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瑞玨 蘇海全 白鳳華
[摘 要]“走近稀土材料”視頻公開課程以我國特色資源稀土為主題,以稀土功能材料為授課內容,以化學專業(yè)本科生為授課對象,同時面對社會大眾,系統(tǒng)介紹重要稀土材料。傳播稀土領域最新的進展,介紹稀土材料與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密切關系,闡明稀土材料結構、組成與性能的關系。課程借助“愛課程”平臺,探索知識、實踐、能力綜合培養(yǎng)的教學模式,同時“立德樹人”,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關鍵詞]視頻公開課;稀土材料;教學模式;愛課程
[基金項目]2015年內蒙古教育廳視頻公開課課程建設項目“走近稀土材料”(11600-12100908)
[作者簡介]胡瑞玨(1974—),女,廣東中山人,碩士,內蒙古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能源催化材料研究;蘇海全(1961—),男,內蒙古和林人,博士,博導,內蒙古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稀土材料及能源催化研究;白鳳華(1968—),女(蒙古族),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人,博士,內蒙古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無機化學材料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45-0-02[收稿日期] 2020-04-13
“愛課程”網站(www.icourses.cn)是2012年教育部、財政部“十二五”期間啟動實施的“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支持建設的一個高等教育課程資源共享平臺,集中展示“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和“中國大學資源共享課”[1]。
一、“走近稀土材料”課程特色
1.專業(yè)創(chuàng)新性。具有豐碩研究成果的教師隊伍為新思想和新觀念的形成提供了合適的土壤;注重將最新研究成果及時融入教學,強調教學前沿化、多樣化。
2.教學方法多樣。采用啟發(fā)式、互動式教學,方法生動;以有趣的演示實驗、生動的化學小故事或趣味問題導入課程,增加實感、避免枯燥,充分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課程各教學環(huán)節(jié)采用多媒體技術,并插入動畫演示,手段完備、先進,效果顯著。
3.科普性。課程凝聚精華分專題呈現(xiàn),注重傳播通俗易懂的稀土材料知識,講解深入淺出、趣味橫生,引人入勝。本課程既適合高校學生學習,也適合普通大眾收看,便于觀眾了解當今科技界稀土功能材料的發(fā)展前沿和日常應用,提高科學素養(yǎng)。
二、“走近稀土材料”課程建設情況
1.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資料以及教師培養(yǎng)等進行了全方位的課程建設和改革。修訂和完善了教學大綱,豐富了教學內容,授課內容由視頻課程的五講課程增加到十三講。修訂后的課程內容更為系統(tǒng)完整,使學生全面了解稀土材料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應用。
2.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采用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有效實現(xiàn)學思結合,發(fā)揮學生主動精神,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意識,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主要采取的方法和途徑有:(1)積極探索討論式和啟發(fā)式教學方法,積極開展交流和互動,組織學生開展思考題的討論,以培養(yǎng)他們獨立提出問題、自我獲取知識以及深入分析問題的能力。(2)組織專題講演報告,學生以4~5人為1個小組,分工合作搜集資料、組織備課、講演演示、準備答疑。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協(xié)作,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技表達能力。
3.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圖文并茂、適時插入動畫演示和視頻,增加了本課程對學生的感染力。
4.建立并不斷豐富教學資料。制作了教學課件,建立了考試題庫并建立了豐富的視頻學習材料。
5.教師培養(yǎng)方面,任職教師積極參加雙語教研項目和教學培訓,教學組成員利用一切可能的條件努力學習現(xiàn)代教育技術,不斷提高專業(yè)水平和拓寬知識面以適應新時期的教學要求。
三、課程應用“愛課程”網絡平臺情況
