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婭,廖伯年
(1.川北醫(yī)學院中西醫(yī)臨床醫(yī)學系,四川 南充;2.川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中醫(yī)科,四川 南充)
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Gastritis,CAG)是由多種病因導致的慢性消化系統(tǒng)病癥,有研究發(fā)現該疾病的發(fā)生與不良的生活習慣有著密切的因果關系,且發(fā)病年齡多集中在中老年群體[1]。病理表現多為胃黏膜變薄、上皮萎縮及基層增厚和腺體的萎縮,多伴有腺體形態(tài)的改變。臨床表現主要為腹痛,胃脘部脹滿、灼熱甚至反酸、嘔吐,消化不良,食欲減退,病程長者可出現貧血、消瘦等虛弱癥狀[2]。若治療不及時、方法不恰當,極有可能演變?yōu)槲赴,F代醫(yī)學對于CAG 的發(fā)病機制及治療方法仍缺乏系統(tǒng)完整的認識,目前臨床上主要以抗感染、保護胃黏膜、補充維生素等方法進行治療,但治療效果一般且易復發(fā)[3]。近年來,對于穴位埋線治療CAG 的臨床研究越來越多,在CAG 的治療中多取得了顯著療效。
研究表明,JAK/STAT3 信號通路的異常激活與炎癥性疾病及消化道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4]。王坤等[5]通過實驗研究發(fā)現穴位埋線療法可通過提高胃黏膜組織SOCS3 的表達,從而對JAK2-STAT3 信號通路異常激活產生抑制作用,使病情得到改善。楊青等[6]通過總結多年研究發(fā)現TNF-α、IL-1β、IL-2、IL-6、IL-8、IL-12、INOS、COX-2 等炎癥因子在炎癥反應的各階段都受到NF-κB 的調控。已有研究證實NF-κB 的表達上調可以促進胃黏膜上皮異型增生的發(fā)生與發(fā)展[7]。鐘國新等[8]通過大鼠實驗研究發(fā)現穴位埋線可以降低NF-κB 活化水平;陳璐等[9]實驗發(fā)現穴位埋線可以使大鼠胃黏膜TLR4、NF-κB 的表達明顯下調,從而達到抑制炎癥反應的效果;樊永磊等[10]在大鼠實驗研究中發(fā)現穴位埋線可使大鼠血清CRP、IL-6、TNF-α 含量下降,從而抑制免疫反應改善慢性萎縮性胃炎病情;此外,黃康柏、李素荷等[11,12]在實驗研究中發(fā)現穴位埋線不僅可以促進胃黏膜各種異常的超微結構恢復,還可以抑制腺體萎縮,促進胃液分泌,保護胃蛋白酶活性,改善胃黏膜病理形態(tài),促進胃黏膜修復。綜上,我們認為炎癥因子在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fā)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穴位埋線療法對炎癥反應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可加速損傷胃黏膜的修復,對疾病產生積極治療作用。
劉霞[13]在36 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中選取中脘、天樞(雙側)、足三里(雙側)、脾俞(雙側)、胃俞(雙側)進行穴位埋線治療,總有效率為94%;李國輝等[14]將110 例患者隨機分為埋線組和治療組,埋線組65 例取穴上、下巨虛,中脘,足三里,脾、胃俞;藥物組服用阿莫西林、奧美拉唑、呋喃唑酮2 周后加服維酶素,6 個月療程結束后,埋線組總有效率(臨床表現、胃鏡下胃黏膜病變改善、組織病理改善)明顯超過藥物組;牛樺等[15]將CAG 患者分為藥物組、針刺組、埋線組各30 例,埋線組和針刺組均選取中脘、足三里、雙側胃俞,藥物組根據患者是否感染Hp 分別予以口服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1 周后加服維酶素,6 個月后進行療效評定,穴位埋線組總有效率高于針刺組高于藥物組。因此,我們認為在臨床實踐中穴位埋線治療CAG 具有顯著的療效,可有效改善病變胃黏膜并緩解臨床癥狀。
