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宏
【摘要】優(yōu)秀的作文不僅要具備外在的形式美,更要展現(xiàn)深刻的思想美。傳統(tǒng)的寫作教學過于重視模式和技巧的傳授,使學生的作文思維受到很大的限制,作文內容大多空洞無物,千篇一律的故事套路,缺乏對生活片段進行細致表現(xiàn),缺乏真情實感,難以實現(xiàn)打動人心的人文效果。教師想要引導學生寫出優(yōu)秀的文章,就要對學生進行生活化作文的教學指導,將生活內容和作文寫作密切結合起來。
【關鍵詞】小學語文? 生活化寫作?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47-0094-02
作文是對生活的描述和再創(chuàng)造,脫離生活的文學創(chuàng)造就如同無根浮萍,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長久的發(fā)展和進步。小學生正處于寫作訓練和能力提升的開始階段,這個時期寫作基礎打得好,對將來的作文學習興趣和語文學習能力都可以起到很好的協(xié)助作用。因此,教師的寫作教學應該從生活化的角度進行引導和啟發(fā),幫助學生寫出形神俱備的優(yōu)秀作品。
一、利用教材文本,關注生活描寫
語文課本提供的閱讀內容都是文質兼美的優(yōu)秀篇章,是引導學生進行字詞基礎知識積累和領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雖然不同的主題單元描寫的具體方向不一樣,但是在思想表現(xiàn)上都借助學生熟悉的生活情節(jié)展開,用質樸的筆調勾畫出一幅幅生活畫面,既形象又具體,使學生的感性思維得到理性的升華,無形中完成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目標。所以,教師要充分發(fā)揮教材的優(yōu)勢,在引導學生進行文本解讀的過程中,讓學生從文體格式的關注點回歸到生活本身的描寫過程,體會其中的生活味,感受文字傳達出來的含蓄情感。幫助學生樹立閱讀和寫作是一體的學習理念,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要從文本中吸收借鑒可利用之處,在作文練筆中進行應用練習。
比如在進行《落花生》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受其中的生活氣息,從家里種花生的原因開始,到收獲花生后在后院茅亭品嘗花生進行徐徐地引入,最后父親回來和我們討論花生的品性和做人的精神。這就是一件生活小事的敘述,最后借父親對花生的評價實現(xiàn)文章主旨的升華并結合課本中的插圖感受那一份生活情懷,體會我們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中可以進行描寫和抒發(fā)感情的意境美。學生進行分享交流,體會那份質樸、誠摯的寧靜之美。對“我們要有花生一樣的精神”能有更深切的體會和感受。借助這一課的學習活動,可以讓學生思考自己生活中的片斷經(jīng)歷,借助故事的敘述來進行傳情達意的小練筆活動。
二、回歸作文本質,引導生活體會
作文,無非就是通過對生活事件的描述,來進行傳情達意的一種文學體裁。作文是生活的藝術反映,生活內容是基礎,文學形式是表面。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中,教師多數(shù)給一個理論的框架模板,讓學生去模仿。這種不細化、不具體的指導,對學生寫作活動的開展幫助不大,就如同雞肋的存在。還有過多條條框框的限制,使部分學生在寫作中步步留心,如同八股應試一般進行模式化寫作,嚴重扼殺了學生的寫作熱情。為此,教師要打破常規(guī),意識到寫作是為了展現(xiàn)學生的個性,挖掘他們潛在的創(chuàng)造力,提高祖國語言的運用和表達能力,讓他們把心中所想所感都通過文字表達出來。這關鍵是做到“真”,情感真和內容真是文章的靈魂。學生在作文中不要說那些假話和空話,文章的情誼是能夠反饋到讀者那里去的,不要為了應付作文而寫作文,胡編亂造的文章在邏輯上和細節(jié)上都經(jīng)不起推敲,而要以學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為基礎,才能引起他人的共鳴。
比如教師在指導學生以“感恩”為主題的寫作訓練時,先讓學生回顧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講出經(jīng)歷后說出感受,以真實事件為基礎,真實感受為依托,隨后進行創(chuàng)作技巧的探討。而不是先說好作文模式,應該怎么寫,可以怎么寫,學生依葫蘆畫瓢的剽竊,即使用上了好詞佳句也實現(xiàn)不了錦上添花的效果。長期的模仿創(chuàng)作會限制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寫出的作文千篇一律,只會導致學生越來越厭煩作文學習,作文水平難以得到有效的提高。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生活情況,進行臨時性的作文安排,提高學生的生活寫作意識。比如下雪之后,學生通常都會進行賞雪和玩雪的活動,教師就可以以此為契機,先不講究技巧方法,純粹讓學生進行“我筆寫我心”的創(chuàng)作活動,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并且借助生活實踐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激發(fā)學生的寫作靈感,從而不斷提升寫作能力。
