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華
摘? ?要:在古詩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圍繞“審美”這一核心要素,帶領學生感受其中的語言美、韻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引導學生閱讀這些文化經典,提高他們對民族精神的認同、對優(yōu)秀文化的自信,從而汲取精神、文化、思想等層面的養(yǎng)分,提高他們的審美水準和文化品位。
關鍵詞:文化經典? ?審美指向? ?立德樹人
在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中,傳統(tǒng)古詩文作品占有很大的篇幅,古詩詞、文言文、名言警句、對聯(lián)俗語、古代寓言、神話傳奇、民間故事等,有機地穿插在課文的講讀、語文園地、綜合性學習活動之中,如閃亮的明珠照亮了學生的心靈,豐富了學生的精神?!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總體目標中指出,要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引導學生“認識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薄皩⒅腥A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升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脈’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有利于增強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币虼?,筆者認為,針對小學語文的古詩文教學,教師應圍繞“審美”這一核心要素,帶領學生去感受其中的語言美、韻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從而汲取精神、文化、思想等層面的養(yǎng)分,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
一、品味語言美
入選小學語文課本的古詩文,在篇幅上都很短小,且淺顯易懂,學生讀起來不需要費多大力氣。但教師不能因為學生能夠熟讀成誦,就忽視其中的語言美,省略語文課堂學習中語言文字運用的環(huán)節(jié)。記得一位教師在教學楊萬里的《小池》(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小學二年級上冊《古詩二首》其二)時,先給學生標字音,然后通過圖片再現(xiàn)“泉眼”“小荷”“蜻蜓”等事物,接著讓學生理解“惜細流”“樹陰”“晴柔”這些距離兒童生活認知較遠的詞匯,最后告訴學生這里寫的初夏季節(jié)的景象,并鏈接楊萬里的另一首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通過與“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一畫面的對比,讓學生從荷花的長勢上感知兩首詩中初夏和盛夏季節(jié)的不同。應該說,課堂教學容量極大,對學生理解古詩、讀好古詩也有實實在在的幫助。但細細品味,總覺得少了點語文味,原因在于這位教師太過務實,正音、積累所耗時間過多,反而擠壓了本應慢慢品味的時間。如果這位教師慢下節(jié)奏,和學生一起品讀這首詩的語言,學生定能從“惜”字讀出泉水流淌的細小與安靜,像個文靜的小女生;從“愛”字讀出作者對晴天柔和風光的喜愛;從“尖尖角”與“尖角”的對比中,發(fā)現(xiàn)作者對剛冒出的嫩芽的憐惜之情;從“才露”“早有”讀出蜻蜓的迫不及待。這樣,春天萬物復蘇、風和日麗、生機勃勃的景象,學生自然而然就感受到了。再朗讀這首詩的時候,教師就不用給學生劃分節(jié)奏與停頓,他們就能根據(jù)語義去正確處理。
比如,在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小學五年級上冊《古詩三首》中,有一首《山居秋暝》,語言非常優(yōu)美,特別是“新雨”“明月”“清泉”“竹”“蓮”這些優(yōu)美的文學意象,能給讀者帶來強烈的視覺體驗。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想象畫面入手,體會“(月)照”“(泉)流”“(人)喧”“(蓮)動”“下(漁舟)”這些動態(tài)的變化,感受古詩的語言之美。
二、感受韻律美
古詩富有韻律之美,主要體現(xiàn)在它的平仄、押韻及節(jié)奏上。因此,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應帶領學生反復揣摩詩歌的語音、節(jié)奏、聲律變化,感受其中的韻律之美,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語言的熱愛。
比如,在教學高鼎的《村居》(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小學二年級下冊第一課《古詩二首》其一)時,筆者讓學生隨著字、詞、聲調的變化,以起伏的手勢來演示,然后通過小組對讀、交流討論朗讀該詩的節(jié)奏。學生在抑揚頓挫的誦讀過程中,很快形成了“四三”(每一行詩句前四個字一起,后三個字一起)式停頓的認知。筆者再讓他們回想之前學習過的七言詩,如《小池》《望廬山瀑布》,學生驚喜地發(fā)現(xiàn)其都有“四三”式停頓的共性。最后,筆者以五言詩《池上》《登鸛雀樓》《夜宿山寺》為例,讓學生發(fā)現(xiàn)五言詩“二三”式停頓的規(guī)律。
實踐證明,讓學生發(fā)現(xiàn)古詩節(jié)奏的規(guī)律,了解古詩押韻的知識,對他們感受詩歌的韻律美及古詩文的內容、意境,都有積極的輔助意義。在學生搖頭晃腦的誦讀中,漢語言的韻律美漸漸滲入他們的心靈,讓他們從心底生發(fā)出對祖國語言的熱愛之情。
三、體驗意境美
葉圣陶先生在他所著的《語文教學十二韻》中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睅ьI學生感受古詩文的意境之美,是教師最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
對古詩文意境的感受和體驗,教師最常用的方法是結合編者所給的課文插圖,通過具體可感的畫面來營造古詩所描繪的意境。比如,在學習賀知章的《詠柳》(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小學二年級下冊《古詩二首》其二)時,筆者讓學生通過柳樹的一身的翠綠來感知“碧玉妝成”“綠絲絳”的生機勃勃;通過放大一片柳葉的細長,感受春風與大自然的神奇。這樣的圖文對照,讓學生眼中有物,心中有感,詩歌的意境美自然流淌在他們的心里。但有時候,教師要對課文的插圖做認真的甄別。比如《池上》(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小學一年級下冊《古詩二首》其一),江蘇省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使用的是一個小男孩撐著小船,在荷葉叢中漸去漸遠的情景;而安徽省使用的是在一片荷葉中只留下船尾的圖,并無人物。顯然,后一幅插圖更能給人留下無盡的想象:“撐船而去的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是一個小孩還是幾個小孩?”能讓學生對古詩的意境產生更豐富、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
溫儒敏先生說,在文學類課文的閱讀教學,特別是詩歌的教學中,最不應該被忽視的,就是對學生想象力的激發(fā),即“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培養(yǎng)。在這首詩的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感受古詩優(yōu)美的語言,自塑優(yōu)美的意境,從而在積極的想象中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強化學生的感受。
四、品悟情感美
情感是詩歌的靈魂,也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體現(xiàn)和積淀。應該說,被稱為古詩文的經典作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對學生形成良好的精神風貌、道德追求、意志品質等都有積極的意義。比如,上文提到的《村居》《望廬山瀑布》體現(xiàn)了詩人對大自然的贊美,是滲透環(huán)境教育的好體裁;而《出塞》《涼州詞》《絕句》(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小學四年級上冊)則是教育學生珍惜和平、遠離戰(zhàn)爭的素材。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因此,在小學古詩文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透過文字去品悟古詩中涌動的情感,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并列為高中語文學科的四大核心素養(yǎng)。其實,這對我們小學啟蒙階段的語文教學也有很強的借鑒意義——指向審美層面的古詩文教學,應是我們課堂實踐重要的抓手和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溫儒敏.小學語文中的“詩教”[J].課程·教材·教法,2019,39(6):4-10.
[3]邱光軍.讀中想象,悟中表達,凸顯育人價值——統(tǒng)編版四(上)《盤古開天地》(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及意圖[J].教育視界,2019(18):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