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正和
(江蘇鹽城224000)
這是鹽城西部里下河地區(qū)“原產(chǎn)”的兩位具有鮮明的清廉、耿介精神的先賢。他們的人生所體現(xiàn)的,或許正有我們這片地域的歷代民眾以耕讀傳家的人文精神,“忠節(jié)瑰瑋”(〔明〕楊瑞云《鹽城縣志序》)的特色稟賦。
——題記
2019年初冬,我以鹽城市政協(xié)考察調(diào)研組成員的身份,去今鹽都區(qū)學(xué)富鎮(zhèn)大成村,考察大明侍郎成均墓(遺址),以及成均伯父成寧可葬地“九公墳”。
這是鹽城西鄉(xiāng)平疇沃野上的一處靜謐之地。古河夾寺大成村北,依著一方漂流著天光云影的池塘,伴著幾聲間或傳來的雞鳴狗吠,在一片長滿枯黃的蘆葦、敗落的野草的所在,便是侍郎墓的遺址了。眼前的情境,使我驀然想起唐代溫庭筠所寫《過陳琳墓》中的句子:“石麟埋沒藏春草,銅雀荒涼對暮云……”
當然,遺址中央已經(jīng)有了一座近年新建的亭子,亭子中間有了一尊漢白玉質(zhì)的成均雕像,亭子前方也安放了一只四足的青石香鼎。我陡然生感:倘是沒有這些,大多數(shù)的人們還會知道這方土地下面長眠著的,是一位載譽《明史》和鹽城地方諸多志書的大明戶部右侍郎、為官永樂、洪熙、宣德、正統(tǒng)四朝的元老級“大官”成均嗎?
那時節(jié),我的神情有點兒恍惚。我似乎隱約看到:大成村邊那條南北向的小道上,走過來一撥穿著明代服飾的人。不多,十來位光景。一匹瘦馬,拉著一輛小車,車上寥寥幾只木箱、行囊,“不輿不蓋”。兩頂素布小轎,大約是抬的女眷。有鄉(xiāng)人漸漸簇擁了過來,成均回應(yīng)著鄉(xiāng)人們的問候,一句句、一聲聲,親切隨和,“鄉(xiāng)音無改”。
——這,應(yīng)該就是580年前發(fā)生在這片土地上的一幕場景!
這里的“不輿不蓋”“鄉(xiāng)音無改”,可不是我的憑空臆造。清光緒二十一年《鹽城縣志》卷二載:“明正統(tǒng)間,成侍郎均,宦成歸里,不輿不蓋、鄉(xiāng)音無改。”“輿”和“蓋”,應(yīng)該是針對朝廷對于官員出行儀仗的定例來說的,“不輿不蓋”,也就是一切從簡。而“鄉(xiāng)音無改”,除了它的本意之外,恐怕還有不操官腔、說話平實的意思。
成 均(1377—1439),字士溥,生活于明太祖洪武十年至明英宗正統(tǒng)四年。他是由鹽城縣籍舉人的身份進入南京國子監(jiān)而后踏入仕途的。成均三十多年的為官生涯,大致可分為兩個大的階段,一是擔任都察院所屬廣東、江西等處的監(jiān)察(巡按)御史以及提刑按察司所屬的廣西副使等;二為擔任明皇朝南京中央機構(gòu)刑部和戶部的右侍郎兼江南巡撫、浙江巡撫等。綜合二者,成均并不是一位專門坐定某一衙署、整天只知圍著辦公桌上的文牘打轉(zhuǎn)的官員,而是一位長期“深入一線”、注重發(fā)現(xiàn)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實干家”。
有一則發(fā)生在永樂朝的案例很是典型:永樂十四年七月,“巡按江西監(jiān)察御史成均劾奏江西布政司右參政潘賜不修職守惟觴酒賦詩為務(wù),及與都指揮使唐琮督造海船慢令失期。上以琮武夫,姑貫其耳,命都察院逮賜革鞫之”(《大明太宗孝文皇帝實錄》卷一百七十八)。