曾慶婷等[16]認為針刺背俞穴配合穴位埋線使得對穴位產生的刺激更為持久,可彌補單純針刺刺激時間短、連續(xù)性差的缺點。故將90 例患者分為A 組(常規(guī)針刺)、B 組(針刺背俞穴)和C 組(針刺背俞穴配合穴位埋線),每組各30 人。A 組在中脘,雙側足三里、內關、公孫的基礎上,肝胃不和加太沖,脾胃虛弱加氣海,脾胃濕熱加豐隆,胃陰不足加陰陵泉,胃絡瘀血加血海;B 組取雙側胃脘下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C 組針刺取穴同B 組,隨證加減同A組,穴位埋線取下脘、中脘,雙側足三里、肝俞、脾俞、胃俞,6 周后按標準評價療效,發(fā)現C 組總有效率90.0%,明顯優(yōu)于B 組76.7%和C 組70.0%。陳婕等[17]選取辯證為脾胃虛弱型的60 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并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 例,觀察組針刺取中脘、關元,雙側足三里、內關、上巨虛、下巨虛,埋線選穴中脘、關元,雙側天樞、胃俞、脾俞、大腸俞,對照組予以口服莫沙必利片,伴Hp 感染者輔以抗感染治療,療程均為12 周,結束后評價療效,埋線組總有效率86.7%大于對照組63.3%,效果顯著。邢建偉等[18]將103 例CAG 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53 例、對照組50 例,治療組采用穴位埋線療法聯(lián)合溫針灸進行治療,埋線選穴脾、胃、肝俞,至陽,足三里,溫針灸選穴上、中脘,天樞,氣海,關元,對照組予以口服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60 天后觀察發(fā)現治療組胃黏膜的修復情況及血漿胃泌素(GAS)、生長抑素(SS)水平均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在修復胃黏膜,阻止其進一步惡變中,穴位埋線聯(lián)合溫針灸有著獨特且積極的效用。柴一峰等[19]采用溫針灸扶正祛邪、調和氣血配合穴位埋線加強、延長穴位刺激,在其研究中對治療組40 例CAG 患者進行溫針灸配合穴位埋線治療,溫針灸選穴中脘,雙側天樞、足三里,2 個療程(24 次)后休息10 天行穴位埋線,選取雙側三陰交(直刺)、胃俞(斜刺),20-30 天埋線一次,對照組40 例給予常規(guī)口服西藥治療,療程結束后比較二者總有效率、胃鏡療效和病理療效,發(fā)現治療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綜上,相對于常規(guī)治療,針刺或者溫針灸配合穴位埋線都可以大大提高CAG 治療效果。
李靜[20]在其研究中將140 例CAG 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0 例,對照組口服常規(guī)西藥治療,觀察組在口服西藥基礎上加用健脾疏肝消痞方聯(lián)合穴位埋線(選穴:中脘、胃俞、足三里),療程結束后分析數據發(fā)現觀察組在改善臨床癥狀體征、抑制炎癥因子等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健脾疏肝消痞方聯(lián)合穴位埋線治療CAG 療效好,可幫助損傷的胃黏膜進行修復。石艷芬等[21]在其研究中對試驗組66 例CAG 患者采用益氣疏肝方聯(lián)合穴位埋線(中脘、胃俞、足三里)進行治療,對照組66 例患者予以口服奧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常規(guī)治療,3 個月后將兩組在近期療效、Hp 清除率方面進行對比,發(fā)現試驗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楊茜等[22]將200 例CAG 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組各100 例,治療組采用“老十針”穴位埋線結合口服胃復春片,埋線取穴下脘、中脘、上脘、氣海、雙側足三里、天樞、內關,對照組口服常規(guī)西藥治療,24 周后,療效評價提示治療組總有效率、胃鏡比較及組織病理學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上述研究向我們證明了中藥配合穴位埋線在促進胃黏膜修復,改善臨床癥狀等方面效果顯著。
