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凱,戴士鵬,馬增才,高慧,徐澤升
河北醫(yī)科大學附屬滄州市中心醫(yī)院,河北滄州 061000;
女,74 歲,主訴:胸痛2 h。Ⅱ、Ⅲ、aVF 導聯(lián)ST 段抬高約0.2 mV,超敏肌鈣蛋白I 4.08 ng/ml,明確診斷為急性下壁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診冠狀動脈造影(圖1A)示左回旋支(left circumflex artery,LCX)遠端閉塞。
患者入院第6 天排便后突發(fā)意識喪失,心電圖示竇性心律。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示:左心室下壁、后壁、側壁室壁運動明顯減低,心包腔內可見液性暗區(qū),呈細密點狀回聲。給予多巴胺維持靜脈泵入,血壓維持在80/40 mmHg 左右?;颊咧饾u出現(xiàn)意識差,四肢厥冷,考慮心臟破裂。家屬要求出院,后未給予任何治療,患者癥狀逐漸好轉。出院后第37 天復查示心音低。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圖1B)示:左心室后壁及側壁中下段、左心室心尖部心肌變薄,運動幅度減低;左心室心尖部血栓,少量心包積液。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R,CMR)示:左心室增大,左心房前后徑40 mm,右心房前后徑43 mm,左心室舒張末期橫徑56 mm,右心室舒張末期橫徑30 mm。左心室心尖部及近心尖區(qū)側下壁室壁運動減低。延時增強及首過灌注見圖1C、D。CMR 電影(圖1E)診斷:左心室心尖部及近心尖區(qū)下壁、側下壁心肌梗死,側下壁局部透壁梗死;心尖部心內膜面血栓形成;左心功能輕度減低(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45%),中等量心包積液(血)。調整口服藥物后,患者出院繼續(xù)口服藥物治療,定期門診隨訪。
圖1 女,74 歲,急性下壁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狀動脈造影示LCX 遠端閉塞(箭,A);復診時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示左心室心尖部血栓(箭,B);CMR 延遲增強成像示左心室心尖部及近心尖區(qū)下壁、側下壁節(jié)段性透壁強化(箭頭,C);CMR首過灌注示心尖部節(jié)段性灌注減低(箭頭),心內膜面見約1.0 cm×0.5 cm 無強化結節(jié)(箭,D);CMR 電影示心包腔內見積液并可見分層(箭頭,E)
心臟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嚴重的機械并發(fā)癥,生存患者極少。本例患者冠狀動脈造影提示細小的LCX 遠端閉塞,CMR 提示側下壁局部透壁心肌梗死,造成心臟不規(guī)則破裂。破口的入口和出口在心肌中形成一個曲折的裂隙。血液無法順暢通過破口進入心包腔,而隨心肌的收縮呈“匍匐樣”流入心包腔,造成心包壓塞。心包腔內壓力逐漸增高,并造成急性心包填塞,外周血流動力學改變,左心室腔內壓力降低,與心包腔內壓力差逐漸減小,使原本較小的破口血流速度逐漸減慢并停止。破口閉合并逐漸機化形成瘢痕組織,心包內液體不再進一步增加,血壓逐漸恢復。
本例患者CMR 提示梗死部位位于左心室心尖部及近心尖區(qū)下壁、側下壁,心尖部心內膜面可見無強化結節(jié),考慮血栓形成。左心室心尖部為心肌梗死后血栓好發(fā)部位。發(fā)生心臟破裂后,心室內血栓隨破裂處的血流移動到破口處,將破口封閉,并逐漸機化,使破裂的心肌形成瘢痕組織。另外,在CMR 中可見心包積液并分層,為破入心包的血液凝固形成血栓,這也是促進破裂部位封閉的原因。
心臟游離壁破裂患者大多無手術機會,或在等待手術過程中死亡,本例幸存者非常罕見。Hao 等[1]報道前壁心肌梗死導致心臟破裂占比較高。然而,我院2003—2019年收治的135 例心臟破裂患者中,46 例(34.7%)為急性心肌梗死所致。33 例行造影檢查,7 例(21.2%)罪犯血管為LCX。因此,對于LCX 閉塞所致急性心肌梗死或下壁心肌梗死應引起重視,防止發(fā)生心臟破裂。梗死相關血管及梗死面積無法完全提示心臟破裂的發(fā)生。對于小血管閉塞、遠端血管閉塞也應盡可能使心肌得到再灌注。CMR 較超聲心動圖重復性更高、信息量更大,為本例患者心臟破裂的診斷及自愈原因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據(jù)。磁共振心肌延遲增強技術成熟穩(wěn)定,能夠直觀呈現(xiàn)心肌梗死部位及范圍,改變了以往對壞死心肌形態(tài)及結構的認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