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北京,0009) 張起慧 曲劍華 孫麗蘊△ 李冠汝
黑痣,即色素痣,是由色素細胞組成的良性增生物。根據(jù)來源可分為先天性和獲得性色素痣,其主要表現(xiàn)為棕色、褐色或黑色的斑疹、丘疹、結節(jié),疣狀或乳頭狀凸起物,多為圓形,界限清楚,邊緣規(guī)則,色澤均勻,有些損害可見一根至數(shù)根短而粗的黑色毛發(fā)。中醫(yī)認為,其病因病機復雜,主要有氣血虛而外邪犯膚,或內(nèi)有瘀濁,或腎經(jīng)濁氣混滯于陽,陽氣束結發(fā)于肌膚所致。本文檢索了《中華醫(yī)典》中收錄的1156部中醫(yī)古籍文獻,并對燕京趙氏皮科流派對黑痣的認識進行梳理,從病因病機、辨證論治等方面對黑痣進行系統(tǒng)闡釋。
中醫(yī)古籍將色素痣名為“黑痣”“黑子”“靨痣”“靨子”“面靨”等。“黑痣”一名,較早見于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其曰:“治黑痣生于身面上……良不過三遍,神驗。”[1]“黑子”一詞,較早見于秦漢,《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載:“石灰,主疽瘍……去黑子息肉?!盵2]及漢代,《華佗神方》載:“晚間臨睡時用暖漿水洗面,以布揩黑子令赤痛……涂其上?!盵3]219“靨子”一詞,較早見于《黃帝內(nèi)經(jīng)》,其曰:“芙蓉膏,治遍滿頭面大小諸靨子……忌姜、醋、魚、馬肉?!薄懊骒v”一詞,較早見于明代《普濟方·卷五十一》,其曰:“治面靨方,先以草梃掐斷……方盡無瘢痕?!薄办v痣”一詞,較早見于明代《普濟方·卷五十一》,其曰:“靨痣(附論):夫黑痣者……不生疵瑕?!?/p>
1.風邪搏于血氣
《諸病源候論》記載:“黑痣者,蓋風邪搏于血氣,變化所生。夫人血氣充盛,則皮膚潤悅,不生疵瘕,若虛損,則黑痣變生?!盵4]氣血是人的臟腑、經(jīng)絡等一切組織、器官進行正常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氣血的生成及運行有賴于臟腑生理功能的正常。若人體血氣虧虛,濡養(yǎng)功能減退,肌膚失于潤養(yǎng),風邪侵襲,搏于氣血,則生黑痣。
趙氏皮科流派認為,臨床上這種病患常伴有血虛之象,如舌質淡,苔白,脈沉細或沉緩,治療時可在祛風藥中加入走血分的藥,養(yǎng)血疏風,佐以益氣。常用藥包括當歸、生熟地、雞血藤、首烏藤等,旨在潤養(yǎng)氣血,扶正以抗外擾之邪。
2.外邪犯膚
《全體病源類纂·皮肉筋骨病》記載:“皮之主為肺,故風寒襲人,肺先受病……靨痣,無非風濕熱毒之邪?!狈沃髌っ?,為防御外邪的屏障。若肺氣虛弱,不能固衛(wèi),外邪侵襲,首先犯肺,風寒風熱濕毒犯于皮膚,則可見各種皮膚疾患,黑痣即為其中一種。
趙氏皮科流派認為,此時病在衛(wèi)表,多見舌淡紅,苔薄白,脈浮,宜祛邪與益氣固衛(wèi)并重,以助衛(wèi)氣保衛(wèi)肌表,抵抗外邪,常用藥包括黃芪、黨參、天仙藤、白術、茯苓等。
3.血滯陽結
《外科心法要訣》記載:“黑痣生面霉點斑,小如黍粒豆形圓,孫絡之血陽束結,挑破水晶膏點痊?!盵5]人體血液的正常運行取決于心、肝、肺、脾等臟腑的功能正常,以及氣的推動、溫煦、固攝等作用的共同配合。孫絡為絡脈的細小分支,功在輸布氣血,濡養(yǎng)全身。若血行不暢,血瘀阻滯在經(jīng)絡局部,即孫絡之血瘀滯于衛(wèi)分,導致衛(wèi)陽被郁,陽氣束結發(fā)于肌膚則生黑痣。
趙氏皮科流派認為,此時多伴有經(jīng)絡阻隔、氣血凝滯,可見舌暗淡或紫暗,舌苔白,脈緩、弱,臨床上宜輔以活血破瘀、軟堅散結,常用藥包括蘇木、赤芍、紅花、桃仁、木香、陳皮等。
4.濁氣郁陽
腎經(jīng)濁氣無以疏通排泄,與陽氣混雜,導致陽氣不通,陽氣束結而生黑痣?!锻饪普凇酚涊d:“黑子者,痣也。此腎經(jīng)濁氣混滯于陽,陽氣束結而成。”[6]
趙氏皮科流派認為,此時常可見舌淡,苔白,脈沉細,宜加用溫陽通絡之品,使陽氣得溫而升發(fā)通達,經(jīng)絡通暢則腎經(jīng)濁氣得排,瘀濁自去。常用藥包括桂枝、炮姜、白芥子、細辛、補骨脂等。
