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智穎 張永勝
摘要高校第二課堂從提出到推廣應用歷經將近40年的發(fā)展,對豐富學生的社會實踐起到積極的作用,但在實踐中也存在著不足,制約了第二課堂效能的進一步發(fā)揮。本研究通過分析高校第二課堂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從國家、高校、教師、學生、用人單位五個不同層面對第二課堂發(fā)展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尋找有效的發(fā)展策略。研究結果表明第二課堂應該進行戰(zhàn)略性的重構策略,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高度有機融合,更好地發(fā)揮第二課堂的作用,以適應新時代的社會發(fā)展需要。
關鍵詞 新時代 高校 第二課堂 發(fā)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9.010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Re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TAN Zhiying, ZHANG Yongsheng
(Business School of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AbstractAfter nearly 40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second classroo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enriching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but there are also deficiencies in practice, which restricts the further exertion of the efficiency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development from five different levels: the st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ers,students and employers,so as to find effectiv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cond classroom should carry out strategic reconstruction strategy, highly organically integrate the first classroom and the second classroom, and give better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so as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Keywordsthe new er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second classroom; development strategies
1高校第二課堂的發(fā)展現(xiàn)狀
高校教育模式在傳統(tǒng)上是在教學計劃內根據(jù)教材和教學大綱在課堂傳授理論知識。長久以來這種模式已經根植于普羅大眾的觀念里,被稱為“第一課堂”。但自從教育家朱九思、蔡克勇和姚啟和在1983年出版的著作《高等學校管理》里提出了高校教育的“第二課堂”的概念后,打破了大眾對高校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認知概念,其含義是指在教學計劃之外,由學校引導和組織學生所開展各種有意義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課外活動。[1]這種課外活動的范圍包括校內和校外,但主要在校內。活動的豐富性強,有政治性的、學術性的、知識性的、健身性的、娛樂性的、公益性的以及有酬性的活動等方面。
隨著“第二課堂”概念的提出與推廣應用,其內容也越來越豐富,也得到國家政策的支持,其中引起反響較大的舉措是共青團中央與教育部聯(lián)合在2016年制定下發(fā)的《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中的“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以高校育人為目標,倡導加強與學校相關部門、政府有關職能部門以及社會機構合作。[2]第二課堂的概念自1983年提出至今已將近40年,經歷了初步萌芽期、生長發(fā)展期、立體式展開期三個不同的發(fā)展階段。[3]第二課堂在發(fā)展過程中也成了培養(yǎng)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育人載體。雖然第二課堂彌補了第一課堂的不足而對人才的培養(yǎng)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但第二課堂在實踐過程中出現(xiàn)“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組織機制不完善、師資力量有限”等現(xiàn)象,[4]還有出現(xiàn)教師參與度不夠、學生參與積極性差的情況。
