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蘭
【摘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加強朗讀訓練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對學生的語言能力、情感領悟能力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還能使學生在進行語文課文學習時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表達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在目前小學語文教育的目標下,我國對小學語文的教學水平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教師應該不斷探索新的授課方式,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水平,在課堂中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能力;培養(yǎng)
在我國小學語文的課堂中,朗讀教學一直作為傳統(tǒng)的輔助教學手段,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有著極大的影響。但隨著社會及家長對升學率關注度的持續(xù)高漲,學校和教師對書面作業(yè)這種應試教育的內容也越來越重視,逐漸忽視提高學生朗讀能力的重要作用。根據(jù)目前小學語文教育的目標,要求語文教學要增加學生朗讀訓練的時間,讓學生從朗讀中體會朗讀的意義,旨在通過朗讀水平的提高,實現(xiàn)強化語文學習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師應該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充分認識到朗讀教學的重要作用,認真檢視目前朗讀教學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并及時解決。
一、小學語文課堂中朗讀教學的現(xiàn)狀
第一,朗讀訓練時間不足。小學語文教學分為多個部分,包括朗讀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等,每個部分都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需要教師在每個部分中都要利用足夠的時間對學生進行對應的訓練,才能保證學生的語文水平全面發(fā)展。然而,就目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而言,教師對朗讀的重視程度不足,學生沒有足夠的朗讀時間進行鍛煉,教學中沒有有效發(fā)揮朗讀的作用,學生對課文朗讀的興趣不高,導致小學生的朗讀能力難以達到目標效果。
第二,朗讀教學方式落后。小學語文課堂中,朗讀教學的方式應盡可能多樣性,著力采取新穎、有吸引力的方式來開展,并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興趣,有針對性地設計朗讀教學方案。從目前小學語文課堂對朗讀的教學方式來看,大多數(shù)教師仍然使用落后、單一的朗讀教學方式。例如,要求全班學生一同朗讀課文,很多情況都只是為了讀而讀,朗讀質量不高,沒有對朗讀制定更有效的目標。在這樣的朗讀教學下,學生的朗讀積極性不高,缺乏對朗讀的興趣,使得朗讀效果不明顯。
第三,朗讀缺乏深入理解。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其思維發(fā)育尚不完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師在讓學生朗讀時,應著重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讓學生在朗讀中掌握正確、有效的方法,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拿目前的語文課堂教學而言,部分教師并沒有對課文進行深入地剖析,導致學生對課文并不理解,在朗讀時也無法根據(jù)正確地理解表達文章內容中的情感,機械重復的朗讀,無法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反而降低了語文教學質量。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培養(yǎng)的實施策略
在新課改的影響下,各學校開始對傳統(tǒng)教學進行修正與完善,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同時,更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這其中就包括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
1.提升學生的朗讀興趣
在給學生進行授課時,應該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興趣,制定符合學生自身情況的朗讀計劃。例如,在學習五年級上冊《將相和》一文時,教師不應該一上來就給學生逐字逐句講解,學生被動接收知識容易遺忘。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主進行預習,引導學生通過快速朗讀的方式,讓他們了解文章大概主體內容。此外,教師在課堂上還可以組織學生分組學習,要求學生互相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句,積極探討學習,隨后在課堂上將自己的理解說出來,教師再進行及時點評。這種新型的課堂模式,不僅加強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溝通能力,也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了文章的真情實感,在自主學習中提高朗讀能力,同時學生也愿意去學習,從而提高學生對朗讀的興趣。
2.增加課外朗讀時間
在對學生進行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時,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課堂朗讀教學的必要性及其對語文教學的積極作用。語文教師通過不斷優(yōu)化課堂教學時間,擠出更多的課堂時間留給學生,有助于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在課堂上,教師將知識的重點進行詳細講解,壓縮課堂時間,給學生留出朗讀時間,帶領學生開口朗讀,深入體會文本中的情感。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開展課內外朗讀活動。在選題上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教學內容,利用教學活動提高學生對朗讀的興趣。在開展活動前,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推敲文章中詞句的豐富內涵。通過舉行各項朗讀競賽,激勵學生主動朗讀,讓學生能有平臺展示自己,在良性競爭下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文章的情緒,提升學生的朗讀水平,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
3.創(chuàng)新朗讀教學模式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教師應該積極探索新型教學模式,擺脫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束縛。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對朗讀教學的設計,無非是教師示范,指名學生朗讀,分角色朗讀幾種模式。在信息時代高速發(fā)展的今天,教師應該學會利用信息時代帶來的便利,將朗讀教學設計不斷創(chuàng)新,持續(xù)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朗讀氛圍。結合以學生為本,將指名朗讀改成小組朗讀,將學生分為多個學習小組,由小組成員自行決定如何分配朗讀部分,鍛煉學生團隊意識的同時,也讓學生更愿意開口朗讀。例如,在五年級上冊《獵人海力布》一課的教學中,文中有大量的人物對話和動作描寫。教師在課前可以利用電腦制作相應的幻燈片,引導學生根據(jù)課本內容和幻燈片進行朗讀訓練。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在朗讀時結合文章的動作描寫,不僅深入感悟了課本中人物對話的情感,還將人物形象表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同時,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和真實情感,也能激發(fā)學生對朗讀的學習興趣。
4.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力
在語文教學中,對文章意境的想象也是至關重要的,可以幫助學生感受到文學的魅力,受到啟迪和熏陶。例如,在學習六年級上冊《開國大典》一文時,教師讓學生朗讀完畢后,要求閉上眼睛跟隨教師的朗讀,并結合喜慶的音樂,引導學生在腦海里大膽想象當時莊重的歷史場景,助力將課堂教學推向新的高潮。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加強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必不可少。隨著我國基礎教育對學生綜合素質的不斷重視,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全面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知識水平等要素,常態(tài)化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朗讀教學,讓學生讀有所感,讀有所悟,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語文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崔曉寧.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研究[J].讀與寫,2020,17(4):49.
[2]唐公友.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J].讀與寫,2020,17(9):56.
[3]王志穎.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7(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