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諭
摘要:麥克法倫漫步于英格蘭的荒野,以自己的方式觀察不同的景觀、植被和生物。在《荒野之境》中,麥克法倫引用經(jīng)典,人文、哲學、歷史和科學知識貫穿他所在的荒野,在他不斷的旅程中,他對荒野的概念也不斷更新和改變。
關(guān)鍵詞:羅伯特·麥克法倫;《荒野之境》;生態(tài)意識;荒野觀
1.羅伯特·麥克法倫和《荒野之境》簡介
《荒野之境》由英國作家羅伯特·麥克法倫于2007所作,講述了作者探索和記錄不列顛群島未被開發(fā)的荒野的歷程。這本書從地理和心理兩方面探索了荒野,根據(jù)不同的景觀檢驗了不同的荒野觀念,并描述了麥克法倫對森林、荒野、鹽沼、泥灘、島嶼、海洞和城市邊緣的探索,他觀察了荒野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用文學想象完成了流浪。《荒野之境》并不是一部簡單的荒野歷史記錄。這是一部情感史,揭示了人類與自然、文明與荒野之間微妙而復雜的關(guān)系以及愛與恨的混合。
2.羅伯特·麥克法倫《荒野之境》中的生態(tài)意識
2.1人類文明與自然生態(tài)
如麥克法倫所說,自古以來人們對荒野有兩種相互矛盾的解釋,一是野性需要征服,二是野生動物需要被保護。在第一個概念越來越盛行的時代,自然被人類侵蝕和破壞。人類文明的形成大多是基于對原始荒野的改造。從原始部落的建立到代表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公路、隧道、高樓、橋梁的建設,原始的森林、樹籬、林地已不再是最初的面貌。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英國一半以上的原始森林被采伐并被人工針葉林取代。千年湖和沼澤也很難逃脫被挖掘和排水的命運。每年數(shù)千噸垃圾將被沖到英國和愛爾蘭海岸。作者擔心所有這些情形惡化,所以他珍惜每一次到荒野的旅行,因為他知道他現(xiàn)在看到和記錄的森林、海灘、沼澤和湖泊可能很快就會消失。麥克法倫對這種現(xiàn)象的“指控”是為了引起人們的反思,并防止這種現(xiàn)象惡化。
2.2人與動物的關(guān)系
地球資源應是人和動物共享的,但是在追求文明和進步的過程中,人類將許多物種推向滅絕的邊緣,幾十個物種已經(jīng)消失,數(shù)百種動植物瀕臨滅絕。鳥類和小動物的棲息地已經(jīng)被人類占據(jù)。所謂的“看不見的美”越來越少了,由于整晚城市燈火輝煌,許多植物和昆蟲的生長時鐘紊亂,螢火蟲數(shù)量逐年減少。塑料垃圾被鯨魚、海豚和其他海洋生物吞食,阻塞了它們的消化道,導致這些生物大量死亡。這些是所謂的荒野文明改造的一些極端后果。書中雖然雪兔是荒野的象征,但正是人類的行為使雪兔必須在這里生存。作者說這是人類的損失。作者解釋了動物的存在對人類的意義。因為他們不是我們,他們的世界和制度與我們不同。
3. 羅伯特·麥克法倫《荒野之境》中的荒野觀
3.1荒野的重要性
人類需要荒野,如森林、平原、草原、沙漠、山脈,人類之外的自然世界擁有一種超越自身的強大力量,讓我們疲憊的心靈得到片刻休息,讓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只要它呆在那里,即使我們只是開車到它的邊界去看看里面,這對我們是有好處的。所以麥克法倫喜歡荒野。他渴望看到外面,而不是堆積如山的鋼筋混凝土玻璃塊或瀝青路。那些無痕的荒野呈現(xiàn)出世界最真實的面貌,雄偉、空曠或險峻,雄渾而尊貴,這就是大自然的壯麗之美。這種美讓人感覺到力量,一種讓人有意識地感到渺小并尊重地球和宇宙的力量。麥克法倫希望更多的人走出去,走進大自然去感受它,理解它,并學會珍惜它。與此同時他又不是那種無條件提倡荒野生活的狂熱環(huán)保主義者。對于他來說,在荒野中行走只是生活中的一個停頓。我們不能沒有城市,也不能抗拒荒野的魅力。
3.2荒野的活力
在多塞特凹陷的道路上,作者在凹陷道路上方的茂密草地上睡了一夜,在溫暖的夜晚呼吸著泥土的芬芳,聽著草莖在地面上的擺動,聽著小動物和昆蟲的輕微移動,他再次感受到了荒野的感覺。這是一個過程,一種在世界上繼續(xù)發(fā)揮作用的力量,一種動蕩、綠色和令人愉快的事物。作者曾經(jīng)想象的荒野是無人居住、寒冷、孤獨的地方,但事實上,荒野不是這樣的。這片荒野充滿活力,充滿活力,充滿微妙的情感。冰冷的現(xiàn)代地圖無法表現(xiàn)出如此微妙的流動活力。有一些關(guān)于荒野生命力的具體證據(jù),如植物的自我完善,草木頑強的生命力,冬天樹葉的更新。
