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陳佳 夏婧
摘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方法,厘清了目前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不足之處,指出智能體育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意義,從做好頂層設計、加快智能體育工程建設、開展教師培訓激勵、重視交流反饋等方面提出了智能體育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實現路徑,賦能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改革工作邁上新臺階。
關鍵詞 智能體育 體育課程思政 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9.029
ResearchontheRealizationPathofIntegratingIntelligentPhysicalEducationintothe IdeologicalandPoliticalAffairsofCollegePhysicalEducationCourses
MENG Chenjia[1], XIA Jing[2]
([1]Nanjing Sport Institute, Nanjing, Jiangsu 210014;
[2]Department of Sports,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89)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the literature metho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 points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lligent sports curriculum,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top design, speed up intelligent sport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acher training incentive, communication feedback put forward the intelligent sports into the university sports courses realize the path, enabling the university sports curriculum reform to a new level.
Keywordsintelligent sports;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ideological politics; realization path
國家一直強調“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1]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建設是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是構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手段,能夠促進體育教學素質化教育目標的達成。智能體育是將網絡信息技術與體育相結合進行發(fā)展,實現傳統(tǒng)體育智能化的一種新模式。2021年3月,國家發(fā)改委在《加快培育新型消費實施方案》[2]中指出,要大力發(fā)展智能體育,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高端智能制造為體育產業(yè)賦能。在學校體育方面,智能體育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能夠增強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優(yōu)化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評價方式、豐富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教學資源,對于提升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而言意義重大。
1目前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不足之處
1.1體育教學與思政的結合生硬
目前,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欠佳,部分學校的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還不到位,體育與思政的結合比較生硬,對于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夠深入,教學方式仍比較傳統(tǒng)。一些高校教師平時更多關注于運動技能的教授,德育意識缺乏、思政經驗不足。[3]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僅將授課內容與體育歷史事件、體育精神等進行簡單結合,課下并未強化體育課程思政教育工作,達不到“全程育人”的效果,導致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工作流于形式,實際效果不佳,偏離了體育課程思政改革的初心。
1.2評價方式亟待優(yōu)化
體育學習評價承擔著控制教學質量、評估教學成效、監(jiān)督教學過程、推動教學改革等重要職責。[4]目前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大部分高校在體育學習評價方式上未進行變革。大部分高校在進行期末課程考核時,多以學生運動技能水平和身體素質情況為主進行評價,評價維度不夠全面,缺少關于課程思政部分的評價,[5]因此難以衡量體育課程思政的改革成效,評價方式亟待優(yōu)化。另外,大部分高校存在評價主體單一的情況,期末評價的主體以教師為主,不能實現對于學生個體的全面評價。
1.3教學資源相對短缺
教學資源是決定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我國的高校體育教育能夠參考的優(yōu)秀體育課程思政教案的數量較少,優(yōu)質教學資源較為短缺,教師之間也缺乏經驗的交流與溝通。另外,大部分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習慣采用傳統(tǒng)線下面對面的方式進行教學,所應用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比較單一,課程設計缺乏趣味性,與學生的互動性較差,難以調動學生體育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2智能體育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意義
2.1增強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
依托互聯(lián)網、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技術等手段,智能體育的發(fā)展為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改革提供了重要抓手。通過網絡課堂,能夠實現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線上與線下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體育教師除了采用傳統(tǒng)線下教學的方式之外,亦能夠通過網絡課堂的方式,將思政理念傳授給學生。另外,通過智能可穿戴設備,體育教師更能夠對學生的運動參與行為進行全程監(jiān)控與分析工作,增強教學工作的針對性,直觀了解到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
2.2優(yōu)化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評價方式
智能體育的運用能夠方便教師開展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評價工作。通過智能體育APP,體育課程思政評分的效率及效果將得到有效提升,學生個人、班級同學、體育教師能夠更加便捷地開展自評、互評、師評工作,并能夠針對學生技能學習、身體素質、情感認知、運動習慣、思政政治素養(yǎng)等模塊分別進行計分,高效快捷地開展多元體育評價工作,使得體育學習評價更加具備科學性和有效性。
2.3豐富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教學資源
在大數據時代的驅動下,通過網絡體育課程思政資源庫,能夠實現優(yōu)秀教學資源共享,教師之間亦能夠通過網絡平臺互相交流、溝通,互相分享心得體會、增強自身的思政教學工作經驗。同時,借助智能體育設備、VR技術等,能夠讓學生身臨其境融入某種教學場景中,增強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獲得沉浸式學習體驗,激發(fā)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
3智能體育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實現路徑