第二課堂目前遇到的困境約束了第二課堂效能的進一步發(fā)揮。如何才能夠有效解決第二課堂存在的問題,成了許多學者研究的目標,在他們的研究結果里也提出了不同的建議,比如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必須加強第二課堂改革,著力解決第二課堂課程化、科學化、規(guī)范化、標準化建設問題。[5]不管怎樣,創(chuàng)新、改革是第二課堂突破瓶頸和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2第二課堂的影響因素分析
針對第二課堂目前存在的問題,結合第二課堂從一開始提出的目的和近40年的實踐結果,本研究從國家、高校、教師、學生、企業(yè)五個不同層面對第二課堂發(fā)展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探索產生問題的原因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2.1國家層面的影響分析
教育是強國之本,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石,是人才培養(yǎng)的基礎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教育,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精神。[6]這是新時代國家提出對教育建設的要求。立德樹人的宗旨就是培養(yǎng)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實用型人才,為用人單位節(jié)省人才培養(yǎng)成本。這種實用型人才就是要具有相關的專業(yè)知識和相應的社會實踐經驗。缺少社會實踐的學生就會容易變成唯書本而論的書呆子,融入社會的成本和代價就高。第一課堂的職能是傳授專業(yè)知識,使學生掌握用于指導實踐的理論知識,第二課堂的職能是讓學生獲取社會實踐經驗,驗證專業(yè)知識的應用性和增加學習興趣。所以,兩者是相互作用、合二為一而具有同等性和整體性的特點。但兩個課堂是否能夠有效銜接,是直接受國家有關政策的影響。
教育政策是由國家負責制定,而政策的內容決定了執(zhí)行的結果。第二課堂一直以來都是屬于教學計劃之外的課外活動,所以在國家層面的有關政策措施也是遵循在教學計劃之外而制定的。
在本研究的調查里,關于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銜接性在緊密程度方面所持觀點的學生人數(shù)比例中,一般的占55.34%,比較緊密的占30.15%,非常緊密的占5.73%。以上數(shù)據(jù)說明了兩個課堂的緊密性有待加強,而將第二課堂納入教學計劃是一個有效的解決途徑。另外,關于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關系的調查,在第二課堂能夠提升學生的各種實踐性素質能力的情況下有29.01%學生認為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同樣重要,表明支持兩個課堂的同等重要性;雖然有64.89%學生認為第一課堂為主,第二課堂為輔,但也表明了支持兩個課堂的整體性。以上結果反映了兩個課堂存在的關聯(lián)性問題。
2.2高校層面的影響分析
高校是第二課堂的直接載體,也是有關第二課堂政策措施的執(zhí)行單位,直接影響執(zhí)行的效果。因此,高校對第二課堂的影響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在受重視方面的差異性影響兩者的執(zhí)行效果。第二課堂既然沒有納入教學計劃,高校對其的重視程度自然會有別于教學計劃內的第一課堂。兩者受高校重視的程度不一樣就會導致教學資源的分配也不一樣。第一課堂在高校的戰(zhàn)略發(fā)展規(guī)劃中的重要性比第二課堂高,所以資源主要用于支持第一課堂的發(fā)展是情理之中的事。調查結果也印證了這種狀況,52.67%學生認為目前學校對第二課堂的管理和資源投入是一般,29.39%學生認為比較好,只有8.78%學生認為非常好。另外,學生對目前學校第二課堂的教學模式滿意度認為是一般的占52.29%,比較滿意的占30.15%,非常滿意的僅有7.25%。
2.3教師層面的影響分析
教師在第二課堂的角色與第一課堂一樣,都是知識的傳播者,直接主導課堂的開展,而不同之處就是傳播的內容和方式在兩者之間有所區(qū)別,在內容方面的區(qū)別,第二課堂側重點在社會實踐這方面,而第一課堂側重于專業(yè)理論知識的傳授;在傳播方式方面,第二課堂是屬于課外活動為主,甚至是到用人單位上去實踐,而第一課堂基本上是通過課堂的方式傳授。所以,原則上這兩個課堂對教師的素質能力要求是有所區(qū)別的,相對于第一課堂而言,教師如果擁有的社會實踐經驗越豐富,對開展第二課堂越有利。但自第二課堂推廣應用至今,由于第二課堂是屬于教學計劃之外,高校對其重視程度和資源方面的投入遠不如第一課堂,以致在開展第二課堂過程中出現(xiàn)資源投入不足、師資力量不足、教師參與度不高等問題。調查結果也反映出這一情況,學生認為目前負責第二課堂的教師在專業(yè)力量方面是一般的占41.6%,比較強的占47.33%,非常強的只有7.63%;關于教師在參與度方面,47.71%的學生認為是一般,38.55%的學生認為比較強,只有7.25%的學生認為是非常強。以上情況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是高校對第二課堂的教師在激勵、教學要求、考核等方面有別于第一課堂。教師主要忙于完成第一課堂的教學任務,加上存在缺乏第二課堂的專業(yè)培養(yǎng)能力水平、相關的社會實踐經驗,以及有效的激勵機制,教師參與度不夠就在所難免。
