反對的只是過度地對人對己均百害而無一利的私欲,即“五色”。有學(xué)者將“腹”理解為個人維持生命的基本需求,人們追求“腹”的需要,此乃人之常情。但是,如果追逐令目盲的五色即聲色犬馬之娛,則是過度“私欲”的表現(xiàn),當(dāng)然應(yīng)該反對。這是因為,人之“目”的基本功能是“視”,分辨五顏六色,認知萬事萬物。而“目”一旦受到花花世界絢麗色彩的“美景”刺激,其“本能”就發(fā)生了變化,可能被“美景”的功能所取代,當(dāng)然會迷失本性。蔣錫昌先生的《老子校詁》說“老子以‘腹’ 代表一種簡單清凈、無知無欲之生活,以‘目’ 代表一種巧偽多欲,其結(jié)果竟至‘目盲……耳聾……口爽……發(fā)狂……行妨’ 之生活。明乎此,則‘為腹’ 則為無欲之生活,‘不為目’ ,則不為多欲之生活?!保?](P107)如此看來,“為腹”并非花天酒地,醉生夢死,而是為了“實其腹”“強其骨”[2](P5)。人生最重要的價值不是過分地、盲目地去追求“色”“音”“味”“馳騁畋獵”難得之貨”等物質(zhì)享受與精神享受。這里的“為腹不可目”與“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是相融通的?!耙娝乇恪敝小八亍钡谋疽馐侵肝唇?jīng)染色的“絲”,“樸”之本意是指未經(jīng)雕琢的木材,在這里都是其固有的質(zhì)樸狀態(tài)?!吧偎焦延辈⒉皇侨藗兂Uf的無私無欲,而是將個人的欲望控制在合情合理的范圍之內(nèi),不讓私心私欲肆無忌憚地膨脹,超越底線。換言之,一旦人的心靈完全被私欲占據(jù)并超出了一定的限度范圍,兩者結(jié)合就會出現(xiàn)“榮華勢力誘其意,素顏玉膚惑其目,清商流徴亂其耳,愛惡厲害攪其神,功名聲譽束其體”[8]的事情,這必然給社會、給自己、給家庭造成危害?!吧偎焦延奔仁且环N人生哲學(xué)、人生境界,又是修養(yǎng)這種人生境界的重要方式和途徑。

    二、少私寡欲:涵養(yǎng)政治智慧

    “少私寡欲”不僅是內(nèi)涵豐富的人生觀,還是一種獨特的政治智慧。

    老子認為,人類社會之所以紛爭不息,混亂不休,動蕩不安,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統(tǒng)治者永遠填不滿的私欲?!独献印返谖迨略唬?/p>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綵,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是謂盜夸。非道也哉[2](P88)!

    文中的“盜夸”,即“大盜”,猶如盜魁、民賊,即指統(tǒng)治者。這里深刻地揭露了當(dāng)時政治的腐敗。為政者即“盜魁”挾持權(quán)威武力,搜刮榨取,侵公肥私,滿足了無窮盡的欲望。大盜的這種欲望不僅無益于國家的安定與社會的和諧,而且會導(dǎo)致國家更加動蕩不安,人民更加艱難困苦。誠如陸希聲所云:“觀朝闕甚修除,墻宇甚雕竣,則知其君上好土木之功,多嬉游之娛矣。觀田野甚荒蕪,則知其君好力役,奪民時矣。觀倉廩甚空虛,則知其君好末作,廢本業(yè)矣。觀衣服多文彩,則知其君好淫(滛)巧,蠹女工矣。觀佩服皆利劍,則知其君好勇矣。觀飲食常厭飫,則知其君好醉飽,忘其民事矣。觀資貨有余,則知其君好聚斂,困民財矣?!保ā兜赖抡娼?jīng)傳》)。

    《老子》第七十五章云: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2](P124)。

    統(tǒng)治者過分地吞食稅賦,貪婪地橫征聚斂,給下層民眾造成了沉重的災(zāi)難。統(tǒng)治者的妄為強作,奉養(yǎng)奢厚,逼使民眾輕生冒死。陳鼓應(yīng)先生說“本意是對虐政提出的警告”[3](P341),提醒統(tǒng)治者不能為了奢侈逸樂之私欲而大征苛捐雜稅,也不能為了自己的“有為”而折騰百姓。統(tǒng)治者要治理好國家,同樣需要節(jié)制自己的私欲,清凈無事,與民休息。百姓事無巨細,以百姓心為心,以百姓事為事,讓老百姓在安定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中安居樂業(yè),平安生活。