3.3荒野就在我們周圍
荒野探險給作者帶來了新的思想。他開始重新觀察風景,從廣義上定義荒野:荒野不是我們生活之外的東西,而是意外地存在于我們周圍的城市、院子里,它可以在路邊、樹籬、田野或灌木叢中找到。他對荒野的理解正在加深。從狹義上講,荒野是一片難以接近的荒野。從廣義上講,無視人類各種計劃、仍在野蠻生長的草木也是荒野,荒野就在我們周圍。羅伯特·麥克法倫已經(jīng)融入了荒野。當他從荒野回到城市時,他驚訝地發(fā)現(xiàn)城市可能沒有驅(qū)逐荒野;荒野以普通人無法察覺的姿態(tài)隱藏在日常城市生活中。這是一片荒野,是你所看到和觸摸到的。在旅途中,作者所尋找和期待的荒野大多是人類踏上的,因此沒有真正完整和絕對的荒野。所有的地方,無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都有人類文明的足跡。荒野中的生命力,如樹木頑強的生命力和動物的存在,也一直存在于我們身邊。
3.4荒野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
從那時起,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荒野景象是古代留下的,是跨越時間的。荒野中的同一個地方將留下古人和現(xiàn)代人的足跡。在過去五千年的某個時候,人類造訪了每一座小島和山脈,每一個隱秘的山谷和林地,人們曾在那里露營和工作過。人類和荒野不能被孤立。作者在每章中介紹了大量與該地相關(guān)的人文和歷史知識。作者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經(jīng)驗使《荒野之境》中的時空穿插越來越令人印象深刻。我們可以想象僧侶、漁民和探險家走過的道路,歷史的滄桑自然浮現(xiàn)在腦海中。這些僧侶帶著崇高的宗教信仰走進貧瘠的土地,試圖達到理想的精神狀態(tài)。從空間上看,荒野將支離破碎的人類連接到一個地方。不同地方某些場景的相似性導致一個人的聯(lián)想,在他的腦海中把整個世界聯(lián)系在一起。例如,旅行最后一站的山毛櫸和作者家鄉(xiāng)的山毛櫸。
3.5荒野永存
人類是暫時的,但荒野是永恒的。作者日夜行走思考,意識到荒野給我們的不僅是過去的地貌,還有未來的形象。因為當氣候逐漸變暖,人口急劇下降時,多余的設施將被廢棄。內(nèi)陸沙漠化和海平面上升將迫使人們遷移?;囊皩⒒氐竭@些被遺棄的地方。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利用科技無限期地獲得大自然的復制品,必然遭到大自然的百倍報復。在自然解體和重建的無限循環(huán)中,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荒野的歷史比人類還要古老,而且肯定會比人類持續(xù)更長的時間?!耙靶允俏覀兊那白?,它會比我們活得長?!痹谌祟愇拿鞯那治g下,地球上的野生區(qū)域越來越少,有些甚至消失了。但在麥克法倫看來,荒野的生命力比人類更強大。隨著時間的推移,曾經(jīng)輝煌的人類文明將成為過眼云煙。因為人類的壽命是有限的。甚至整個人類文明的歷史與荒野相比也不算長?;囊耙恢痹谀抢铩K云溆篮愕囊靶院蛨皂g,召喚著修行者不安的心。
麥克法倫的足跡從蘇格蘭的哈特拉斯角到多塞特的“霍洛韋”,從諾??说娘L暴海灘到埃塞克斯的鹽沼海灘和河口,從蘭諾奇的大沼澤地到彭寧山脈。當他望著星空,在靜默中聆聽生命的氣息時,他感受到大自然和荒野帶來的震撼和靈感。每一章都是一段旅程,每一段旅程都是一個角度,明確并喚起荒野的某些品質(zhì)。
參考文獻:
[1] 秦好,《荒野之境》:人與荒野的相處之道,2015.
[2]李軍,在路上反思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讀羅伯特·麥克法倫行走文學叢書, 環(huán)境經(jīng)濟,2016.
[3]吳倩,自然寫作:荒野的現(xiàn)狀與文學式想象,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