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芳,廖院平
(贛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a.護理部; b.老年二區(qū),江西 贛州 341000)
阿爾茨海默病屬于老年群體中最常見的一種中樞性神經(jīng)疾病,具有進行性,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阿爾茨海默病的發(fā)病率越來越高,嚴重影響患者及其家屬的生活質量,給其家庭帶來巨大壓力[1]。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會存在一定的精神、行為、認知等障礙,生活無法完全自理,需要旁人陪護,增加了照顧者的照顧負擔[2]。照顧者若負擔過重,無疑會影響其身心、生理、情緒等,無法給予患者更全面、細心的照顧,虐待傾向也隨之上升,最終導致患者遭受嚴重侵害[3]。本研究調查60例阿爾茨海默病照顧者,分析照顧者照顧負擔與虐待傾向之間的相關性。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贛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收治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照顧者6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5例,女35例;年齡20~80歲,平均(59.36±15.42)歲;照顧時間4個月~2年,平均(1.05±0.45)年;未婚11例,已婚49例;與患者關系:兒媳16例,配偶12例,子女9例,陪護人員19例,其他4例。
納入標準:照顧者不僅限于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子女、配偶,可選擇雇傭者或其他親屬;照顧者的溝通能力、認知能力、行動能力等良好;照顧時間≥4個月;年齡20~80歲。排除標準:與他人共同照看。
所有研究對象填寫照顧者負擔問卷(CBI)和照顧者虐待老年人評估量表(CASE),若研究對象無法準確閱讀、理解表格內容,可由調查者解說、協(xié)助填寫。所有調查表填寫完畢均現(xiàn)場檢查、回收,避免出現(xiàn)遺漏,60例研究對象均填寫完表格,有效回收59份,回收率98.33%。
調查阿爾茨海默病照顧者的照顧負擔(CBI評分)和虐待傾向(CASE評分),分析阿爾茨海默病照顧者照顧負擔與虐待傾向的相關性。1)CBI評分:CBI問卷表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等于0.85,評價效度為0.8~1.0,適用于評定阿爾茨海默病照顧者。該問卷表一共有5個評價維度(情感性負擔、時間依賴性負擔、生理性負擔、發(fā)展受限負擔、社交性負擔)、24個題目,以0—4分計分,再通過因子分比較各維度評分,因子分為維度均數(shù)與題目數(shù)之比,最高分為96分,總分數(shù)越高則表明照顧者的工作負擔越大。2)CASE評分:CASE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等于0.77,重復測量Spearman相關系數(shù)r=0.541,P<0.05。該量表共有8個評分題目與1個開放性問題,前者采用“否”“是”回答,以“0分”“1分”計分,最高分為8分,≤2分則表示無虐待行為;≥3分則存在虐待傾向,分數(shù)越高虐待危險行為越高。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t檢驗及Pearson相關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阿爾茨海默病照顧者的CASE平均分為(4.48±1.29)分,其中,≤2分10例(16.67%),≥3分49例(81.67%),即有81.67%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遭受過虐待行為。
阿爾茨海默病照顧者的CBI總評分為(58.54±5.96)分,各維度得分及由高至低排序見表1。
表1 阿爾茨海默病照顧者的CBI評分
阿爾茨海默病照顧者的虐待傾向與時間依賴性負擔、生理性負擔、社交性負擔、情感性負擔、發(fā)展受限負擔及CBI總評分之間存在相關性(均P<0.05),見表2。
表2 照顧負擔與虐待傾向之間的相關性
阿爾茨海默病的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就現(xiàn)在而言,臨床尚無良好辦法治愈阿爾茨海默病,主要是依靠藥物治療和護理干預來延緩疾病,提高生活質量[4]。但由于阿爾茨海默病會累及患者的神經(jīng)、認知、記憶等方面,導致患者出現(xiàn)抑郁、幻覺等精神行為癥狀,降低其自理能力,進而給照顧者帶來極大的照顧負擔[5]。阿爾茨海默病照顧者在開展照顧工作的過程中,由于患者的依賴性較大,進而容易導致照顧者忘卻自我,身不由己,無法進行社交、發(fā)展,甚至滿足不了自身的基本心理、生活等需求,最終增加虐待風險。
本研究結果顯示,有81.67%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遭受過虐待行為;阿爾茨海默病照顧者的CBI各維度評分由高至低排序為時間依賴性負擔、生理性負擔、社交性負擔、情感性負擔、發(fā)展受限負擔;照顧負擔與虐待行為有較大相關性。這說明阿爾茨海默病照顧者的照顧負擔越重,其虐待傾向越高。時間依賴性負擔、生理性負擔所占比例最大,分析原因主要是因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無法自理,需要照顧者24 h全程照看,進而導致照顧者忘記自身的需求,飲食、生活變得沒有規(guī)律,加上患者的過度依賴給照顧者帶來極大的精神和生理壓力,從而加重照顧負擔[6-7]。與此同時,照顧者所花時間均在患者身上,并沒有多余的時間社交、休息,不但制約了其發(fā)展,還得不到精神發(fā)泄,進而增加了虐待傾向[8-9]。相關研究[10]指出,阿爾茨海默病這一疾病本身就是發(fā)生虐待傾向的獨立危險因素。因為照顧者所花精力全在患者身上,希望患者在得到照顧的同時,能夠理解和配合其工作,但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精神已出現(xiàn)一定的異常,不但無法配合、理解,還有可能出現(xiàn)怨恨和不滿,甚至出現(xiàn)言語、肢體沖動行為,進而導致照顧者將自身的不滿和負面情緒發(fā)泄在患者身上,加重虐待行為[11]。夏麗等[12]也指出,有82.8%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遭受過虐待傾向,主要是因為患者的記憶、自理能力出現(xiàn)退化,認知水平低下,甚至忘記熟悉的人,在長時間的照顧下,照顧者的耐心不斷被消磨,消極情緒滋長,從而加重身心負擔,以虐待行為進行發(fā)泄。針對上述情況,需減輕照顧者照顧負擔,可從護理干預支持、道德和健康教育等方面著手,如:定時通過電話或上門訪視的形式進行健康教育,多與照顧者交流、談心,指導照顧者掌握更好的照顧技巧、發(fā)泄技巧,幫助照顧者及時化解照顧困難和負擔,并鼓勵照顧者多參與娛樂活動等,以此調整照顧者的負面心理或情緒,降低照顧難度,最大限度減少虐待行為。
綜上所述,阿爾茨海默病照顧者在照顧患者期間,生理、精神負擔越重,便更容易出現(xiàn)虐待行為,需適當減輕其負擔,減少虐待行為發(fā)生,保障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