呂晨芳等[23]將84 例CAG 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2 例,治療組給予中藥(香砂養(yǎng)胃丸)配合針灸(天樞、中脘、下脘、手三里、足三里、三陰交、脾俞、大腸俞、血海、氣海)、穴位埋線(天樞、關元、下脘、肓俞)治療,對照組予以口服胃復春片、葉酸維生素片、替普瑞酮膠囊,療程結束后發(fā)現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高志華等[24]對“益氣升陽活血法”指導下運用中藥配合針灸加穴位埋線療效進行研究,將120 例CAG 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 例,觀察組采用“益氣升陽活血法”指導下中藥(胃萎1 號顆粒)配合針灸(足三里、天樞、中脘、下脘、關元、手三里、三陰交、脾俞、大腸俞、血海、氣海)加穴位埋線(天樞、關元、下脘、肓俞)治療,對照組予以口服胃復春片、葉酸維生素片、替普瑞酮膠囊, 6 個月療程結束后評價療效發(fā)現觀察組患者在臨床療效、胃黏膜萎縮、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病理分級均優(yōu)于對照組。所以,我們認為中藥配合針灸加穴位埋線療效顯著,可改善CAG 患者臨床癥狀,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
張良梅等[25]在其研究中對觀察組57 例CAG 患者實施針刀松解術聯(lián)合穴位埋線治療法,先后對胸5 到胸10 關節(jié)突關節(jié)囊、胸7 到胸12 肋橫突關節(jié)行兩次針刀松解術,后選取中脘,肝俞、膽俞、脾俞、胃俞進行穴位埋線;對照組55 例予以常規(guī)西藥口服,半個月后進行評價療效,觀察組在改善臨床癥狀、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針刀松解術配合穴位埋線可以改善慢性胃炎臨床癥狀,提高病人生活質量。顧云等[26]選取52 例CAG 患者根據其癥狀體征辨證選穴,基本穴選用臍四邊、水分、下脘、建里、中脘、足三里(雙)、大橫(雙),濕熱壅滯型配上巨虛(雙)、下巨虛(雙)、腹結(雙),肝胃郁熱型配肝腧(雙)、胃腧(雙),氣滯血瘀型配肝腧(雙)、期門(雙)、陽陵泉(雙)、太沖透涌泉(雙)、血海(雙)。將浸泡過天麻素注射液的羊腸線埋入患者穴位中,在一個療程結束后,對患者進行兩年的隨訪并統(tǒng)計療效,總有效率高達100%。發(fā)現羊腸線浸泡天麻素注射液后再埋入人體穴位,不僅可以長久刺激穴位、疏通經絡,還可以協(xié)同發(fā)揮天麻素注射液鎮(zhèn)靜、安眠的作用,該種治療方法療效好,副作用少,值得臨床推廣。
CAG 隸屬于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胃痞”、“胃脘痛”、“嘈雜”、“納呆”范疇,作為一種慢性疾病,其發(fā)病原因主要為情志內傷、體虛勞倦、外感淫邪或飲食不當,導致中焦失運、脾胃氣機升降失調、氣血運行不暢進而在時間積累下引起本病的發(fā)生[4]。《靈樞·終始》云:“久病者,邪氣入深,則此病者,深而久留之?!毖ㄎ宦窬€將羊腸線埋植到治療穴位中,利用羊腸線的粗細、埋植時不同的操作方法以及埋植過程中產生的持續(xù)刺激配合刺激強度的變化(初期刺激強,后期刺激弱)實現補瀉、得氣等針刺效果,進而從整體上對臟腑功能進行調節(jié),治病求本,最后達到 “ 陰平陽秘” 的功能狀態(tài)[28],使CAG 患者的癥狀得到緩解甚至消除。
綜上所述,穴位埋線療法在臨床治療中方式多樣,可聯(lián)合其他療法共同治療疾病,在治療CAG 中具有巨大的優(yōu)勢和良好的療效。該法操作簡單,患者依從性高,經濟成本少,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不失為一種可靠、高效、經濟的治療方法,可在臨床上廣泛推廣。同時也啟示我們在臨床工作中不但可以單純選擇穴位埋線療法,還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為其選擇最為有效的聯(lián)合療法。但是當前關于穴位埋線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研究中仍存在以下不足:(1)研究不夠嚴謹,缺少盲法和對照,今后在研究中嚴格遵循盲法和對照的原則,避免由于研究對象或研究者的主觀因素造成的信息偏倚,從而提高研究結果真實性和可靠性;(2)對研究對象的隨訪期不夠長,治療的長期效果缺乏肯定;(3)對研究對象的證候分型、選穴、治療過程及療效評價缺乏統(tǒng)一標準,因此,在研究中應制訂統(tǒng)一的標準,進一步提高研究對臨床工作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