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石溪
《野生動物救助站》
沈石溪 李花三吉 馬軒旻 沈悅
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
2019年7月
人與動物的關系在經歷共生階段、狩獵階段、馴化階段、養(yǎng)殖階段后,已經進入更高一級的救助階段。以往我寫的動物小說,多以“動物世界反觀人類”為核心理念,而在“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主題下,我想,動物小說的創(chuàng)作理念也可以進一步升華為“人類與動物相互關照”。我寫《野生動物救助站》,正是想傳達人類在救助動物過程中的積極理念,展現(xiàn)人類和動物休戚相關、共生共贏的生存大局。
隨著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日益頻繁,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許多珍貴的野生動物失去家園,瀕臨滅絕。據(jù)統(tǒng)計,地球上每天都有上百個物種滅絕,生命的多樣性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生態(tài)平衡處于崩潰的邊緣。關注自然,關愛生命,已成為全人類的共識。人們在各地建立自然保護區(qū),努力改善岌岌可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在我國云南省西北部,怒江的西岸,坐落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它的總面積達40.55萬公頃,是我國西南地區(qū)最大的森林和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qū)。這里山勢陡峭,峰谷南北相間排列,有著極為典型的高山峽谷垂直自然景觀帶和豐富多樣的動植物資源。它的地勢北高南低,最高海拔5128米,最低海拔720米,垂直高差在4000米以上,從而形成獨特的立體氣候。人們甚至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來形容高黎貢山的立體氣候。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因其獨特的地理地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而擁有“世界物種基因庫”“世界自然博物館”“生命的避難所”“野生動物的樂園”“哺乳類動物祖先的發(fā)源地”“東亞植物區(qū)系的搖籃”“人類的雙面書架”等美譽。
高黎貢山上有一座野生動物救助站,這座救助站擁有山上、山下兩個基地。兩個基地的環(huán)境可謂天差地別。山上的基地“寒廬”建在海拔3000多米的雪山半山腰上,這個區(qū)域由于海拔高,常年積雪不化,植被比較單調,以蒼勁高大的鐵杉、低矮的杜鵑樹為主,主要生活著羚牛、蘇門羚、毛冠鹿、林麝、斑羚、云豹等大型動物,甚至還有人看到過珍稀動物金錢豹出沒;而山下的基地“暖窯”建在海拔不足1000米的山腳,這里是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有著很高的植被覆蓋率,生物多樣性豐富,以河谷稀樹、灌木草叢、暖性針葉林、暖性竹林、季風常綠闊葉林等為主,人們經常能看到豹貓、穿山甲、赤麂、鼯鼠、赤腹松鼠、野豬、蟒蛇、鼬獾等動物的蹤跡。故事就在這里發(fā)生了……
野生動物救助站里的成員,有成人,有孩子,有動物;有獸醫(yī),有獵人,有馴獸員。他們所救助的野生動物,既有深受讀者關注的狼、鷹、虎、豹等兇猛動物,又有大熊貓、金絲猴、普氏野馬等國寶級動物。在這里,人類以赤子之心,救援那些因遭遇不幸而陷入困境的野生動物,照顧那些失去雙親的孤兒動物,幫助那些年老體衰或身患疾病的弱勢動物,默默守護著高黎貢山這塊神奇而美麗的土地。我希望通過這些故事,為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時代的呈現(xiàn),做出些許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