這一段文字基本易懂。作為“巡按江西監(jiān)察御史”的成均彈劾了誰呢?江西承宣布政使司的右參政(類今副省長)潘賜。彈劾潘賜什么問題呢?兩條:其一,不忠于職守而只知飲酒賦詩;其二,潘賜與江西地方最高軍事長官(類今省軍區(qū)司令員)唐琮在督造海船這件事上對朝廷的命令不用心,以致延誤了限期。要知道,那時的成均只是小小一個“芝麻官”(“秩正七品”),而被他彈劾的居然是大約從三品的大員,是不是有點兒像戲劇舞臺上“審誥命”的“唐知縣”呢?明成祖成棣對這件事的處理結(jié)果是:“以琮武夫,姑貫其耳”。貫耳,古代刑罰之一,以箭穿耳,算是“嚴重警告”了一下;而對待潘賜則是干脆革職、逮捕、下獄,完全支持了成均。
潘賜是永樂二年進士,曾兩次出使日本,回國后授江西右參政。這次因成均彈劾而受到朝廷處置,算是栽了個大跟頭。微妙的是,這潘賜偏偏和時任太子之師的大學(xué)士江西籍楊士奇(明代重臣,后任內(nèi)閣首輔多年)交好。這類事,會不會和成均任官前期一直難得升遷有著潛在的聯(lián)系呢?
還有類似一些案例:宣德十年“九月……巡撫浙江戶部右侍郎成均考察右布政使石執(zhí)中、僉事商盤等七人,俱平常,難任方面,宜別用之。上以執(zhí)中老成不可動,余從(成均)所言?!保ā洞竺饔⒆陬;实蹖嶄洝ぞ硎罚┱y(tǒng)元年“夏四月……巡撫戶部右侍郎成均考察江西布政司右參議彭璟政聲未著,例應(yīng)別用……最后讓其(彭璟)致仕”(唐克軍《不平衡的治理:明代政府運行研究》)
如果說以上針對潘賜等、石執(zhí)中等以及彭璟三例,都表明了成均對不盡職守的庸碌官員進行彈劾的話,以下一例則體現(xiàn)了成均對勤政、愛民官員的關(guān)愛與保護:宣德七年,“(朝廷)復(fù)趙浚吳縣縣丞。先是,蘇州府知府況鐘奏浚阘茸無能,起送至京。吳縣民千八百余人訴于巡撫侍郎成均、周忱言:‘(浚)守法奉公、處事安詳,招撫逃民……浚善治繁劇,不憚勞苦,有愛民之心……(因為有人)以他事譖于知府(況鐘),故(況)言其(趙浚)無能?!⒊酪月?。(帝)命巡按御史復(fù)實,果如民言,故命浚復(fù)職?!保ā睹鲗嶄洝ば趯嶄洠ㄆ撸罚r鐘,與北宋包拯、明代稍后的海瑞被中國民間并稱“三大青天”,昆劇《十五貫》更是將他清正廉明的形象推向了一種極致。就我個人的內(nèi)心來說,對況鐘之類的清官也是極為欽敬的。但理性地看,一個再正派的人,也不能保證他的所有說話和做事都不會產(chǎn)生偏差。“阘茸”,本指地位卑微或品格卑鄙的人,還要外加“無能”。趙浚的實際工作究竟有什么過錯呢,況鐘還要把人家給“起送至京”?!但接下來,問題出現(xiàn)了——“吳縣民千八百余人訴于巡撫侍郎成均……”替趙浚鳴不平來了。有道是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難道吳縣“千八百余人”眼中所見就不及況大人一人之所聽?《明實錄》緊接著還客觀地記錄了:是因為況鐘聽信了他人對趙片面的誣陷和中傷,就對下屬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和處置。這顯然有失公允,也就不能不說是況鐘當官做人的一種瑕疵了。這件事情的最后結(jié)果是,成均、周忱二人將案件情況奏明了皇上,“(帝)命巡按御史復(fù)實,果如民言,故命浚復(fù)職?!毕胍幌氚桑瑳r鐘的職位雖在成均之下,但況鐘畢竟是一個有一定根基和影響的人物,為了一個從七品的趙浚,而去得罪他,似乎也和官場某種“潛規(guī)則”不合。我想,成均所在意的是,恐怕唯有“吳縣千八百余人”以及所代表的更多民眾的真切心聲?!睹鲗嶄洝吩谶@一段的描述中雖未在成均身上著墨太多,但我以為,它給后人提供的思考空間其實很大。
“清慎謙恭”“彈劾無所避”,均出自史志記載。我特別咀嚼了其中“清慎”二字,清正、清廉,謹慎、慎獨,這恐怕正是成均的立身準則呀。彈劾,不避其為“大官”;保護,不因其為“小官”。無論彈劾還是保護,皆出于一片公心。這是多么的難得!
