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國娣
【摘? ?要】“雙減”政策的出臺對學校教育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浙江省杭州市崇文實驗學校在長期的實踐與探索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實踐模式。該模式以“學足學好”為導向,以“潤心啟智·自由舒展·全面成長”為育人理念,通過設計“素養(yǎng)導向、主題統領”的課程內容,匹配“時空重構、學教創(chuàng)新”的課程實施路徑,落實“作業(yè)優(yōu)化、立體多元”的課程評價,構建“家校共育、攜手并進”的保障措施,打造輕負高質的課程體系,將“雙減”政策落到實處,讓每個學生生動活潑地成長。
【關鍵詞】“雙減”政策;課程實踐;輕負高質
近年來,中小學生課業(yè)負擔問題引起關注。2021年7月,《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對減輕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做出明確規(guī)定,強調要以學生為本,遵循教育規(guī)律,讓教育回歸學校。該政策為學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重要契機。那么,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學校該如何全方位改變課程、教學、作業(yè)和評價,保證學生在校內能學足學好,減輕學生的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浙江省杭州市崇文實驗學校(以下簡稱“學校”)以課程為引航,從教學、評價、保障等方面系統地推進變革,打造“課程融創(chuàng)—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保障”四位一體的課程體系,彰顯“雙減”效應,讓學生學足學好、自由舒展。
學?;趯W生學習及生活規(guī)律,結合兒童身心發(fā)展的階段性、順序性和不平衡性等特點,基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潤心啟智·自由舒展·全面成長”為育人理念,以“輕負高質”為實踐準則,設計了“素養(yǎng)導向、主題統領”的課程內容,并匹配“時空重構、學教創(chuàng)新”的課程實施路徑,“作業(yè)優(yōu)化、立體多元”的課程評價,以“家校共育、攜手并進”為實施保障,全方位打造學足學好的課程體系,培養(yǎng)樂思善學、主動探究、同理共情的氣質兒童,讓兒童學出水平、玩出樂趣。
一、課程融創(chuàng):素養(yǎng)導向、主題統領
學校的課程設置以國家課程為主導,以主題統領學科,深入推進學科內、跨學科、超學科課程融創(chuàng),賦能學生,促進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
學科內主題課程主要以學科內的關聯點作為主題來源,以深度學習、單元整體教學等作為理論視角[1],推動學科的內容整合,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例如,在“時空流轉中的寓言故事”單元,教師通過設計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文體樣式的寓言故事,教學生學會閱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在通盤考慮課文、課后習題、語文園地、“快樂讀書吧”等內容后,教師將本單元內容劃分為“明事理”“會思辨”“善交往”“愛分享”四個模塊,結合教材《守株待兔》和“快樂讀書吧”中的《南轅北轍》等故事,引導學生聯系閱讀,明白寓言故事中蘊含的道理。教學《鹿角和鹿腿》一文時,教師以班級辯論會為任務,驅動學生邊讀邊思考,表達觀點。教師還融合《陶罐和鐵罐》以及課后閱讀鏈接中的《北風和太陽》,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最后,教師組織學生共讀《中國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引導學生自主創(chuàng)編寓言,開展形式多樣的寓言故事展演和交流活動。
跨學科主題課程以多個學科的交叉點作為主題來源,在尊重學生興趣的基礎上實現多學科的融合,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例如,在“走進四季·感受春天”主題課程中,學校以“春天”為主題,整合語文、數學、美術、音樂等課程內容,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去公園里感受春的氣息,并繪制“校園春天導覽圖”。同時,學校融合科學、美術、語文學科,讓學生觀察植物,研究并記錄棉花的生長過程,并利用陶土、牛皮紙、報紙等材料制作花瓶、包裝袋等,設計宣傳海報。學校每月開設1~5天不等的主題實踐周課程,學生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學科實踐活動中。例如,在“藝術+”實踐周,學生可以表演課本劇;在“科學+”實踐周,學生可以探究雞蛋如何摔不破,增強科學體驗性。
