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畢業(yè)年級道德與法治學科關注的是國家五個領域建設和發(fā)展的國情問題,這些都是初中學生必須了解的政治素養(yǎng)教育內容,通過學習,要促進學生認識到學科的價值,不斷增強國家意識,涵養(yǎng)家國情懷,提升政治認同感。但是現如今還存在很多教本課堂,只追求得分,不注重師生良性溝通,制約了本學科的發(fā)展。作為一線教師,應該發(fā)展學本課堂,應加快更新觀念,落實行動。文章探究了教本課堂的弊端,學本課堂的涵義、重要性、建構主義理論依據以及打造學本課堂的實踐操作方法幾個具體問題。
關鍵詞:九年級道德與法治學科;建構主義;學本課堂
一、 舍棄教本課堂
曾幾何時,我們大多數道德與法治學科備課組老師齊心協(xié)力,統(tǒng)一教案,統(tǒng)一課件,其中的教學素材和教學環(huán)節(jié)達到高度統(tǒng)一,從習題到答案都具有標準。這個年級的課堂差異基本只是教師性格的差異外化,外向的老師只管在課堂上像演說家一樣激情澎湃地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內向的教師則像一股涓涓細流,將知識源源不斷地輸送給學生。而學生多半扮演著聽眾的角色,若說參與課堂活動,主要是兩類:記背現成的知識,做一些書面練習。因為總是教師在唱大戲,扮主角,有時甚至就是獨角戲,同學們被動地跟著教師的講課節(jié)奏,時間久了,也就有了審美疲勞,更嚴重的問題是部分學生跟不上或不情愿跟緊這種課堂的節(jié)奏,就遭受到教師的批評,師生相互埋怨。這種課堂讓大部分學生感覺到收獲太少,因此沒什么意思。有些有個性的學生以各種“我不服”,拒絕認真專注地上課,因為這種方式完全不符合他們的天性,因此,也就在他們身上表現為缺乏了對學習的耐受性,少數學生干脆放棄了對本課堂的學習。多數教師卻不明就理,反說眾口難調,評說那些成績落后的學生愚笨、糊涂。
道德與法治學科是一門人文性、思想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世界在變、時代在變、教與學的內涵及形式也應該是不斷豐富的,在這樣的課堂上應該不時有或大或小的思維火花迸發(fā),有無數次真真切切的情感的共鳴,這一些都應該是由對未知有極大渴求又具備了一定知識經驗的學生自己親自去探尋,親自去積極主動地分享,讓其他同學和教師從中深有感悟,形成一種相互促進的學習課堂。然而事實上,我們的教本課堂預設中,教師認為學生什么都不懂,需要教師一點點來教,教給他們概念、原因、作用(其中包括意義,意義還需要多次提醒多角度思考),最關鍵的要教給孩子從一般怎么做到具體怎么做的方法和技巧。對這種只為標準化考試準備的課堂學習,再充分的準備也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所謂的學困生其實并非原本愚笨學不會,而是在教本課堂學習過程中被“毀人不倦”的方式教到不想再學了。很多初中生都不喜歡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以及與之相關的課堂學習及其作業(yè)。有些中學生向老師反映,在小學時聽說初中階段有道德與法治學科還是挺期待的,沒想到這么枯燥、難學,事實上,他們討厭的是道德與法治的教本課堂。
現在道德與法治學科課堂不受學生歡迎,是因為這些操縱著教本課堂的老師不懂得初中學生其實有很多共性的心理需求和特點需要得到滿足,教師需在懂得學生需要的基礎上進行傳道授業(yè)解惑。如,初中生絕大多數都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們興趣廣泛,思想活躍,他們有種種創(chuàng)造欲望,他們都希望得到別人的重視,而“一刀切”的教本課堂難以讓他們得到平等交流的機會,他們必須要面對教師設置好的問題,根據教師設定的規(guī)范思路答題,這讓他們中大多數人感覺被動、無趣。就算是聰明伶俐的學生,他們的創(chuàng)造潛力、探索和實踐的意識也會在教本課堂的一次次“輕松的”聽講中逐漸弱化,在考試時,學生面臨新問題慌慌張張,何談洞察時事變遷,培養(yǎng)格局意識和能力?不過是不斷理解和記住前人的經驗,學會了重復使用前人的經驗。聽懂和沒有聽懂以及沒有聽的學生,大都不會形成課后再多花點時間和精力,對今天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學習主題加以進一步思考和探究的習慣。這種缺乏主動參與、親身經歷的學習,使學生難以在情感上達成共鳴,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這種學習自然很難有良好的學習成果,不利于綜合性考試和綜合性問題的解決。讓人身心疲憊且效益低下的道德與法治灌輸式的教本課堂學習,造成了對學生學習能力和身心健康的傷害。