“孜孜恪勤”,語出清代光緒《鹽城縣志》卷十,至于“治績著聞”,則更是多見于各種典籍,全都是對于成均其人的積極評價。這方面的史實較多,摘要如下:
宣德三年(1428),“(胡概)以大理卿巡浙,與吏部侍郎成均經(jīng)營秀(水)、(嘉)善、平(湖)、桐(鄉(xiāng))四縣學(xué)校,定其基?!保闻d市文廣新局主編《嘉興歷代碑刻集》)
宣德五年(1430),“巡撫侍郎成均言:‘海鹽去海二里,石嵌土岸二千四百余丈,水嚙其石,皆已刓敝。議筑新石于岸內(nèi),而存其舊者以為外障……’從之?!保ā睹餍聦嶄洝肪矶模靶挛迥?,浙江巡撫侍郎成均筑捍海堤?!保ā逗L龄洝肪砣埃ǔ删┚阋哉憬?、蘇淞九府之財力修筑(捍海堤),為功最廣。”(浙江《海鹽縣水利志》)
宣德七年(1432),“〔原秀水縣學(xué)明倫堂,位于(嘉興)市區(qū)〕冬,戶部侍郎成均命嘉興府同知孟迪所建。當時先建明倫堂及后堂,次年又建成大成殿、兩廡、兩齋、欞星、戟門及廨舍。”(明·弘治《嘉興府志》卷十一)
宣德十年(1435),“成均言:‘直隸淮安、揚州沿海衛(wèi)所設(shè)立烽堠,舊撥軍瞭望為當,今間有用民者,乞?qū)S密姡鲇泻Q缶o急,易為飛報?!瘡闹??!保ɡ顕椤睹鲗嶄涱愖搿ふ憬虾>怼罚?/p>
“便民倉在縣東北望吳門內(nèi)。宣德十年七月,巡撫成均蓋造。計廒屋九十五間。”(浙江《秀水縣志》)
僅以上所摘成均事跡,即已涉及教育、水利、軍事、糧食儲備等諸多方面。典籍中留下印跡的,其實只會是成均整個人生功績的很少一部分,而更多的則會淹沒在茫茫的史海中了。明代萬歷《淮安府志》卷十四記:“成均……(浙江)民立生祠祀之”,這是舊時老百姓發(fā)乎內(nèi)心為感念某一官員而做出的舉動。上述列舉的事項,有的利在當時,有的則惠及后世,甚至惠及今天。
成寧可(?—1414),名仲謐,成均伯父。由國子生授官,曾任都察院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河南夏邑縣知縣,山西、廣東道監(jiān)察御史,福建等處提刑按察司副使。永樂十二年卒于福建任上。和其侄成均一樣,明“正德間,祀鹽城縣學(xué)宮‘鄉(xiāng)賢祠’?!?/p>
成寧可的葬地“九公墳”,位于大成村西北,距侍郎墓址只有數(shù)百米光景,所謂“九公墳”,指成氏家族自元代中后期從蘇州遷鹽城大成村第一代始祖辛三公起,一世至四世共九位先人的合葬地。據(jù)介紹,“九公墳”和侍郎墓一樣,都毀于“文化大革命”。只是經(jīng)成氏后人尤其得“航天將軍”成自龍的積極倡導(dǎo)而傾力修復(fù)并精心維護,方使得地面部分得到一定恢復(fù)?!熬殴珘灐焙褪汤赡挂粯?,皆為明朝帝王“欽賜”的葬地。按相關(guān)史料,成均去世時,由英宗“皇帝遣直隸淮安府通判(類今常務(wù)副市長)朱齡諭祭:‘朕念爾勞,乃命歸休,以便醫(yī)藥而處。以訃聞,良深憫惻’”(明·萬歷《鹽城縣志》卷八)。侍郎墓亦被列為淮安府級文物保護地。“九公墳”的等級雖低一點,但一直以來,也得到了明清官方如對待侍郎墓一樣的重視。