三、借助作文教學,引導生活觀察
生活化寫作需要學生以生活經(jīng)驗為基礎,才可能和閱讀教學中的生活描寫,寫作教學中的生活體會產(chǎn)生情感共鳴,進而由此及彼地創(chuàng)作出個性化的文章內容。古往今來優(yōu)秀的作家無不是熱愛生活,對生活進行細致觀察的人。由此可見,熟悉生活是作文的前提,觀察生活是作文的基礎,而熱愛生活是寫作的關鍵。小學階段的學生雖然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面對習以為常的生活現(xiàn)象,學生自身缺乏足夠的觀察能力和感受能力,進而會認為生活內容枯燥無味,導致作文內容難以體現(xiàn)生活的細節(jié)性和真實性?;诖?,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生活觀察,做到細節(jié)化,重點化和深刻化。
比如在指導以“喜歡的動物”為主題的寫作練習時,教師可以提前給學生安排生活觀察的任務,確定觀察的對象,明確觀察的重點,除了外貌形狀,還有日常的生活習性,通過足夠長的觀察時間,確保學生對這種動物足夠熟悉,從以前的空泛認知到現(xiàn)在的深入了解,從而使作文寫作有話可說,并流露出真情實感。又比如在“父母”為主題的寫作活動中,為了避免學生筆下的父母形象千篇一律,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父母情況的問卷調查,然后在親子活動中進行全面地了解和觀察,從不同的角度全面了解父母的興趣愛好和喜怒哀樂,擺脫文本創(chuàng)作的刻板印象,從而使文章創(chuàng)作中的父母形象更加血肉豐滿,真實動人??傊?,家庭生活、學校生活、自然生活都是學生寫作的源泉,學生自己也要發(fā)現(xiàn)生活的寫作內容,使作文表達言之有物。通過這樣的活動安排,學生能夠逐步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性和趣味性,不僅能夠提升生活觀察能力,還能深化熱愛生活的人文情懷,實現(xiàn)全面健康的發(fā)展和進步。
四、落實學生主體,進行生活交流
生活的內容是五花八門,豐富多彩的。但是小學階段的學生的生活閱歷是有限的,特別是學生個體表現(xiàn)出來的生活經(jīng)驗也具有明顯的差異性,這些都會體現(xiàn)在學生的文章內容上。面對同樣的作文內容,有的學生作文素材源源不斷,而有的學生可能只有寥寥數(shù)筆。學生是寫作教學的主體,合作探究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模式,可以引導他們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诖?,教師也要引導學生進行生活認知的交流分享,不斷提升寫作水平。
比如同樣在“感恩”的寫作訓練中,有的學生思維局限在感恩父母的傳統(tǒng)模式當中,自然在真情實感的基礎上也能寫出優(yōu)秀的文章,但是寫作角度相對就比較狹窄,格局不夠廣闊,難以憑借新穎取勝。而有的學生閱歷比較豐富,能夠從社會的正常運行,為人們提供衣食住行的各行各業(yè)產(chǎn)生感恩意識,還有的學生能夠從大自然的饋贈之處產(chǎn)生感恩思想。教師引導學生展開分享交流活動,就生活見聞和生活感受進行探討,可以不斷豐富認知視野和思維能力,從而創(chuàng)作出更加優(yōu)秀的作品。另外,現(xiàn)在的作文考查也越來越多元化,很多作文命題都和社會現(xiàn)象密切相關。比如,前幾年的共享單車存放問題就引起強烈的反映。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熱點現(xiàn)象進行觀察和思考,并通過交流分享的方式豐富認知視野,提升思維水平?;诖?,教師可以每周選出固定的時間讓學生展開生活交流座談會,去了解豐富的生活現(xiàn)象,產(chǎn)生思維的火花碰撞,提升對社會生活的認知和感悟程度。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由于生活閱歷或者認知思維的局限,表達的觀點或者提出的問題很容易出現(xiàn)片面性,教師要通過科學的指導或者啟發(fā),幫助學生完善認知思維。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實現(xiàn)健康的發(fā)展和成長。
五、組織綜合實踐,內容回歸生活