2.4學生層面的影響分析
學生希望通過第二課堂豐富社會實踐經驗來提升未來職業(yè)的競爭力。學生在第二課堂的角色是實踐經驗與知識的接收者,第二課堂實施的成效最終通過他們體現(xiàn)出來。這種成效一方面可以通過畢業(yè)生的就業(yè)情況和受社會歡迎程度;另一方面通過學生對第二課堂的反饋信息去了解。在本研究的調研對象玉林師范學院商學院目前畢業(yè)生的就業(yè)情況還算良好。這次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第二課堂的相關內容是否了解方面,有56.49%的學生表示一般了解,29.01%的學生表示比較了解,只有4.96%的學生表示非常了解;關于對第二課堂的重視程度,31.3%的學生表示一般,51.91%的學生表示比較高,只有12.6%的學生表示非常高;關于第二課堂是否有必要開展方面,18.7%的學生表示不必要,64.89%的學生表示有必要,只有15.27%的學生表示非常有必要;在調查根據(jù)什么來參加第二課活動的多項選擇里,67.94%的學生選擇是否有積分,66.03%的學生選擇是否感興趣,57.63%的學生選擇是否能學習各種實踐經驗,11.83%的學生選擇其他,在調查“您希望第二課堂能滿足您以下哪些需求”的多項選擇里,結果見表1。
根據(jù)以上數(shù)據(jù),只有4.96%的學生表示非常了解第二課堂的相關內容,換而言之就有大部分學生是不完全了解的。關于對第二課堂的重視程度,只有12.6%的學生表示非常高。學生對課堂內容都不了解清楚的,重視程度又差,甚至有18.7%的學生表示不必要開展第二課堂。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如何能學得好?另外,對“根據(jù)什么來參加第二課活動”的多項選擇里,超過66%的比例是根據(jù)積分和興趣來選擇,這種更像應付式完成任務的選擇,而只有57.63%的學生是選擇能否學習各種實踐經驗。這反映出并不是所有學生都能著眼于有助未來職業(yè)發(fā)展而學習好實踐經驗。
上述調研從學生層面反映出來的問題,產生原因首先是第二課堂由于不是屬于教學計劃內,重視程度不足從高校到教師、學生不同層面事實上都存在;其次,是高校對學生的引導不足,畢竟學生還是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對將來職業(yè)發(fā)展缺乏成熟的考慮;最后,由于第二課堂的活動基本上都是在校內舉行的,而且參與的群體也是教師與學生,走出校外的機會少,特別是參與用人單位的活動與實踐。大學前三年的第二課堂環(huán)境基本都是這樣開展的,難免也缺乏新鮮感和吸引力,最終導致學生參與的興趣與積極性不高。事實上,大學生只有在大學最后一年才基本上離開學校開始實習,以玉林師范學院為例,學校要求學生基本上要有6個月的企業(yè)實習時間。從表1反映出大部分學生還是希望通過第二課堂來提升自己相應的技能,這一點表明了學生對第二課堂的學習意愿。雖然表1沒有完全準確反映出學生應該從第二課堂的實踐中所需要提升的各項技能,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但從學生的選擇情況來看,也是反映出學生對第二課堂的真實需求意愿。雖然如此,表1所列的各項技能一是應該考慮與第一課堂的相關專業(yè)知識對接;二是有些技能不可能在校內完成,需要到校外,而且是高校必須與用人單位進行深度的校企合作模式才能完成。因為高校只能傳遞理論知識,而缺乏在實踐中檢驗理論知識和獲得實戰(zhàn)技能的社會性平臺。
2.5用人單位的影響分析
企業(yè)以及政府機關、事業(yè)單位等是高校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用人單位。以企業(yè)為例,校企合作模式是第二課堂開展的實踐平臺。企業(yè)通過校企合作可以獲得人才的機會,降低培養(yǎng)成本,獲得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和技術的機會。同時,高校的師生本身也是一個客戶群體,企業(yè)在合作過程可以向高校推廣合適的產品或服務,也是企業(yè)品牌推廣的一個機遇。企業(yè)與高校合作而形成的校企合作模式已經在推廣應用了,只不過合作的范圍和程度各不相同而已,而且這種合作存在著隨機性和松散性,缺乏戰(zhàn)略性、緊密性、全面性。另外,國家對于校企合作方面的具體管理措施還存在不足,影響了進一步發(fā)揮校企合作的作用。
3第二課堂的重構策略建議
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是目前高校教學課堂的兩個具有相互補充作用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課堂自實施以來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有關問題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本著與時俱進、革故鼎新的精神,在第二課堂發(fā)展了近40年的基礎上,為了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教育,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的實用性人才,將第二課堂的效能進一步發(fā)揮,以符合新時代的發(fā)展需要。根據(jù)第二課堂的影響分析結果,本文對第二課堂的戰(zhàn)略性重構策略提出如下建議:
