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汾湖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職業(yè)高級中學 孫 晶
“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這是人才培養(yǎng)的辯證法?!钡掠母灸繕司褪亲屖芙逃邔⑺鶎W的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品質?!傲⒌聵淙恕奔磁囵B(yǎng)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成為道德素養(yǎng)高尚的人才。立德樹人主要歸納為“四德”:社會公德、家庭道德、個人品德、職業(yè)道德。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發(fā)展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的關鍵在于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這為中職學?!芭囵B(yǎng)什么人”和“怎樣培養(yǎng)人”指明了方向。
當代中職學生是國家建設和發(fā)展的勞動者與實用型人才,責任素養(yǎng)無疑是他們的核心素質。國家建設離不了責任心,工作少不了責任,社會呼吁“社會責任心”,加強中職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是當前中職學校道德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引導中職學生建立高尚的社會責任意識,努力提高自己的社會責任能力,能夠自覺履行社會責任行為,對學生自身的成長發(fā)展、促進中職學校道德素質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培養(yǎng)人才、共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現實意義和必要性。培養(yǎng)中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既是立德樹人背景下中職學生道德教育的核心板塊,也是中職學生道德教育的核心目標。
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學生均是初中起點,大多處在16 至18歲,正處于“叛逆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尚不成熟。大多數中職生有著自控力不強、自由散漫、貪玩、懶惰、行為習慣差、不服從管理、對學習不感興趣、不思進取的特性。中職學生在心理情感上也呈現出許多特征:穩(wěn)定性與波動性并存;階段性與層次性并存;顯性情緒與內隱性情緒并存;多樣性與復雜性并存。大多數中職生由于長期學習成績不理想,他們認為教師和家長都偏愛成績好的學生,因此這部分學生伴有自卑感強烈、叛逆、厭學、缺乏社會責任感以及漠視法紀的行為出現。部分中職學生不遵守校規(guī),經常遲到、曠課,缺乏誠信;個別學生學會抽煙、酗酒、說臟話、打架、談戀愛以及頂撞教師等不良行為。
伴隨著物質文化的提升,一些道德危機也在中職學生身上顯露出來,一部分學生目光局限于追求物質享受、快速回報,缺乏社會責任感。知而不行是大多數中職學生的特征。重自我而輕社會是一些中職學生的道德體現,以自我為中心,在具體行為上對自我要求松懈。有調查顯示,中職學生對責任教育應包括的內容按照重要性排序依次是:自我責任、他人責任、家庭責任、環(huán)境責任、社會責任、集體責任、職業(yè)責任、國家責任。不難發(fā)現,中職生更傾向于注重與自己現在生活與未來密切相關的責任內容。
家庭對于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家庭氛圍、教養(yǎng)方式、家庭結構以及家庭生活環(huán)境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中職學生。中職學生的家庭結構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獨生子女家庭,一類是多子女家庭。這兩類家庭對中職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的影響體現在不同方面。獨生子女家庭的中職生大多受到父母的溺愛,許多事情由家長包攬,習慣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生活,獨立性較差。他們缺乏社會體驗,更缺乏艱苦奮斗精神與奉獻精神,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忽略對他人的關心,對家庭、對自己、對社會缺乏相應的責任感。多子女類家庭結構中的中職學生往往有一種愛被剝奪的失落感,加上自己學習成績差,他們大多認為父母不夠專注于自己,或者不愛自己了,他們十分缺乏安全感,隨之產生了沮喪、懶惰、抑郁的消極心態(tài)。他們渴望被關注,卻又不想表露自己。他們不愿意承擔多的責任和義務,社會責任感并不高。還有一部分中職學生來自特殊家庭——單親家庭、父母長期外出打工、家庭不和睦等,導致這部分中職學生有心靈創(chuàng)傷,他們有種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的不負責任感的想法。此外,學生和家長都會有一種錯覺,只要有文憑和“一技之長”就可以了,德育都是空話。家長長期以來存在“重文憑、輕品德”的錯誤認知,過多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孩子的在校表現和品德教育,而學校也沒有及時將學生的在校表現告知家長。大多數家長認為,一旦孩子出現問題,一定是學校的責任,卻很少反省自己的責任。教育合力的斷層,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教育成果的減弱。中職學生社會責任感淡漠,與其家庭責任感教育的缺失不無關系。
