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甘谷縣西坪初級中學 劉 勇
情感教育是指在進行教學活動中,注重關注學生的態(tài)度、情緒及情感狀態(tài),用一定的語言或書面形式激發(fā)學生內心的情感共鳴,從而使學生以身心愉悅的狀態(tài)接受語文課程的教育及熏陶,提高學生的文學底蘊和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情感教育是我國應試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初中階段是學生情感豐富和發(fā)展的階段,也是學生形成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學生思想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和干擾,因此教師需向學生傳導正確的思想觀念,幫助學生建立健全的人格。語文科目是眾多科目中與文學、情感聯(lián)系點較多的科目,隨著教學體系的改革創(chuàng)新,新課改下的語文科目更具豐富性,有散文詩集、古代詩歌、現(xiàn)代文閱讀、名著閱讀等。新課改的語文不僅關注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同時也重點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個性發(fā)展,其中包括學生的情感教育。文字可作為傳遞情感的載體,豐富的文字可表達多樣化的情感,同時可通過學習不一樣語文文章獲得不一樣的情感體驗。
據(jù)調查,目前我國教師在實施初中語文教學活動過程中,對于情感教育的滲透未給予足夠的重視。一些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更多的是注重知識的講授,忽略學生的情感教育,單一性地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功利性地講解考試中的重點,以讓學生進行相關的背誦,師生之間缺乏互動,學生對于純文字版的講述普遍缺乏學習積極性的主動性,雙方之間較難產(chǎn)生一定的共鳴,導致學生難以深入理解文字背后所代表的意義,難以構建學生心中的文化素養(yǎng)。這樣不利于學生的情感發(fā)展,不利于學生的自我增值與提升,也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
教學,是指將一定的理論知識通過教師的講述與舉例,讓學生掌握及懂得應用的過程,亦稱為智慧與情感融合,追求文明的活動。在此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情感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語文是要求學生閱讀能力及理解能力、抽象思維能力相結合的學科。例如,在閱讀古代詩歌時,學生需能代入相應的情景,從而明白作者詩句背后所表述的意義。這就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師在講解時要加以情感進行氣氛渲染。在教學中如果缺乏相應的情感因素的滲透,容易造成教師單一、枯燥性地進行文字的朗讀,學生對于語文科目很難提起興趣。散文詩集等對學生的閱讀理解有一定的要求,例如有些初中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感覺學習散文集枯燥乏味,興趣難以提高。情感教育通過生動的語言,進行聲情并茂的朗讀或相應的情感狀態(tài)進行講解,塑造一定的人物形象,對課堂教學進行情感的渲染,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文字的本質,體現(xiàn)教學內容所表達的文字內涵。情感教育滲透語文教學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的情感內涵,提高學生對語文科目的興趣,同時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性發(fā)展也有一定的協(xié)助作用。
如何更好地將情感教育與初中語文教學進行融合,是我國眾多教育領域學者一直努力探討及研究的課題。目前在新課改地背景下,初中語文科目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可作為推廣情感教育重要的媒介。同時通過加強實施情感教育重要性的意識、進行情景模擬教學、舉辦情感活動、加強對學生的關注等措施,實施日常初中語文教學的情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幫助情感教育與語文科目的融合。
意識決定行為,需從提高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意識根源性問題進行改革,這樣可以更好地改善情感教育未受重視的現(xiàn)狀。語文教師要深刻認識到情感教育對語文教學乃至學生自身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幫助學生在學習相關知識內容的同時提升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對過去傳統(tǒng)的單一性理論教學進行一定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增強自身對實施情感教育重要性的意識,從而落實日常教學中情感教育的開展與實施情況。教師可結合具體的實際情況,在設計教學過程中積極融入豐富的情感元素,但需要在課前對課堂所需要講解的知識進行深入的了解,明白文章的主旨,同時遵循情感科學性與真實性的原則,科學導入相應的情感元素。例如,在課堂上可多鼓勵學生進行課堂的搶答及提問,同時課堂上可組織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團隊的比賽等,以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及團隊合作重要性等意識。
情景模擬教學,有利于營造豐富情感的氛圍,可以提升語文課堂的學習和教學效率,同時可以幫助學生快速理解文中的作者情感。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可運用情感導入,利用文中的情感切點導入相應情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進行朱自清的《背影》散文學習時,重要的是讓學生領悟作者所要表達的父親對于作者一份深沉但偉大的愛。父親叫作者在原地勿動,他去買幾個橘子,作者在看到父親的背影后所引發(fā)的一系列情感,是文中最能打動人心的地方。如果單純性地進行教材的閱讀,學生較難理解,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進行情景模擬,同時可利用多媒體平臺播放有關父愛主題的音樂作為背景音樂。在閱讀時還可適當?shù)剡\用語言藝術,以聲情并茂,充滿感情的語氣進行朗讀,渲染課堂的氣氛,這樣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快速進入相關的學習狀態(tài),同時激發(fā)學生與文章情感的共鳴。
單一性的課堂理論教學不利于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教師可將目光放至學生的課余時間中,通過開展主題豐富多彩的情感類活動,加強學生對情感的認識和理解。例如,可舉辦以朗讀古代詩歌為主題的朗讀大賽,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探討詩中豐富的情感,然后通過朗讀表達所領悟到的主人公的情感內涵;也可以舉辦有關表達愛的文章比賽,可以是書寫父愛、書寫母愛,也可以關于友愛,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對愛的情感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還可以舉辦愛國主義的知識競賽,讓學生以團隊形式參加,可以書寫愛國主義文章,可以朗讀愛國主義的詩歌名著等。通過比賽來增強學生對情感教育的認識,使學生在團隊里面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這樣做可以增強學生之間的友誼及班級的凝聚力。同時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進行情感實踐活動,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在生活之中進行觀察和體驗,在實踐中獲得多樣的知識的情感,進而提高文學修養(yǎng)。例如,在講述有關母愛的胡適的《我的母親》課文時,教師可講述母親的偉大、列舉母愛的例子,也可組織學生課后親自為自己的母親做一件事,可以是家務,可以是送花等,圍繞母親進行展開并記錄相關的體驗感覺,以小組形式進行交流。在相應的活動中將情感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中,可以增加學生的生活體驗,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的價值觀。
愛是教育的基石,也是情感交流的基礎。教師真摯的關注和愛護可以更好地呵護學生成長,同時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初中階段學生處于青春發(fā)育時期,也是內心情感發(fā)展和形成性格素養(yǎng)的關鍵時期,他們有著青春期獨特的個性化性格。而教師是學生成長過程中、形成自身品質過程中的關鍵人物。教師應與學生保持和諧的關系,與學生在課堂上為師生關系,在課后可與學生以朋友的關系相處,關注學生的成長,同時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對于每一位學生需要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對于較內向的學生,可在課后與其進行談心,鼓勵其在課堂上踴躍發(fā)言,增強其自信心;對于較調皮、學業(yè)懶惰的學生,需多一分耐心的指導;對于犯錯的學生,應耐心與其說明犯錯的原因及改正的措施等,使學生感受到一定溫暖的同時懂得為他人著想、耐心對人的思想等。
本文講述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如何更好地實施情感教育于日常的初中語文教學中,說明了情感教育對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及建立健全人格等的重要作用。情感教育可幫助語文教學更好地開展及實施,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要將情感教育的滲透入實際的語文教學中,以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及教學效率,提升語文教育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