隨著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撰文,提出了進行“課堂革命”的要求,他指出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課堂一端連接學生,另一端則是連接著民族的未來。過去的教本課堂,拉低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打擊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為了改革教育,造就新時代的學生,一線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堅決拒絕教本課堂,發(fā)展學本課堂。
二、 嘗試學本課堂
學本課堂是以學習者學習為本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其中學習者不僅包括學生,還應包括教師。為什么學習者得包括教師呢?因為知識在不斷地更新,知識屬于動態(tài)的事物,如果教師不擺正自己的位置,總是用舊觀念和舊知識教新時代的學生,還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不僅不能讓學生信服,反而造成師生關系的不融洽,不利于自身成長和學生發(fā)展。所以在學本課堂的實踐操作中,教師首要的是要端正教師觀和學生觀。在學本課堂中,師生地位是平等的,師生可以確認共同的話題,積極探尋更多的具體問題,相互啟發(fā),加強協(xié)作,共商共量,老師在師生關系中不是權威,而是學習活動的積極組織者和快樂的參與者。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都是主角,教師要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體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激發(fā)他們的聰明才智,讓他們感受到在學習中的成就感,從而充分調動和保持他們對本學科的學習積極性。
建構主義理論極大地支撐了學本課堂實踐。皮亞杰等心理學家和教育家認為,高效的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們要親自積極地建構信息的意義,這樣知識建構才能真正完成。在實際教學中,我是這樣理解和實踐的:在教授九年級上冊第一課“踏上強國之路”課前,我引導學生對改革開放的問題做一些現有認識的反饋,做幾道課前問卷調查題: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國家、民族和人民生活各方面有哪些變化,你認為誰從中受益最大,為什么,你知道什么是改革開放嗎,你知道我國是從什么時期開始實行改革開放的嗎,你聽過鳳陽花鼓戲嗎,與中國改革有什么關系?布置學生在課前對“改革開放”進行一番了解,讓學生最好能寫出一篇500字小論文,并給予加分獎勵,以此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有關“堅持改革開放”一課的興趣。教師應做出榜樣,不能只是簡單地看看教參,改改舊教案,而是要帶著對“改革開放”話題的真正濃厚興趣,認真挖掘問題,在用好教材和相關教學參考資料的同時,要向廣闊的生活要接地氣的生動資源,并進一步延伸到學生的生活領域,將學習的宏觀話題與生活微觀實際進行聯(lián)系,如,設計問題:“請設想,如果我國不改革開放,我們今天的國家和人民生活有可能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引導學生不斷增強問題意識,引導學生思考推測的依據,從具體問題中理解和歸納觀點,再將有切實理解的觀點用于對國家建設中具體出現的問題的不斷思考,從而形成學本課堂的良好開端,形成一種在課堂中主動存疑、思考、碰撞思維小火花,從而點燃學生的學習成就感的學習氛圍。