3.1做好頂層設計,完善智能體育賦能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
體育課作為高校必修課程之一,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國家領導人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6]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大數據時代的浪潮下,智能體育的介入能夠顯著提升體育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高校智能體育課程思政改革具有復雜性與長期性的特征,因此必須在頂層設計上做好保障工作,以便于精準施策。首先,國家應在宏觀層面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保障智能體育的發(fā)展前景,大力推進智能體育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建設工作,加大對智能體育賦能傳統(tǒng)體育課堂的人力、資金、技術投入,使“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的理念深深根植于教育工作者的腦海中;其次,各高校也應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出臺相關政策保障文件,對智能體育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工作實效進行監(jiān)督引導,切實打贏智能體育賦能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的攻堅戰(zhàn)。
3.2加快智能體育工程建設,保障體育課程思政工作有效推進
近年來,各大高校開始采用在線教學的方式進行線上體育教學,鼓勵學生養(yǎng)成居家鍛煉的良好運動習慣,智能體育工程建設也備受關注。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云計算、物聯(lián)網、5G等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并形成產業(yè)化,為智能體育的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與保障。目前,智能體育穿戴設備、智能體育場館、智能體育管理服務APP等智能體育工程建設工作仍需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從而輔助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工作邁向新的臺階。首先,應運用多元技術手段,打造智能體育思政課堂。如運用VR、AR技術等,打造智能化體育教學空間,通過4D全息影像技術使學生身臨其境融入虛擬課堂中,在教學過程中穿插思政場景,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其次,應完善教學設施設備,建設智能體育場館。應加強體育場館通信網絡系統(tǒng)、智能調控系統(tǒng)、智能監(jiān)控系統(tǒng)的建設,在課堂教學生中借助無線投屏、無線音箱、智能調溫等信息化手段,保障體育課程思政課堂的教學效果;最后,應大力開發(fā)智能學校體育APP,實現交互式體育教學。通過智能學校體育APP,教師能夠與學生建立線上互動與交流關系,幫助學生解決體育學習中的困惑。同時,智能學校體育APP應針對學生的不同身體素質、認知情況、技能掌握程度等,向學生推薦個性化的學習視頻、運動方案等,倡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實現教育與自我教育的結合,幫助學生養(yǎng)成終身體育觀。
3.3開展教師培訓激勵,促進體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
教師是推進體育課程思政改革的主力軍,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骨干力量。體育教師的教學效果將直接影響體育課程思政的改革成效。首先,目前部分體育教師對利用智能體育賦能體育課堂教學的方式不夠熟悉,借助智能體育課堂、智能體育穿戴設備等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能力較弱。針對教師對于信息化教學應用能力不強的現狀,應通過定期開展體育教師培訓的方式,邀請專業(yè)人士開展技術培訓,普及智能體育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實現路徑,促進教師之間的教學經驗分享,不斷提升體育教師智能體育教學的應用能力;其次,各大高校應豐富教學研討活動,邀請優(yōu)秀思政教師、網絡信息技術教師與體育教師一同制定教學大綱,深入挖掘體育教學中所能體現出的體育精神、奮斗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教育元素,突出體育課程的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作用,加快完善線上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庫,大力培育智能體育課程思政的品牌課程,增強體育教師的思政育人能力;最后,各大高校應制定合理的教師激勵機制,有效利用精品課程申報、優(yōu)秀教師評選等手段,將優(yōu)秀的教學成果進行有效的推廣,樹立起智能體育課程思政改革的先鋒典型,鼓勵體育教師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及教學方法,不斷提升教學水平與創(chuàng)新能力,為智能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貢獻智慧與方案,營造良好的思政教學氛圍。
3.4重視交流反饋,提升體育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
體育課程思政的是新形勢下實現體育強國及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之一,智能體育介入體育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也需經過調整與完整,才能發(fā)揮最佳效用。首先,應開展智能體育與體育思政教學相結合的授課方式的試點工作,積累只能體育思政的教學經驗,加強與校黨委、教務處、網信中心等部門的協(xié)調配合,完善智能體育賦能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協(xié)同保障機制,加強管理與監(jiān)督,形成教育合力;其次,應重視學生的課后反饋,了解學生的想法與建議。并應通過課程評價、課后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教學模式改變后學生技能掌握、思想水平、運動習慣等方面的學習情況,并與之前進行對比,了解實際的教學效果;最后,應該針對智能體育思政工作中出現的不足之處進行改進與提升,不斷調整教學大綱,優(yōu)化教學手段,實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結合,從而將思政理念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內化于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中,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慕K身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yōu)雅生活者。
4結語
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智能體育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能夠增強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優(yōu)化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評價方式、豐富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教學資源,為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工作的有序推進提供保障與支撐。因此,應通過做好頂層設計、加快智能體育工程建設、開展教師培訓激勵、重視交流反饋等方式實施智能體育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改革工作,以達到更好的育人成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開創(chuàng)我國體育事業(yè)新局面加快我國建設體育強國[N].人民日報,2017-08-28(01).
[2]國家發(fā)改就業(yè)〔2021〕396號.關于印發(fā)《加快培育新型消費實施方案》的通知[R].北京:國家發(fā)展改革委,2021.
[3]潘宏波,黃大志.對高校公共體育課開展課程思政同向育人的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18,8(17):71-73.
[4]周登嵩.學校體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
[5]王秀閣.關于“課程思政”的幾個基本問題——基于體育“課程思政”的思考[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9,34(03):188-190.
[6]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