3.1制定相關支持政策措施
國家應從理論知識與實踐的對接,從兩個課堂的整體管理到具體實施方面,指導加強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高度有機結合外,還要進一步對第二課堂制定相關支持政策措施。因為第二課堂的實施范圍分為校內和校外,與第一課堂有所區(qū)別,而且在校外主要是涉及高校與企業(yè)及其他用人單位的一起合作,只能由國家統(tǒng)籌管理是最合適,所以國家作為最高決策層面,有必要制定相關的支持政策措施激勵高校、企業(yè)及其他用人單位積極參與校企合作模式。這些政策措施應該既有任務性,也有激勵性,雙管齊下,才能更好地使第二課堂有效推行。對企業(yè)及其他用人單位可以考慮精神與物質激勵方法,精神方面給予有關榮譽,物質方面可采用減免稅收優(yōu)惠、資金扶持等辦法。國家和高校應加強對第二課堂的重視和資源投入,為第二課堂的發(fā)展提供有力保障。
3.2制定管理實施辦法
第二課堂一直以來負責執(zhí)行的單位只是高校,而且執(zhí)行的范圍也基本上是在高校,而第二課堂重構后,積極開展與用人單位的校企合作模式,雖然主要還是由高校負責,但是實行校企合作的模式,就需要與用人單位一起執(zhí)行,而且執(zhí)行的范圍也是基本上在校外。國家、高校、用人單位是負責制定第二課堂管理制度的三個主要主體,而且他們發(fā)揮的主導性作用和范圍也不一樣。國家是面向全國范圍的高校,所以制定的有關管理制度是具有綱領性的。高校和用人單位是根據(jù)國家制定的管理大綱要求,結合各自的實際情況而制定相應的具體管理辦法。另外,還要解決第二課堂重建后與第一課堂的銜接問題。所以,無論是國家,還是高校,甚至是用人單位,都需要制定一系列具有系統(tǒng)性的管理實施辦法,才能夠使第二課堂得到有效開展。
3.3完善監(jiān)督管理體系
第二課堂實行重構策略后,需要從上至下建立一套全新的監(jiān)督管理體系,能夠及時監(jiān)督第二課堂的開展情況,以便各項措施的及時修正。監(jiān)督第二課堂實施的主體職責重要性依次是國家、高校、用人單位。國家從宏觀上建立監(jiān)督體系,高校和用人單位則從具體實施方面根據(jù)自身實際情況制定有效的監(jiān)督措施,并根據(jù)情況變化而作出及時修改。
3.4制定教師在第二課堂的激勵措施
高校對教師在第二課堂采取的有效激勵措施主要體現(xiàn)在這幾方面:一是教師個人社會實踐經驗。教師從畢業(yè)到就業(yè)就沒有離開過學校的現(xiàn)象具有普遍性,如果教師自身就缺乏社會實踐經驗,不僅一定會影響到第二課堂的開展成效,而且也會影響到第一課堂的授課效果。如果教師在負責開展第二課堂的過程中,同時也能豐富個人的社會實踐經驗,這樣能夠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二是在激勵方面。如果第二課堂對教師能夠在補貼、獎勵、職稱評定方面與第一課堂采取一樣的措施,使教師從經濟收入層面受益,激勵他們在第二課堂的工作積極性,從而改變他們在思想上對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的差別對待。三是第二課堂能夠改變教師長期在第一課堂的單一工作環(huán)境,有助于教師開闊思維、調節(jié)身心。四是能夠幫助教師提升自我價值,使他們在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方面獲得雙豐收。
基金項目: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基于知識傳遞規(guī)律的電子商務專業(yè)第二課堂有效教學與運作改革研究——以玉林師范學院為例”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20JGA285)
參考文獻
[1]朱九思,蔡克勇,姚啟和.高等學校管理[M].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3.
[2]共青團中央、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中青聯(lián)發(fā)〔2016〕18號[EB/OL].(2016-11-14)[2021-03-22].http://www.moe.gov.cn/ 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1703/t20170320_300172.html
[3]黃海鵬.高?!暗诙n堂”建設存在問題及對策[J].淮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0,20(01):82-83.
[4]黃本生,范舟,羅霞,等.地方高校第二課堂培養(yǎng)學生雙創(chuàng)能力的改革探索[J].大學教育,2021(02):184-186.
[5]段立,鄭志玲.“第二課堂成績單”與應用型高校第二課堂課程化建設[J].文教資料,2020(26):171-173.
[6]《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編寫組.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