讓學生參與到備課和上課中來,也是一種學本課堂方式。比如:我的學生曾經申報講授九年級上冊“創(chuàng)新改變生活”一課。課前,教師充分相信學生可以多方整合備課資源,初中生運用網絡的能力已經初步具備,有一些學生水平還挺高,于是安排了大家去做學習資源的調查,然后上交課件資料來做PK,其中一小組勝出,來做授課準備。課前教師為小老師的備課把關是必要的,教師主要是幫助指出哪些是重點學習內容。另外,幫助學生對一些問題的設計進行一些有深度的挖掘。在授課過程中,這一小組的學生表現得積極主動,聽課的同學不僅聽得興致盎然,而且躍躍欲試,也想表現一番,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連最調皮、最有惰性的學生也想在課堂上發(fā)言了。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強調的是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去學習,這樣有利于形成同化、順應的較為完整的學習過程。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還提出學習應具有社會互動性,強調的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受到同伴的影響,需選擇合適的學習者加強合作學習。每個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有的善于創(chuàng)設問題,有的卻善于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口從而解答問題,有的善于耐心細致地思考,有的卻善于表達。在學本課堂中,老師要做到因材促學,為各類學生創(chuàng)設各種獲得學習成就感的契機,也為社會培養(yǎng)各方面的人才。例如,有些學生學習的耐受性不強,不能像其他學生一起完成常規(guī)的錯題糾錯作業(yè),此時,教師就可以讓他為組里的同學出滾動復習題,請他對習題中易錯知識進行提取,將其編成判斷題,打印出來讓組內的同學完成,再進行組間基礎知識競賽活動,讓易錯知識點得到強化和鞏固,這樣可以使惰性十足的學生也能變得積極主動起來。
每組都要安排好調皮學生的學習活動,讓他將精力和聰明不再用于上課搗亂,可以要求他必須把一個普通的題變得非常規(guī),在知識運用或材料審題上設陷阱,鼓勵他出題故意難住同學,讓他感受到在學習能力上自己是強大的,從而不斷獲得學習的成就感,讓他熱愛上學習,從而不再習慣于無所事事。另外,對于班級內喜歡表演的同學可以安排其去準備關于課本內容的情境劇表演。比如,《參與民主生活》這樣的課文,可以讓同學們設計自己在民主生活中的角色及相關情境,讓學生體驗真實的民主生活場景,做好積極參與公民民主生活的準備,為課堂教學增添魅力。最后說說同學中的“大同學”——老師,其在學本課堂中也必須有用武之地,在練習中,一般都會有一些同學回答不出或有疑惑的問題,此時,老師當仁不讓地站上講臺,給同學們進行點撥,解讀問題,提醒解題思路,促進同學們更加全面、科學地思考問題,在教師此時的少言金句中,學生仔細聽講和思考,此時此刻同學們定然會更加認可教師的價值。這樣以學生為主角的課堂,學生更愿意投入學習精力,這樣的課堂一般找不到昏昏欲睡的、裝睡的學生,因為這樣的課堂可以讓每位同學找到自己在課堂中的地位和價值。
要強調的是,在九年級上學期的新課中有大量的知識或常識,學好它們,才有利于學生在此基礎上理據結合,理性地分析和解決問題。為更好地用好學本課堂,老師可以在每個周末時間較為寬裕之時,給學生布置做知識思維導圖的任務。有了這樣的知識基礎,課堂上,各小組推選出較好的作品,交給下一組的同學進行點評和修改。接著,由第三組同學展示給全班同學,再在課堂上由全班其他同學與老師一起進一步補充調整。在這樣四輪學習過程中,同學們對知識的掌握越來越完整,多數的內容是不需要老師親自教的,更不需要老師如之前的教本課堂中那樣一點點給學生強調。老師在知識學習過程中只需要做好引導積極評價的工作。
三、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要堅決告別教本課堂,尋找更豐富多彩的方式主動積極開辟學本課堂,將學習的舞臺真正還給學生,真正讓學習按照學生需要的方式進行。我們必須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需要,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遵循知識發(fā)展的邏輯規(guī)律,不斷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的進步。
參考文獻:
[1]馮昌雯.深度學習:建構數學“學本課堂”[J].江西教育.2021(12):63.
[2]丁亞萍,陳琛,趙虹元.學本課堂的價值意蘊與實踐構建[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20(11):70-73.
作者簡介:火文利,江蘇省南京市,江蘇省南京市旭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