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思思 陳 丹 吳燕麗
植入式靜脈輸液裝置簡稱靜脈輸液港(VAP),是由供穿刺輸液港座(PORT)和導管兩部分組成,埋藏于皮下組織的植入式、留置時間長的中心靜脈通路裝置[1],多項文獻[2,3]將該裝置與經(jīng)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比較,得出其具有損傷小、穿刺成功率高以及并發(fā)癥少等特點,尤其適用頭頸部腫瘤及乳腺癌患者。研究顯示[4,5],我國乳腺癌發(fā)病率每年上升超過40%,伴隨多種療護手段進步,乳腺癌生存率高達90%,而VAP已成為乳腺癌化療藥物輸注最優(yōu)選擇。面臨乳腺癌置管部位特殊性、VAP不斷升級以及醫(yī)護操作完善,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CRBSI)仍屬于臨床化療期間最常見并發(fā)癥之一[6],盡管VAP多數(shù)置管于鎖骨下,非治療期無靜脈輸液附屬裝置,發(fā)生導管移位風險較PICC更低。據(jù)報道[7],CRBSI在乳腺癌VAP患者發(fā)生率偏高約占全部感染1/3以上,通常在導管期或拔除48h內細菌在導管尖端定植、繁殖,或進入導管隧道過程中發(fā)生相關血流感染,進而誘發(fā)靜脈炎及組織壞死,增加死亡率,降低療效。本研究探討406例乳腺癌患者發(fā)生CRBSI的危險因素,為臨床指導相關護理方案實施提供支持,現(xiàn)報告如下。
選擇2017年10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化療行VAP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均為女性;采用VAP置管化療;認知正常,具有基本溝通理解能力;留置時間≥14d;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接受化療VAP前已發(fā)生感染;對本研究任何藥物存在過敏情況;預計生存期<6個月;存在惡性腫瘤、精神智力障礙、心肝腎功能不全、凝血功能異常等;依從性低或異地隨訪不方便患者。最終納入的406例患者中,34例發(fā)生CRBSI,發(fā)生率約為8.37%。
查閱院內電子病歷系統(tǒng)詳細記錄納入患者基本資料,通過自行擬定的VAP使用登記表、維護表以及隨訪護士制定的電子問卷或電話實施隨訪。本次調查完整收集406例患者信息,包括年齡、文化程度、全腸外營養(yǎng)、植港部位、輸液座材質、乳腺癌分期、化療方案、留置時間、化療周期、中性粒細胞缺乏癥、使用類固醇類藥物、介入操作次數(shù)。
對化療患者使用德國貝朗公司(鈦金屬為主材質)和美國巴德公司(樹脂為主材質)兩類植入式靜脈輸液港行穿刺。結束后用肝素鈉生理鹽水檢測VAP是否通暢,胸部X線攝片檢查蝶翼針有無移位或是否發(fā)生氣胸。穿刺成功,檢查穿刺點狀況,并進行消毒、封管。
觀察和評估乳腺癌病理分期、化療方案對乳腺癌患者VAP的CRBSI影響。(1)乳腺癌病理分期評估:根據(jù)WHO乳腺腫瘤分類標準[8]制定的相關標準將乳腺癌臨床分為I~IV級。(2)化療方案包含以下5個方案任意一項[9]:靜脈注射600mg/m2環(huán)磷酰胺(AC);靜脈滴注80~100mg/m2序貫多西他賽注射液(FAC);使用抗嘧啶類、蒽環(huán)類、氮芥類序貫紫杉類藥物(FAC-T);使用蒽環(huán)類、氮芥類序貫紫杉類藥物化療方案(AC-T);高密度化療(ddAC-ddT)。(3)中性粒細胞缺乏癥診斷標準[10],指中性粒細胞絕對數(shù)<0.5×109/L。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相關因素采用單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
表1 乳腺癌化療VAP患者CRBSI的相關因素單因素分析 (n=406) n(%)
表2 影響乳腺癌化療VAP患者CRBSI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輸液港留置時間可延長1年以上,且植入后無傷口,化療非治療期通常僅需每隔4周返院維護1次,保障患者自我形象完備,日常生活限制性低,為乳腺癌化療患者提供積極正面作用[11]。而輸液港植入引發(fā)的并發(fā)癥,尤其是CRBSI、血栓等不容忽視。據(jù)報道[12],留置VAP乳腺癌患者化療后生活質量與情緒評分均改善,但CRBSI發(fā)生率約為1.06%~7.44%,增加患者痛苦、提高住院費用, 增加死亡率。本研究結果顯示,406例患者中CRBSI發(fā)生34例,發(fā)生率為8.37%,與相關報道一致。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影響乳腺癌化療VAP患者CRBSI發(fā)生的主要危險因素有全腸外營養(yǎng)、類固醇類藥物使用、中性粒細胞缺乏癥、反復介入操作。 (1)全腸外營養(yǎng):CRBSI發(fā)生與患者自身免疫能力、機體狀況、是否合并基礎疾病相關,在接受全腸外營養(yǎng)支持患者中CRBSI發(fā)生率顯著增高(OR=3.463)。原因:高濃度糖分、脂肪乳劑或氨基酸等營養(yǎng)物質為細菌繁殖提供優(yōu)良環(huán)境,也導致導管堵塞[13];另外,導管連接與輸液操作也可提高CRBSI發(fā)生風險。(2)類固醇類藥物:本研究結果顯示,CRBSI發(fā)生率隨類固醇類藥物使用量上升(OR=7.855),使用類固醇類藥物患者CRBSI風險約為未使用的7.855倍,可能與該類藥物主要用于調節(jié)系統(tǒng)性炎癥反應,炎性相關介質如IL-1β、i NOS等活性,但使用過程存在依賴性,抑制糖皮質激素受體活性,從而產(chǎn)生感染性休克[14]。(3)中性粒細胞缺乏癥與化療期CRBSI發(fā)生呈正相關,與文獻報道[15]結論相似。原因:中性粒細胞缺乏癥(絕對值<0.5×109/L)屬于惡性血液病常見并發(fā)癥,合并該癥患者可出現(xiàn)免疫力低下,感染癥狀或體征非典型,感染灶不確切等問題,但其作為第一道防線對比未并發(fā)中性粒細胞缺乏癥患者,增加了CRBSI發(fā)生率。(4)反復介入操作:研究報道[16],反復穿刺、送管困難、導管移位可損傷血管內壁及皮下組織,延長化療期患者修復時間,為病菌入侵營造機會,這證實本次研究得出的穿刺≥2次患者CRBSI發(fā)生率顯著更高,同時還因存在插管部位皮膚定植菌沿皮下隧道轉移至靜脈血管,最終誘發(fā)CRBSI高風險。
綜上所述,針對乳腺癌化療VAP患者發(fā)生CRBSI危險因素,應加強防控,提升醫(yī)護操作技能,降低CRBSI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