實踐是思維認知的根本來源,生活是寫作的基礎,作文素材的來源,靈感創(chuàng)作的觸發(fā)點。雖然間接的生活經(jīng)驗也可以為寫作學習增光添彩,但是總不如實踐參與帶來的深刻感知和個性化體會。教師要將寫作教學融入生活,讓學生去寫生活內容的東西,這就需要學生有豐富的生活經(jīng)歷,和善于觀察和思考的意識。同時,學生個體的生活空間相對有限,認知視野也相對狹小,導致他們在面對不同主題的寫作要求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力不從心的狀態(tài)。因此,教師需要給學生展示廣闊的生活空間,給他們創(chuàng)造融入自然、社會的機會,讓他們進行積極的實踐活動,通過具體生活情景的切身接觸,畫面的想象就更加具體,進而帶動思維活動的活躍,實現(xiàn)“情動而辭發(fā)”的結果。
比如要想學生寫出對革命先烈的緬懷之情,樹立遠大理想的主題作文,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去烈士陵園和博物館去見證那些歷史時刻,學生在感受到歷史的殘酷和艱難的時候,內心就會涌動出許多真實的感受和情感,從而在今昔變化中感受到責任和使命。這樣文章的表達才會體現(xiàn)出情真意切,而不是空話和套話的虛假。又比如在描寫春景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參加春游活動,引導學生去觀察春天景色的特點,同時和書本學過的春景描寫有效結合起來,借鑒其中的生活描寫方法,進行個性化的文章創(chuàng)作。這樣綜合性的實踐活動,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在動手動腦的全面參與之后,獲得具體而真實的寫作素材,并且促使寫作思維高度活躍,從而創(chuàng)作出內容豐富、情感飽滿、結構嚴謹、觀點清晰的優(yōu)秀文章。
六、提升學生素養(yǎng),評價反映生活
作文評價也是寫作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教師的作文評語可以幫助學生明確注意事項,不斷優(yōu)化寫作能力。生活化作文理念需要教師全方位地對學生展開指導和滲透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的作文素養(yǎng)。
比如在進行作文批閱的時候,教師要重視學生的選材安排,觀察是否符合生活實際,思考是否真實有趣,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中心思想、語言表達和結構安排等方面的順暢連接程度。教師通過對學生生活描寫的指導,提升學生的生活品味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進而不斷提升優(yōu)秀文章的創(chuàng)作能力。又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互評活動,就同樣主題的生活描寫進行互相學習和借鑒,從而不斷拓寬生活寫作的思路。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教學活動的實施,都需要教師具有良好的作文專業(yè)素養(yǎng)能力為前提。因此,教師要注意自我的提升工作,認真研究生活化作文教學的相關理論,同時能夠熱愛生活和觀察生活,展開豐富的練筆活動,深入了解學生的寫作現(xiàn)狀,給予針對性的指導方案,才能切實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語文是我們的母語學習,用漢語漢字構造的優(yōu)美篇章都是真情實意的情感表達。寫作不只是漢字的運用能力,更是精神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發(fā)展的一個標志。所以,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摒棄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讓作文寫作回歸生活,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生活的前提下來寫作。
參考文獻:
[1]張永清.如何在小學高年級語文作文教學中引入生活元素[J].報刊薈萃.2018(08)
[2]李菊華.找尋生活中的語文元素——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思路探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7(24)
[3]王小琴.引進生活元素,激活小學作文的寫作指導[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17(01)
[4]徐靜.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模式研究[J].中華少年.2016(07)
[5]茍安寧.論小學作文教學中生活元素的引入[J].課外語文.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