    老子的這種重民貴民的政治智慧與儒家強調(diào)的民本思想是一致的?!渡袝吩唬骸盎首逵杏?xùn),民可近不可下,民唯邦本,本固邦寧?!泵献右舱f過:“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保?](P29)又云:“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9](P290)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根基牢固,國家才能安定。換言之,執(zhí)政者的道德修養(yǎng)并不僅僅是個人的私德,它直接關(guān)系國家的興衰和人民的利益?!扒鍍魺o事”的政治智慧需要崇尚“少私寡欲”的執(zhí)政者去實施和完成。

    《老子》第五十七章又云: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2](P95)。

    老子闡述其“無為而治”的思想,唯有無為、好靜、無事、無欲才能取天下。正,“清凈為天下正”[2](P76)指清凈之道。老子將“以正治國”作為重要的政治智慧,提醒統(tǒng)治者奉行“以無事取天下”的治國之術(shù),清靜無為,民眾淳化于道。晨陽先生認為:“老子希望的是克制私欲,消滅剝削,滿足人們吃飽穿暖的要求,‘甘其食,美其膚,安其居,樂其俗’ ,反對‘財貨有余’ ,反對‘貴難得之貨’ ,主張‘去甚,去奢,去泰’ ,即去掉那些極端的、奢侈的、過分的??梢娎献邮欠磳Σ缓侠淼膭兿髦贫鹊?。他把‘無為’ 與‘無欲’ 連在一起,‘無為’ 是勿因戰(zhàn)爭而為,‘無欲’ 是不要有占他人財物之欲。”[10]

    這實質(zhì)上也指出為政者應(yīng)具備的政治美德。德治作為治國理政的輔助手段,最早可追溯至西周初年時周公提出的“以德配天”的理念。春秋末,孔子從“得人心出發(fā)”,進一步闡述“德治”的意義:“為政以德,辟如北辰,居其所,眾星其之。”這與老子提出的“以正治國”有異曲同工之妙,凡是執(zhí)政者都應(yīng)正其不正。于國而言,“以正”保障國家機器良性循環(huán)運轉(zhuǎn),不因人而廢,不因事而止,以正治理天下。這就啟示人們:“官德”不僅僅是執(zhí)政者應(yīng)具備的職業(yè)道德,更重要的是要正道直行,培根固魂,以德立身,以德領(lǐng)才,以德潤才,以德服眾,德才匹配,德才兼?zhèn)洌┬械抡?/p>

    三、“少私寡欲”:涵泳處世之道

    當(dāng)代社會,怎樣才能做到“少私寡欲”呢?老子向世人提出了許多處世之道與人文關(guān)懷,這里重點分析三點。

    一是去奢崇儉?!独献印返谖迨耪略疲?/p>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2](P98)。

    “嗇”,釋農(nóng),通穡。原指耕稼事,故謂田夫為嗇夫。也可訓(xùn)農(nóng)夫收藏。高亨先生說:“此嗇字謂收藏其神形而不用,以歸之于無為也?!保?1](P31)任繼愈先生認為:“嗇,吝嗇,應(yīng)當(dāng)用的財物全不得用?!畣荨?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觀念,它有愛惜精神,積蓄力量的意義,與六十七章‘儉’ 的意義相近。”[12](P56)陳鼓應(yīng)先生釋之為“愛惜,保養(yǎng)”[3](P296)。老子一貫主張去奢崇儉,為了國之長久,人之長生,取“嗇”之“儉嗇”之義用來表達治國治人治身的最好的原則,應(yīng)該厚培根柢,積聚正能量,收藏精神,充實機體。于國言,乃為政德,可興國圖強;于人言,則知稼嗇之芬苦,無暇于淫逸,無奢靡于享樂,無奸詐于社會。如此,全社會上下同勞共苦,天下就會安定,國家可長治久安。它對于身而言,則知過度費神耗精而禍至,故愛惜精神元氣,謹于內(nèi)閑于外,內(nèi)心不馳,外欲不動,精氣不傷,人便可健康長生。魏源《老子本義》云:“蓋‘道’ 之嗇,而至于早服無簡,德之積而至于莫知其極,則斂舒咸宜,體用兼妙,以之有國則可以長久,以之固己則可以長生,惟其治人事天,無所不可,故曰莫如嗇。 ”[13](P46)

