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葉培
【摘? ?要】? 在學校教育中,作文教學是語文學科體系中的重要部分,與閱讀活動共同擁有無可替代的“半壁江山”地位。不僅如此,它既是體現課程活動現象的一大亮點,又是對語文“教”與“學”綜合水平的最根本反映。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學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如何在啟蒙階段有效激發(fā)兒童情趣,并幫助他們打贏作文學習的“第一仗”,其價值和意義不言而喻。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與思考,立足于核心素養(yǎng)觀的科學引領,在簡要解析小學作文教學基本現狀的基礎上,從“兒童作文啟蒙教學的策略性構建”這個角度出發(fā),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模式進行論述。
【關鍵詞】?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作文教學
隨著教育社會化、教育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多元、開放、包容、共享”的教育改革大潮不僅此伏彼起,而且呈現出一種不可逆轉的強烈發(fā)展態(tài)勢。有業(yè)內人士強調指出:“過去教科書是課程活動的全部內容,如今社會生活則成了課程活動的整體教科書。”作為一門母語類學科,語文知識的基礎應用功能非常強大。正因為如此,語文學科的教育發(fā)展與教學改革既有象征性又具引領性。而最能體現語文學科能力和綜合水平的“作文教學”,更應走在“開放與改革、優(yōu)化與發(fā)展”時代潮流的前頭。然而,由于應試教育及其“慣性力量”等因素,其實際狀況并不如人所愿。就小學語文學科而言,作文教學的基本現狀怎樣呢?如何開展核心素養(yǎng)下兒童啟蒙作文開放性教學呢?下面對此闡述一些看法與主張。
一、簡要解析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基本狀況
客觀來說,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集中體現在以下“四重四輕”上。一是重“技能”輕“育人”。語文課程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作為體現與衡量語文綜合水平的重要尺度,“人文和諧”是作文活動的應有之義。然而作文啟蒙中普遍存在“人文錯亂”現象:從選材立意到結構安排甚至遣詞造句上,教師“熱心”地提供“經濟快餐”服務,忽視了對勤勉刻苦學習品質的培養(yǎng);明知作文中“好人好事”是假,教師卻見“好”就表揚,忽視了“真善美”元素的滲透和熏陶;教師不重視“我手寫我口,我筆訴我情”,強調“形式規(guī),內容范”,忽視了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yǎng)。二是重“應試”輕“對話”。教師不重視調查學情,作文教學“目中無人”。極力奉行強制性訓練,不顧學生內在需要,只是讓他們“奉命、模仿、套作”。三是重“師教”輕“主體”。即使在大力強調“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今天,小學作文教學總體上還是“教師命題——面上指導——學生作文——批改評講”的結構形式。至于“寫什么,如何寫,寫得怎樣”,學生自己做不了主,只能“戴著鐐銬跳舞”。一切由老師“代言”。四是重“技能訓練”輕“素養(yǎng)培養(yǎng)”。許多教師過于“重視與強調”對作文技能的強制訓練,希望通過“每日一小練,每周一大練”來提高作文能力。沒有閱讀的“吸納與積累”“內化與遷移”,沒有自我實踐的“觀察與捕捉”“認知與體悟”,缺乏生活元素的“豐富涵養(yǎng)”與情感活動的“有效滋潤”,一味地講求“量”而忽視了“質”。面對上述種種情況,我們不妨試著細想,如何能夠從根本上改變“高消耗低收益,師難教生畏作”的低層次運行呢?
二、“開放包容互動”啟蒙作文教學的實踐與反思
在形式與內容上要“開放”,在質量與評價上要“包容”,在文言與德智上要“互動”。這是筆者堅持以“核心素養(yǎng)”為引領,立足兒童啟蒙作文的實際認知和發(fā)展規(guī)律,在歷經一段時期的探究與反思后獲得的實踐經驗和成功做法?,F擬就如下幾個方面,試簡要闡述。
1.以“激發(fā)情趣”為抓手,努力營造善教樂作的良好心態(tài)。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不在于強制,而是有效激發(fā)學習興趣?!边@一廣為傳頌的經典之論,意在強調“興趣教學”的價值和意義,與愛因斯坦倡導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異曲同工之義。人所共知,由于心智發(fā)育的規(guī)律性,兒童屬于徹頭徹尾的“唯興趣一族”,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中,他們對“興趣與情感”元素始終有著難以擺脫的依賴性。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善于通過各類途徑和方式,積極開展喜聞樂見的作文教學活動,不僅有利于充分調動兒童的主觀能動性,從中贏得令人期待的“情緒智力”效益,而且有利于營造善教樂學的良好心態(tài),在潛移默化中把他們逐步引向持續(xù)向好的發(fā)展道路。比如,充分利用生動活潑的性格特征,就某一種人、物或現象,引導兒童根據實際認知在自由輕松的氛圍中或各抒己見,或展開相互之間的交流與辯論,讓他們在相互分享、深化情感的基礎上再來作文。“先做后寫”的作文形式,既激發(fā)他們的寫作興趣,又在深化話題中變相地降低習作難度。與“硬打硬上”相比,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2.以“生活鏈接”為抓手,努力豐富善教樂作的良好內涵。