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瑤
古人云:“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在千百年間,戰(zhàn)火紛飛,時局動蕩甚至食不果腹的過往,我們的祖輩卻仍然無時無刻不在勸誡我們,精神上的修養(yǎng)固然與物質上的充足相聯(lián)系,但也并非局限于此。
正如毛姆所言“人生不是一場物質的盛宴,而是一場靈魂的修煉”?!懊褚允碁樘臁笔亲怨乓詠砀畹俟痰挠^念,現(xiàn)在衣食上幾近飽和的滿足,真的帶來了我們榮辱觀,是非觀的深刻認知了嗎?
環(huán)顧周遭世界,你會看到嚴重的垃圾浪費,泔水桶里堆積如山;你會看到人們對農(nóng)民的鄙夷,對土地的輕賤;你會看到網(wǎng)絡上對文化的種種偏見與鄙夷……站在食物鏈頂端的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躺在前人鋪好的“康莊大道”上,正在逐漸成為一只被插滿營養(yǎng)液的“豬”。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許多歷史中振聾發(fā)聵的聲音仿佛淹沒在時代潮流中。從困于陳蔡之間的孔子衣食用盡卻仍“講誦弦歌不衰”,從蘇武牧羊十幾年如一日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jié),從吳宓教授臨終前仍高呼著“我是吳宓教授!”的話語中,我們仍能透過浮于紙張的文字,去觸摸歷史深處的溫度。
如果同孫少平般只能吃高粱饅頭的時代已遠去,那留給我們的無盡未來,卻更需要我們去思考。過去,被稱為“東亞病夫”的中華兒女為鴉片所殘害,今日衣食無憂的我們又怎可耽于衣食享樂而不居安思危?時間的齒輪飛速轉動,世界的腳步永不停息,我們自身的修養(yǎng)又怎可停滯不前?
國富民強的中國夢需要每一個人腳踏實地去實現(xiàn),而我們自身的修養(yǎng)更要在豐厚的物質基礎上添磚加瓦。物質是意識的基礎,但我們的精神生活又怎能困于一粥一飯,一絲一縷呢?我們的未來并非無需衣食之足,但也更需要豐富精神世界的加持,更需要每個人的精神助力,讓這個國家走上加速快車道。
幾千年來的小康夢想即將實現(xiàn),管子理想中的“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更已實現(xiàn)第一步,而接下來正等待著我們每一位同學用自己的切身行動去踐行“衣食足而知修養(yǎng)”。
(編輯:李躍)
評點:錢湘健
衣食與修養(yǎng),代表著物質與精神,關于這兩者之間關系的思考,從古延續(xù)到今。多少圣人先賢用自己明亮的一生向我們展示著修養(yǎng)遠重于衣食。但這也是圣人標準,對于多數(shù)民眾而言,還是信奉“民以食為天”“衣食足而知榮辱”,而作者正是源于這點提出質疑:當今已經(jīng)衣食足了,為何還存在不知榮辱,不知修養(yǎng)的種種現(xiàn)象?然后跟隨作者的文字我們傾聽歷史回聲,我們會汗顏,會警醒。作者更是擲地有聲提出衣食無憂之時當居安思危,自身修養(yǎng)不當停滯不前。修養(yǎng)不僅關系到個人的成長,更是關系到一個民族的復興,偉大中國夢的實現(xiàn)。最后作者再結合任務呼吁青年人去努力踐行衣食足而知修養(yǎng)。文章層層深入,有理有據(jù),能使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