超學科主題課程以真實的問題作為主題來源,依托真實項目,提升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凸顯課程的實踐性。學校開發(fā)了兒童的研究性學習課程,根據兒童的生活經驗和興趣來確定主題,并采用真實體驗、問題解決、參觀訪問等方式,將語文、數學、美術、科學等學科融為一體。例如,學校為有研究專長的學生定制“旅行中的科學”“創(chuàng)新實驗室”“設計未來社區(qū)”等課程,為情緒波動較大、學習不穩(wěn)定的學生開設“藝術心靈療愈”等課程。
二、課程實施:時空重構、學教創(chuàng)新
(一)重構時空、解放身心
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注意力特點,學校實行彈性化、連續(xù)化、個性化的時間設置。在不增加周教學時間總量的基礎上,學校將原本45分鐘的單位課時重新規(guī)劃為30分鐘,并根據學生的需要設計靈活的長短課。學習空間上,學校打造了豐富的校園公共空間,打破秧田式的桌椅布置,利用技術手段連接課內外學習,為學生營造靈動開放的學習時空。學校還在一、二年級實行無鈴聲制和協同包班教學,由任課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自主安排教學時間。兩位教師協同教學,以主題整合的方式開展全科教學,最大程度地照顧每一位學生。針對中、高年級學生,學校實行教師走班、混班和合班等多元化組織模式,以增強班級授課的彈性和靈活度,充分關注不同學生的差異性,做到“一生一課表”,因材施教。
(二)創(chuàng)新學教、知行合一
學校根據低、中、高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配合多種教學方式,促進學生思維和能力提升。例如,低年級學生正處于小幼銜接的重要階段,更注重體驗式學習。因此,學校利用游戲的教育功能,將游戲的情境性、趣味性和參與性融入教學實踐,設計了線上數字化游戲和線下學生面對面活動。教師通過游戲化教學,讓小學低段的學生學習如何建立規(guī)則、明確目標、創(chuàng)設情境、交互合作,從而提高其學習興趣,激發(fā)其學習熱情,提升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再如,學校為中、高年級的學生引入項目化教學。該教學是一種以解決真實問題為導向,由師生共同實施一個完整項目而形成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兼容多種教育形態(tài)和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內驅力,達到提質增效的效果,切實為學生減負。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多元的形式提升學習效率。例如,為幫助學生養(yǎng)成積累詩詞的習慣,語文組教師制訂了詩詞學習項目方案。他們首先為學生建立詩詞學習公約,明確項目化教學要求,以公約督促學生養(yǎng)成積累詩詞的良好習慣。同時開展“班級詩詞大會”,鼓勵學生根據自身興趣特長申領項目任務,避免枯燥無味的填鴨式背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該方式在點燃學生學習詩詞熱情的同時,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課程評價:作業(yè)優(yōu)化、立體多元
作業(yè)作為教學評價方式之一,是“雙減”政策落實的重點,也是輕負高質課程體系中的重要一環(huán)。[2]學校堅持對作業(yè)設計、布置、批改、反饋、講評、輔導等各環(huán)節(jié)進行管理,陸續(xù)出臺了《各學科、各年段教學規(guī)范》《減負提質二十條規(guī)定》《作業(yè)批改管理制度》等文件。
為了幫助教師建立科學的作業(yè)觀,學校規(guī)范教師的作業(yè)設計方式,由班主任監(jiān)督協調各學科的任課教師,嚴格控制作業(yè)時間,任課教師必須自己先做書面作業(yè)。此外,教師在語文、數學、英語、科學課上必須保證學生有8分鐘的時間做作業(yè),且每天須保證對全班三分之一以上的學生進行面批,并在課上和課后加強作業(yè)指導。各學科教師均采取集體備課的方式,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綜合實踐作業(yè)、彈性作業(yè)、分層作業(yè),并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學生的學習深度,定制個性化作業(yè)。這樣一來,作業(yè)總量自然降低,作業(yè)能效自然提高,學生的學習負擔自然減輕。