該病發(fā)病年齡不定,有自幼即發(fā)病者,也有中年發(fā)病者。《外科備要·卷一》記載:“黑痣,生面部……有自幼生者,亦有中年生者……食禁醬醋。”其發(fā)病部位可位于全身,多見于面部。表現(xiàn)為棕色、褐色或黑色,凸起于皮膚表面,形狀小者如黍米,大者可如豆,散在分布,有時表面可見一根至數(shù)根黑色硬毛。
與雀斑的鑒別。《外科備要·卷一》記載雀斑表現(xiàn)與黑痣略為相似。雀斑多生于面上,色淡黃,黑痣多呈棕色、褐色或黑色,“雀斑,生于面上,其色淡黃、碎點無數(shù)……外搽正容散,久用自效”。
與黧黑斑的鑒別?!锻饪苽湟ぞ硪弧酚涊d黃褐斑即黧黑斑與黑痣表現(xiàn)有相似之處, “黧黑,一名黧黑斑。面上初起色如塵垢……與皮膚相平”。
1.內(nèi)治方
溫陽化瘀,和中解毒 陽氣不足,氣血運行不暢,淤濁犯于肌膚,可見肌膚生黑痣,治以溫陽化瘀、和中解毒,可予薺苨、桂心二藥搗碎內(nèi)服,后繼服梔子散即愈?!度A佗神方》記載:“治面黯……去黑痣方。薺苨,桂心,上二味,搗篩,以酢漿水服方寸匕,日一止即脫,又服梔子散瘥。”[2]215
祛風除濕,理氣解毒 風寒風熱濕毒犯于肌膚均可發(fā)為黑痣,中藥以祛風除濕,理氣解毒之品可除之。《衛(wèi)生易簡方》記載:“用黃卷一升,熬香為末,空心暖酒調一匙服。亦除五臟胃氣結聚,去面點黑痣,潤皮毛。”“去黑痣面黟……牛膝大豆浸酒方。牛膝,大豆,生地黃……空心、日午、夜臥溫服。”[7]
溫腎通陽,除濕化瘀 腎氣不通,腎經(jīng)濁氣與陽氣混雜,導致陽氣不通,陽氣束結而生黑痣?!镀諠健ぞ砦迨弧酚涊d:“去黑痣,蒼術,蓮肉,枸杞子,北五味子,破故紙,熟地黃……空心,溫酒、鹽湯下?!?/p>
2.外治法
我國現(xiàn)代中醫(yī)皮膚病學科的奠基人趙炳南先生,遵循“師古創(chuàng)新”的治學思想,認真研讀中醫(yī)皮外科古籍,繼承中醫(yī)診斷和治療的寶貴經(jīng)驗,堅持皮膚病中醫(yī)外治的辨證論治和臨證調配,對不斷提高中醫(yī)診治皮膚病的水平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趙氏皮科流派認為,外用藥的使用也需要辨證。在臨床實踐中,外用藥物治療皮膚病,如使用恰當則可縮短療程,提高療效,否則不但效果不好,甚至發(fā)生激惹而使病情加重。因此,一定要根據(jù)皮損的范圍、部位和患者皮膚的耐受情況進行辨證論治,合理地選用有針對性的藥物和劑型,并向患者詳細說明用藥方法和注意事項,不然就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或適得其反。中醫(yī)古籍記載治療黑痣的外治方劑較多,治法多樣,大致分為腐蝕法、研磨法。
腐蝕法 古籍中利用腐蝕法治療黑痣,多用石灰、藜蘆灰、桑木灰或堿水等具有腐蝕性的物質,使其腐蝕惡肉而令痣脫。如《普濟方·卷五十一》記載:“用藜蘆灰五兩,水一大碗,淋灰汁于銅器中貯。以重湯煮令如黑膏,以針微撥破痣處,點之?!薄坝脡A入水熬數(shù)沸,下好灰調如粥相似……點痣用針撥破,點上米膏?!?/p>
《趙炳南臨床經(jīng)驗集》中記載,①灰米膏(水晶膏)[8]389,藥用生石灰五錢,糯米五十粒,濃堿水適量。制法:石灰濃堿水浸糯米一二日,泡后取出糯米,搗成糊狀備用[或用20%~40%氫氧化鉀(KOH)溶和糯米適量浸成]。功用:蝕皮去痣。主治:黑痣、雞眼、疣贅、胼胝。用法:取膏少量點敷皮損處。注意事項:此膏勿涂于正常皮膚上。②白降丹[8]372,藥用朱砂二錢,雄黃二錢,水銀一兩,硼砂五錢,火硝一兩五錢,食鹽一兩五錢,白礬一兩五錢,皂礬一兩五錢。制法:先將朱砂、硼砂、雄黃研細,入食鹽、白礬、火硝、皂礬、水銀研勻,用微火焙干,炭火燒煉,括下研細。功用:腐蝕堅皮、化腐提毒、提拔瘺管。主治:雞眼、黑痣、尋常疣(木刺瘊)、癤癰成膿未破、陳舊性皮膚竇道。用法:水調少許涂點膿頭, 致破潰引流,或加入紅升丹內(nèi),或單獨研細制成藥線外用。注意事項:外用時刺激疼痛較重,故應少用薄涂,汞過敏者禁用。
研磨法 古人也利用堅硬的物質研磨皮膚使黑痣脫落。如《肘后備急方》記載:“夜以暖漿水洗面,用生布揩痣……仍以鷹糞白粉其上,良?!盵1]“取李核中仁,去皮細研,以雞子白和,如稀餳涂。至晚每以淡漿洗之,后涂胡粉?!盵1]
總之,本文通過研究黑痣的中醫(yī)古代文獻,并對燕京趙氏皮科流派對其認識進行梳理,為黑痣古今病因病機及內(nèi)外科規(guī)范化治療作出了有益探討,以期能有效地指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