也許是所謂的“長江后浪推前浪”吧,成寧可的官當?shù)貌患爸秲捍?,或者說,他的人生成就不及侄兒高,因而,《明史》等“國”字號的典籍查不到關(guān)于他的記載。雖然如此,地方典籍還是沒有忘記他:洪武二十年(1387),入國子監(jiān)。洪武二十八年(1395),授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建文二年(1400),任河南歸德府夏邑縣知縣。永樂元年(1403),任山西道監(jiān)察御史。永樂二年(1404),任廣東道監(jiān)察御史。永樂四年(1406),提調(diào)管燒皇磚。永樂十年(1412),任福建等處按察司副使?!百n中憲大夫”(文職正四品升授)。永樂十二年(1414)卒于福建任上。
而由明代萬歷年間起,直至當代,地方志書也還是留下了他的大名:“志行高潔,工篆隸,善吟詠。”(明·萬歷《淮安府志》卷十四)“……風(fēng)稜赫赫,與成均并稱‘真御使’,有‘二成之目’……為政精勤廉敏。每公余,輒親課生徒……吏民畏服……”(清·光緒《鹽城縣志》卷十一)當代的1993年版《鹽城縣志》和1998年版《鹽城市志》等,對成均、成寧可伯侄都有明確的記載。
這其中,有兩點尤其引人注目:其一,“志行高潔,工篆隸,善吟詠”“為政精勤廉敏,每公余,輒親課生徒……”這就說明了成寧可的品性和優(yōu)長;其二,“風(fēng)稜赫赫,與成均稱‘真御使’”也見有典籍載,成均為成寧可的“從子”。“從子”二字本身雖有侄兒的含義,但我個人仍愿意以“跟從”的角度來理解。作為侄兒,成均少時很可能一直跟從伯父學(xué)習(xí)儒家經(jīng)典,并在伯父的指導(dǎo)下參加鹽城縣學(xué)宮的學(xué)習(xí)及考試,之后得以考中舉人、走向仕途。因而,成均的身上,無論做人、還是當官,都有成寧可的影子。有意思的是,成均為官前期所擔負的監(jiān)察御史和伯父擔負的職責(zé)頗為相似,甚至就連工作地點“廣東道”等也極為一致。由于伯侄二人均有一樣的品格和工作作風(fēng),所以出現(xiàn)“風(fēng)稜赫赫,與成均并稱‘真御使’”的評價,也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了。“公生明,廉生威?!边@句古人名言用在成寧可、成均伯侄二人身上,我覺得是相當準確的,同時也成了“吏民畏服”的直接注腳。
“先賢雖已遠,風(fēng)跡凜猶存!”侍郎墓地面部分的毀壞是“文化大革命”那段混亂的歷史時期造成的,而恢復(fù)與重建則是今天的我們應(yīng)該積極擔當?shù)?。我衷心祝愿大明侍郎成均墓園(及“九公墳”墓區(qū))能得到盡快的恢復(fù)與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