    老子的這種“崇儉”思想早已凝固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成為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漢末政治家曹操針對當(dāng)時社會的奢侈靡費之風(fēng),提倡節(jié)儉,《三國志·武帝紀》記載曹操“雅性節(jié)儉,不好華麗,后宮衣不錦繡,侍御履不采,幃帳屏風(fēng),壞則補納,茵蓐取溫,無有緣飾?!保?4](P54)同時也“舉吏以儉為先”[14](P655)。當(dāng)時曹魏集團的大多數(shù)官吏皆“布衣疏食”,形成了節(jié)儉的風(fēng)尚,出現(xiàn)了建安黃初年間的“節(jié)儉之世”[14](P381)。李商隱總結(jié)歷代成敗教訓(xùn)時指出:“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睔W陽修明確地指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彼抉R光《訓(xùn)儉示康》云:“有德者皆儉來也。夫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jié)用,遠罪豐家?!苯裉欤覀儜?yīng)當(dāng)明白“以儉得之,以奢失之”的道理,繼續(xù)發(fā)揚光大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fēng),節(jié)儉清廉,自律修身,做到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自覺抵制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fēng)。

    二是知足知止。老子認為,社會上的所有紛爭戰(zhàn)奪、鯨吞國家財富,邀寵貪權(quán),私欲膨脹,圖謀不軌,都源于“不知足”。不知足,必然會導(dǎo)致禍害,《老子》第四十六章云: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2](P78)。

    老子指出戰(zhàn)爭的起因就是有野心的人貪得無厭,永不知足,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掠奪財物,侵占國土,傷害人命,給社會造成極大的災(zāi)難。欲壑難填,必蹈罪孽。不知足的欲望是一切災(zāi)難的根源,故老子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過于欲得”。儒家勸人知足,是“樂天知命”,委之于命運。老子勸人知足,是永恒的足,足于道,即“知足之足,常足”。李嘉謨說:“可欲者,愛也;不知足者,取也;欲得者,有也。由愛生取,由取生有,遂為無窮之咎?,F(xiàn)不知足者,雖足而不足;則知足之足常足也可知?!保?5]這也是從清心寡欲、自然無為入手,從根本上知足。胡寄窗先生在《中國經(jīng)濟思想史》(上)中指出:“老子學(xué)派把知足看得非常重要,以為知足可以決定人們的榮辱、生存、禍?!粌H此也,他們并將知足作為從主觀上分辨貧富的標(biāo)準(zhǔn)。如知足,則雖客觀財富不多而主觀上亦可自認為富有,‘知足者富’ 、‘富莫大于知足’ 。因為知‘足’ 之所以為足,則常足矣,常足當(dāng)然可以看作是富裕。反之,客觀財富雖多,由于主觀的不知足,貪得無厭,能釀成極大的禍害。從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財富取決于主觀的知足與不知足,亦即取決于‘欲不欲’ ,所以帶有唯心主義色彩?!保?6](P62)雖如此,但這提醒我們,為人處世,不貪求,要知足,才能常足,唯其心以自足為樂,其行為方可“止”,即我們常說的“知足常樂”,這有利于修身養(yǎng)性?!独献印返谒氖恼掠衷疲?/p>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可鯋郾卮筚M;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2](P75)。

    這是老子針對社會上“貪夫殉財,烈士殉名”的世俗常情提出的忠告。人多不知足,不知止,身前有余忘縮手,貪得無厭,欲壑難填,這必然招來恥辱、危殆。河上公注曰:“財多則害身也?!蓖蹂鲆舱f:“貪貨無厭,其身必少?!敝挥小爸恪?,才能“不辱”;只有“知止”,才能“不殆”。這告誡世人一定要知足、知止,能縮手時即縮手,能回頭時即回頭。這種“知足”“知止”的教誨歷來被奉為生活的金科玉律。西漢宣帝時,疏廣及其侄同做皇太子的師傅,“朝廷以為榮”。疏廣對其侄說:“吾聞‘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懼有后悔,豈如父子相隨出關(guān),歸老故鄉(xiāng),以壽命終,不亦善乎?”于是二人“辭決而去”,被人稱頌為“賢哉二大夫?!保?7](P115)宋朝的洪邁也提倡“人當(dāng)知足”,指出:“其安分知足之意,終身不渝。”這種“知足常樂”的人生觀令人生活得心安理得,靈魂寧靜,不爭前,不貪求,不攀比,自然而然。不辱于生前,不殆于身后。不斷撣去思想上的灰塵,特別是能經(jīng)得起風(fēng)浪,擋得住誘惑,守得住底線,耐得了清貧。像老子所說的那樣,知進知退,知足知止,坦然豁達地對待名利等“身外之物”,這何嘗不是一種明智而積極的選擇?

