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新天學區(qū)太平小學 楊興瑛
小學語文教學要善于利用復述教學來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和總結課文內容、大意、整體結構;讓學生在復述的過程中,增強自己的記憶力和對文章的理解能力,促進學生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也能讓學生在對文章內容的復述過程中,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小學生年齡較小,記憶力和抽象思維都發(fā)展不足,尤其是中低年級學生,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合適的語境來引導學生進行完整的故事復述。本文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進行語境創(chuàng)設并加以分析,提出以下幾點策略。
素質教育倡導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要善于利用具體的語境來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把握,讓學生在充滿代入感的氛圍中將自己有效地代入到故事中,感受故事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內心活動,通過這種具體語境的創(chuàng)設和代入式的學習體驗,能夠確保學生將知識理解得更加透徹,并且在對知識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形成自己對故事的獨特記憶,進而有效對故事進行復述。要真正做到對語境的有效創(chuàng)設,教師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來順利激發(fā)學生的代入感與體驗感,讓學生通過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角色來身臨其境地揣摩故事人物內心,這種方式不僅能有效喚起學生對故事內容的記憶,也能讓學生學會站在旁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讓學生學會共情與換位思考,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來開展復述教學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學生對故事的內容是通過理解之后再進行轉述的,這個過程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而非學生對故事的機械記憶,這種方法也就有效促進了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
以《獅子和鹿》為例,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分別扮演獅子和鹿的角色,按照故事內容中的場景和角色的心理特點,把自己代入到獅子和鹿的角色之中,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認真思考故事角色的心理和語氣,順利理解課文,進而有效將故事內容復述出來。
小學生正是對新鮮事物感興趣的年紀,而興趣是人學習的源動力,要有效開展語文復述教學,教師就要善于激發(fā)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對課文內容展開探索。小學生還處于感性認識的階段,有效的外部環(huán)境刺激,會對學生的情緒波動產(chǎn)生強烈的影響,促使學生對知識展開深入探究。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小學生這一性格特點,在復述教學過程中強化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引導和啟發(fā)學生對知識進行思考,讓學生在對知識的自主思考和分析過程中,形成自己對知識獨特的理解,進而實現(xiàn)對課文內容的有效復述。
以《秋天的雨》為例,教師可以現(xiàn)為學生播放這篇課文的音頻朗讀,讓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陷入秋天的氛圍中,學生在聽的過程中能夠被作者的描述和情感所感染,帶著對秋天的美好向往投入到課文的閱讀和學習中,學生帶著強烈的興趣對課文進行學習,就能順利理解課文內容,進而增強對課文場景的體驗和感受,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始終都在腦海中想象作者所描述的各種秋天的畫面,結合畫面對知識進行學習,學生對課文進行復述的效果就能大大提升。
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生動活潑的故事內容以及性格鮮明的故事形象,這些文章都顯示出作者深厚的文藝駕馭能力和豐富的思想感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輕易激發(fā)學生的各種想象力,這些豐富的語言素材為語境的創(chuàng)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教師在教學時要善于利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給學生打造多元化的動態(tài)語境,讓學生通過聲音、圖形和動畫的多重結合,對課文知識形成更加立體直觀的認識,學生在視聽結合的雙重感官刺激下,能夠更加的生動形象地對課本知識進行理解,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復述效率。
以《孔子拜師》為例,課文中使用了大量成語,“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風塵仆仆”,怎樣讓學生更好地來理解這些詞語呢?教師可以將孔子歷盡艱辛的求學之路做成小動畫的形式,結合動畫內容來理解以上成語,學生通過動態(tài)畫面能夠順利理解成語意思,進而深入了解孔子拜師求學的過程,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記憶起來就更容易,復述也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經(jīng)常會通過一些關鍵詞或提示語進行銜接,在進行復述語境創(chuàng)設時,教師也可以利用關鍵詞來進行語境創(chuàng)設,因為小學生記憶力有限,沒辦法在短時間內完整地將整個故事情節(jié)記憶下來,在學生進行復述時,教師就要善于利用關鍵詞來營造氛圍,引導學生將內容復述進行下去,這種利用關鍵詞進行復述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對語言的記憶與存儲能力,也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確保學生在復述的過程中,有效發(fā)揮自身的發(fā)散思維,對知識展開聯(lián)想,并順利提升學生的復述質量。
以《一個小村莊的故事》為例,教師在進行復述教學時,通過“早先、變成、一天天、一年年、不斷”這些關鍵詞來引導學生對故事發(fā)生的時間順序進行有效梳理,學生也能在教師利用關鍵詞創(chuàng)設的語境中,回憶起人們一步一步摧毀小村莊的過程,依靠教師對語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的情感和記憶都得到了有效激發(fā),對故事的復述也能更加清晰流暢,這種語境創(chuàng)設的方式降低了學生復述的難度,調動了學生的復述積極性,也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發(fā)展。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課文內容通常都配有精美的插圖,插圖是語文課文內容的重要構成之一,通過形象生動、活潑有趣的插圖,學生能夠對文字語言的描述進行更加具體的理解,教師在進行復述教學語境創(chuàng)設時,應當充分借助這些課文配圖來進行語境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對插圖中的細節(jié)和元素進行仔細觀察,在觀察的過程中找到對復述有幫助的內容,利用這些元素來輔助自己記憶。尤其是在學習一些篇幅較長的課文時,教師應當充分借助插圖來幫助學生降低復述難度,建立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能夠更加自信、從容地對故事內容進行復述,促進學生復述效率的有效提升。
以《女媧補天》為例,講述的是古時候女媧為了拯救陷于水深火熱的人,冒著生命危險補天的故事。為了讓學生完整地將這個故事復述下來,教師可以借助課文插圖來引導學生記憶故事角色名字以及女媧補天的過程,本文配圖是女媧手舉五彩石,站在滾滾波濤中,周圍滿是熊熊大火的場景,學生在對插圖進行仔細觀察和解讀后,能夠更加形象地理解故事內容,在復述時也能更加準確和生動,保證了復述的效率和質量。
語境的創(chuàng)設一般來說沒有固定的方式方法,教師在進行復述語境創(chuàng)設時,要充分結合教學內容、教學人物以及教學對象,來挑選合適的語境創(chuàng)設方式,在小學生的語文復述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對故事情節(jié)的走向進行思考,利用提問的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思考意識,促使學生順利融入作者的創(chuàng)作情感中,對故事內容加以感受和理解,并對故事情節(jié)進行大膽合理的想象,在想象的過程中順利回憶起接下來的故事情節(jié),并深刻體會到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生對故事內容記憶清晰,對故事情感把握準確,在進行復述時,就能充分調動自身的情緒,講故事描述的繪聲繪色,促使學生的理解記憶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在復述的過程中得到有效發(fā)展。
以《荷花》為例,教師首先請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課文朗讀,之后,教師指導學生看圖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按照一定的順序來說這個故事。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定了解后,教師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入講解,之后教師請學生進行復述,在復述過程中,教師利用作者寫一池荷花的哪些顏色、白荷花有哪三種姿態(tài)等問題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回憶,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順利記起接下來的故事內容,復述也能達到更加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