從學校層面看,中職學校在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也時常面臨理論和實踐脫節(jié)的問題。學校的德育管理缺乏有效的監(jiān)管機制,學生的道德水平、思想品德難以定量與定性分析考核。中職學生遵循的校規(guī)校紀是學校的要求,教師的要求,檢查、扣分、獎勵的要求,而不是內心的服從。我們教育強調的“知、情、意、行”,在工作中卻重在“知”與“行”兩點,“情”與“意”往往被忽略掉。德育一直是中職學校在抓的工作,每學期德育處都會開展“愛國教育”“安全教育”“家庭教育”“感恩教育”等主題教育,卻缺乏對中職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針對性有效培養(yǎng)。潘懋元教授曾指出:“我們的德育工作,長期以來習慣于不斷增加政治課、德育課的門數與時數,而不善于寓德育于人文、社會以及自然科學課程的教學之中。”當前的中等職業(yè)教育,在教學課程設置上與社會需求存在斷層,學生并不能在德育課上體驗社會,他們的學習往往是為了應付考試,因而社會責任感淡化,對社會意識缺乏認知。
由于家庭和學校因素的影響,對中職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要整合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力量,這也是立德樹人、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
家庭教育帶有鮮明的先主性和針對性,應當加強家校合作,共同致力于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中職學生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責任感時可以從以下方面努力:要積極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為孩子樹立榜樣;多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讓孩子參與家庭管理;要改變以學習成績衡量孩子優(yōu)秀與否的意識;多關注和關心孩子生活方面,多陪伴孩子的成長與學習;正確看待孩子的缺點,做到非暴力溝通,多鼓勵;積極參加家校委員會,多和班主任溝通;引導孩子多觀察、了解社會生活,增加社會體驗;支持孩子積極參加志愿者工作、向貧困地區(qū)或災區(qū)人民捐款獻物、希望工程等社會公益活動,以此來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責任感。
學校教育帶有規(guī)范的系統性、完整的專業(yè)性和強烈的目的性,強化教育引導工作,能夠有效幫助中職學生正確認識各種社會關系,從而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學校作為培養(yǎng)工作的主陣地,應當從以下方面行動:一是要多增加教師培訓,建立健全教師隊伍的保障機制。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師德水平和業(yè)務能力,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是教師進行立德樹人的必備素質。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倍菍W校要改變單一的德育思路,從德育課程設置上多創(chuàng)新,完善德育評價體系,增加中職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從而激發(fā)中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師作為引導者,可以寓社會責任感教育于教學中,不拘泥于教材,針對教材內容進行中職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拓展與延伸。三是要開展心理課堂和第二課堂。學校要重視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營造優(yōu)良的校園責任文化氛圍,發(fā)揮道德榜樣的模范作用。四是中職學??梢远嘟M織學生參加企業(yè)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盡早了解社會、了解工作,學以致用、強化技術,鍛煉毅力、培養(yǎng)品格,增強職業(yè)責任感。學校還應采取一些獎勵措施,激發(fā)中職學生參加活動的積極性,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中職生更容易產生和深化自己對社會應盡的責任感。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飛速發(fā)展,微媒體技術在輿論傳播方面頻繁影響著中職學生的認知。中職學生大多是“手機控”,常常利用手機打游戲、追劇、看小說、瀏覽視頻網站以及登錄各大社交平臺。網絡是把雙刃劍,關注中職學生成長發(fā)展,不應忽視網絡帶來的影響。因此,全社會應努力營造和凈化學生成長的社會環(huán)境;嚴格監(jiān)管網絡內容,抵制不健康輿論,限制未成年人進網吧,利用網絡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新聞媒體應該增加對發(fā)生在人們周邊的有關強化社會責任感的優(yōu)秀事跡的報道,使中職學生受到思想觸動,從而激發(fā)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
祖國的建設離不開當代中職學生的力量,他們肩負著社會責任,也應該學會承擔社會責任。積極構建學校、家庭和社會協作的有效路徑,在立德樹人指導下培養(yǎng)中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共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