    三是重身輕物。名利、生命是人生所需求的。從古至今,盡管時代不同,但不知有多少人視功名利祿為人生的最高理想,苦苦追求一輩子,認為人活在世就是為了升官發(fā)財,向往于“人過留名”,孔子所謂“疾名不立”是也。因而這類人爭名于朝,爭利于市,置生命而不顧,“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老子鄙視這種人生價值取向,他認為生命貴于名利?!独献印返谒氖恼略唬骸懊c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保?](P75)這就是說,名利和生命對人而言,生命更為寶貴,名利為身外之物,過分追求名利,就是舍本逐末?!肚f子·讓王》通過15個寓言故事反復(fù)深入論述“重生輕物”的人生哲理,批評“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棄生以殉物”,“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見利輕亡其身,豈不惑哉!”主張“能尊生者,雖富貴不以養(yǎng)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保?](P795)老子發(fā)現(xiàn)人類自身的生命價值,在喚醒人類主體意識,重身輕物,珍愛生命,把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放在首位,不可被“身外之物”所役使。

    我們從老莊道家重身輕物的思想中悟出了許多人生真諦,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發(fā)揮重要作用,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身外之物,即身體以外的名利等東西,既不能隨人生而來,也不能隨人死而去,所以人們視其為身外之物,表示輕視之意。明代吳麟征《家誡要言》云:“身貴于物,汲汲為利,汲汲為名,俱非尊生之術(shù)?!濒斞赶壬凇吨亲R即罪惡》中亦云:“大約錢是身外之物,帶不到陰間的,所以一死便成為清白鬼了?!保?8](P37)第二,少私寡欲,重視德性修養(yǎng)。我們可以汲取道家的人生哲學(xué),少私寡欲,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看淡榮譽,才能心無旁騖;看淡利益,才能心懷坦蕩;看淡金錢,才能為人表率。在權(quán)錢名利面前,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涵泳心神,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不被名利左右,知止有度,無欲中正,為而不爭,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回歸本心,淡然處之,淡然超越。

    四、結(jié)語

    老子哲學(xué)是中國文化自信的重要淵源之一,在當(dāng)今社會中仍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應(yīng)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少私寡欲”所蘊含的文化資源和政治智慧,發(fā)揮其在撫慰精神、凈化心靈、排解壓力當(dāng)中的作用,及時疏導(dǎo)、化解矛盾,以豁達寬容胸懷,實現(xiàn)“有容乃大、無欲則剛”,在全社會立政德、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厚植崇德向善的社會氛圍,為時代立言立信立命,用明德引領(lǐng)社會風(fēng)尚。

    猜你喜歡
    私欲老子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知足常足,終身不辱
    王陽明“良知學(xué)”的理論探析
    回聲
    淺析老子之道:有與無
    希臘神話的內(nèi)在文化精神
    “有容乃大、無欲則剛”
    智者老子
    北大簡《老子》釋文指瑕
    論老子處世哲學(xué)中的智慧
    门源| 临江市| 军事| 宁津县| 广宗县| 绥芬河市| 汪清县| 和龙市| 武胜县| 武定县| 仁布县| 舞钢市| 财经| 巫山县| 龙川县| 奉节县| 响水县| 岗巴县| 宽城| 南溪县| 东莞市| 扎囊县| 石家庄市| 榆树市| 福鼎市| 柞水县| 泊头市| 齐河县| 吉隆县| 金山区| 托克托县| 长丰县| 纳雍县| 信宜市| 隆德县| 台北县| 平南县| 石首市| 广灵县| 宁河县| 垫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