“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無論從起源與發(fā)展還是應用與實踐來說,語文學科及其教學活動始終擺脫不了社會生活元素的涵養(yǎng)與滋潤,否則就會因此走向“木無本,渠無源”“鏡中花,水中月”的枯竭境地。與之相應的是,在小學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善于把作文教學與生活元素相互滲透起來,引導兒童積極開展豐富多元的生活化作文活動,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實際觀察與思維想象能力,而且有利于更好地促進學用結合,為啟蒙作文的教學活動開通一條源源不斷的“活水通渠”。比如,關于“動植物”的描寫,引導小學生圍繞家養(yǎng)小寵物或家庭盆景內容進行作文;關于“人物事情”的記述,引導小學生根據“我與×××之間”的生活經歷進行作文;關于“具體場景”的描寫,引導小學生根據校園活動,以“課間大操場”或“在發(fā)令槍響起后”為題進行作文;關于“情感”的描寫,引導小學生在回憶“我的那一次(喜怒哀樂愧)”基礎上進行作文……這種“無生活不作文”的啟蒙教學,有利于讓兒童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3.以“讀寫互促”為抓手,努力獲取善教樂作的良好效益。唐代大詩人杜甫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一流傳至今的詩句,深刻地揭示了“閱讀與寫作”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葉圣陶強調指出:“閱讀是吸納,寫作是傾吐?!睕]有對素材閱讀的廣泛“吸納”,如何實現寫作表達的有效“傾吐”呢?理論和實踐充分表明,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善于把“閱讀與寫作”相互滲透并有機地互動起來,不僅有利于在讀寫互動中培養(yǎng)兒童“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啟蒙意識和作文能力,而且有利于從中贏得不容忽視的“1+1>2”效益,進而從厚積薄發(fā)中不斷增強他們的閱讀進取精神和作文成功信念。比如,在《慈母情深》課文閱讀教學后,讓小學生就“發(fā)生在我與媽媽(爸爸)之間”為題,寫一篇令人心動的親情互動類作文;在《將相和》課文閱讀教學后,讓小學生在課本劇表演的基礎上,寫一篇親身經歷的人物活動類作文。再者,大自然是一本“綠色的課本”,在開展“親近自然,擁抱綠色”實踐后,讓小學生寫一寫發(fā)自內心的生活閱讀和情感活動類作文,這不是水到渠成的嗎?引導開展“群讀與共作”,對于讀寫互動大有裨益。
4.以“個性弘揚”為抓手,努力釋放善教樂作的良好活力。無論素質教育還是核心素養(yǎng),關鍵詞和核心語都是在強調“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作文教學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教婦初來,教兒嬰孩”,在兒童啟蒙教學階段,我們更應重視對個性化作文的有效訓練與培養(yǎng)。在“我為媽媽第一次洗腳”活動作文中,筆者要求“先做后寫”并強調真情實感。在交流與分享環(huán)節(jié),許多小學生紛紛發(fā)言并希望得到褒揚與贊賞。其中一位新轉進的女生小敏顯得異常,一再強調自己“沒有做,也沒有寫”。后來才知道,早在她五歲的時候,父母離異了,之后她一直跟著爺爺生活。爺爺雖然體弱多病,但對孫女非常盡心盡力。在相依為命的清苦日子里,小敏非常體貼和感恩爺爺,第一次幫助爺爺洗腳的情景在她幼小心靈中留下了揮之不去的痕跡。因為題目的要求是“媽媽”,所以對她來說的確難以完成。得知真相后,全班師生鼓勵她現場“說”作文。其間雖然幾度“中斷”,卻給全班孩子帶來相當強烈的教育與震撼。這就是說,只要在不違背根本原則的前提下,“個性化”作文教學顯得既十分必要又非常重要。一味地強調“規(guī)范與統(tǒng)一”,事與愿違甚至適得其反,是在所難免的。
5.以“德智互動”為抓手,努力提高善教樂作的良好素養(yǎng)。自古講求“文以載道”,注重“文道合一”。劉勰通過《文心雕龍》強調:“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睙o論前者之“道”還是后者之“情”,既是優(yōu)秀或者成功文藝作品中的“硬核”元素,又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的“必需品”。在小學作文教學中,過于忽視或淡化對德育元素的強調與滲透,不僅有悖于素質教育和核心素養(yǎng)的精神實質,而且難以讓兒童的作文之路“行得正,走得遠”。那么,如何在作文啟蒙教學中實現“德智互動”呢?筆者從實踐中總結認為,通過“情感作文”進行德育滲透,通過“情境作文”進行德育滲透,通過“體驗作文”進行德育滲透。比如,以“我的夢想”為主題,通過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職業(yè)觀教育,讓兒童在說真話、訴真情基礎上進行作文;以“愛的奉獻”為主題,通過對“抗震救災、全民防疫、科學獻身”等人物事跡的引導,讓兒童在聆聽與行動基礎上進行作文;以“植樹節(jié)”等社會活動為主題,通過宣傳與教育活動,讓兒童在自主體驗和情感實踐基礎上進行作文。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以核心素養(yǎng)觀和個性化發(fā)展為追求,把作文啟蒙投放在以生活化為主的開放性大背景下,通過各類途徑和方式,把智育與德育相互滲透,把閱讀與作文相互融合,有利于把兒童逐步引入長期向好的良性發(fā)展道路。
【參考文獻】
[1]李華,張凱華.小學語文作文中如何應用生活化策略展開教學[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8(11):65.
[2]劉鐵芳.人文陶冶如何可能——當前小學語文教育問題的思考[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2(04):29-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