以2021年六年級學生的五一假期作業(yè)為例,學生在為期5天的假期里申領到一份以“生命在于運動”為主題的項目書。項目任務包括制訂體育活動計劃;閱讀體育類勵志小說或觀看體育類影視作品,寫讀后感或觀后感;閱讀名家文章,并以此為啟發(fā),為學校運動會撰寫宣傳稿;調查亞運會上某個項目在歷次比賽中的金、銀、銅牌獲獎情況,并制作復式折線統計圖;通過資料收集與整理,撰寫亞運人物志;用“現在完成時態(tài)”記錄每天的運動情況;用繪畫展現運動風彩或拍攝運動主題的照片。該作業(yè)既涉及了語文、數學、英語、體育等學科知識的運用,又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信息收集及整理的能力,還培養(yǎng)了學生積極向上的體育精神。
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能有效減輕教育教學中的“內卷”現象,是減輕學生負擔的重要體現,也是衡量課程體系能否讓學生學足學好的標準。學?;诤诵乃仞B(yǎng)開發(fā)了校本化的評價體系,從學習能力、身心素質、社會情感、傳統品德等維度設計了評價指標。此外,學校還編制了《學生立體化評價實施辦法》,通過檔案袋評價、日常記錄單監(jiān)測、綜合化和情境化測評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評價形式,獲得涵蓋全面、結論準確、覆蓋全過程的學生評價數據。以情境化測評為例,學校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完成真實任務,以重點測評學生的問題解決、人際交往、實踐創(chuàng)新、責任擔當等能力。同時,學校注重信息技術的運用,開發(fā)五育并舉發(fā)展數據分析系統和學業(yè)水平分析系統,利用大數據輸出個性化的學習分析報告。
四、課程保障:家校共育、攜手并進
當前家校協同教育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由于缺乏科學教育觀和教育素養(yǎng),家長出現的過度焦慮、過度關心的問題。[3]為保障課程效果,讓家長理解和配合學校的“雙減”工作,學校要建立更加緊密的家校溝通協作關系。學校以“我們的孩子我們共同來教育”為理念,堅持為家長提供多元化、互動式的交流平臺。
首先,學校通過全員家訪,讓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原生態(tài)家庭情況,并通過家長開放日活動,讓家長關注學生在課內外的具體表現及學校的教育教學理念,理解并認同學校教育不只重視學科學習,還關注人的全面成長。
其次,學校通過開辦各類新型家長會,為家長提供充足的交流機會。如一對一家長會——由班主任與家長、各學科教師統籌協調,在充分滿足家長需求的基礎上,教師與家長進行一對一的交流;私人定制家長會——為解決孩子的具體問題而臨時舉辦,參會人員包括班主任、家庭教育專家等。
此外,學校定期安排家長沙龍?!半p減”政策實施后,教師發(fā)現,由于對孩子期望值過高以及對升學的焦慮情緒過重,個別家長出現了為學生批改作業(yè)、搶購教輔材料等問題,導致部分學生的學習負擔仍然很重。了解情況后,教師對家長進行了心理疏導,幫助家長緩解焦慮情緒。針對培訓班取消后親子陪伴時間變長的問題,學校開展專題講座,引導家長合理安排雙休時間,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學校還利用信息技術,通過云平臺與家長直接對話,共同尋求溝通方案,達成提質減負的共識,為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出謀劃策。在一個學期的努力下,家長的焦慮情緒逐步減少,初步達成了全體家長全力支持并配合學?!半p減”工作落實的效果。
學校課程實施以來,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學生的作業(yè)負擔減少,課外培訓任務減少,家長的教育焦慮減輕。2018年9月的調查數據顯示,當時學生人均參加培訓班的數量為2.63個,2021年9月的調查中,這一數據已降至人均0.6個。
“雙減”政策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學校要通盤考慮作業(yè)、培訓等負擔問題,不能就“作業(yè)”論“作業(yè)”,就“培訓”論“培訓”,而要從學校課程與教學這一核心育人載體入手,將“雙減”當作學校教育變革的重要契機,多管齊下,形成系統化的“減負”對策。
參考文獻:
[1]郭華.深度學習之“深”[J].新課程評論,2018(6):11-16.
[2]楊曉夢.為“減負”破局:探尋作業(yè)管理與改進的實踐智慧[J].中小學管理,2021(10):13-17.
[3]孫夕禮.學校在家校協同育人方面如何作為[J].人民教育,2021(8):29-32.
(浙江省杭州市崇文實驗學校? ?3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