本課程于2015年1月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并于2015年1月至5月,在愛課程網站—國家視頻公開課頁面作為推薦課程展示[2]。作為愛課程網站目前唯一以稀土為主題的課程,“走近稀土材料”視頻公開課收到了相當的關注和廣泛的好評。截至2019年10月,注冊學習人數為12664人,評論人數為4856人。由此可見,通過“愛課程”提供的平臺,“走近稀土材料”課程起到了宣傳稀土材料用途、使觀者了解我國特色資源“稀土材料”的戰(zhàn)略地位的作用。
四、“走近稀土材料”課程的教學模式探索
(一)借助“愛課程”平臺,探索知識、實踐、能力綜合培養(yǎng)的教學模式
隨著科學技術與信息的國際化、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速,對21世紀人才培養(yǎng)模式及教學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視頻公開課正是當今應對科技信息與經濟全球化挑戰(zhàn),培養(yǎng)21世紀綜合性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本課程在課堂除了講解還注重學生討論和提問。同時建立課程QQ群,授課教師及助教及時上傳課件、布置作業(yè)、分享稀土材料方面最新資料并且與學生互動答疑。在期末考試后課程還安排學生去包頭稀土院參觀實習,通過體驗式、浸潤式教學活動使學生真切了解稀土材料的提取、加工、應用和在國防、軍事、高新材料等方面不可或缺的地位。
例如,在第一講“稀土元素大家族的家譜”中通過演示稀土超導材料的磁懸浮實驗,引入稀土材料的在生活和高科技領域的應用實例并介紹稀土元素家族成員的發(fā)現(xiàn)歷史和常見用途。介紹稀土元素的基本物理化學性質和電子結構。介紹稀土礦產資源的分布情況和稀土分離和提取方法。課后布置下周討論題a:17種稀土元素的中英文名稱和電子結構特點;b:查閱、總結和介紹為中國稀土做出杰出工作的科學家。要求學生課后登陸愛課程網站,觀看第一講內容。實名注冊后在“課堂互動欄”中寫評論,論述:為什么中國限量稀土出口;并對第一講給出意見、建議和評論。之后課程的第二周第一節(jié)課首先進行閉卷小測驗。通過這樣的多樣的教學方法督促學生養(yǎng)成及時復習的習慣;培養(yǎng)了學生的主動提出問題、自主研究的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意識。
(二)“立德樹人”,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目前,高等教育頻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這與道德教育不斷被知識學習擠壓空間的狀況,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關注不足或浮于表面導致。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我們的立德樹人工作,就“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教育根本問題展開深入思考[3]。
中國不僅稀土礦藏豐富,而且是世界上唯一能夠生產全部17種稀土金屬的國家?!白呓⊥敛牧稀闭n程第一講就介紹了丁道衡發(fā)現(xiàn)白云鄂博鐵礦;何作霖發(fā)現(xiàn)白云鄂博稀土礦,后來又發(fā)現(xiàn)鈮鉭礦的故事。兩位老一輩地質學家為中國的稀土事業(yè)、包頭鋼鐵基地建設和大西北開發(fā)做出了重大的歷史功績的事跡,激發(fā)了大學生,尤其是內蒙古大學生的自豪感和為家鄉(xiāng)、為民族投身科學的情懷。
課程主持人蘇海全教授從事稀土研究三十余年,2005年獲內蒙古自治區(qū)師德先進個人獎;2012年獲自治區(qū)第六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2014年獲內蒙古自治區(qū)杰出人才獎。蘇海全教授科研管理工作再繁忙,都堅持為本科生教學,課堂上他的博學睿智、嚴謹又不失幽默的教學風格和獻身科研和教育的精神無時無刻感染著年輕學子們。蘇海全老師出身內蒙古清貧農家,憑著對家鄉(xiāng)熱土的深情和對科學的不懈追求一路求學直到美國名校博士后畢業(yè),又回到母校任教成長為內蒙古杰出人才的經歷也深深激勵著學生們。“走近稀土材料”課程五年來在學院學生的評教中均名列前茅。習近平同志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奔覈閼咽俏覈膬?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也是一代代知識分子愛國報國的樸素表達,更是大學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文化傳承。我們課程組將繼續(xù)在教學和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腳踏實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和嚴謹篤實的品格和素質,把遠大的理想、崇高的使命感和所學所思落實到為人類福祉和科學進步貢獻終身的實際行動中。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開展2012年度精品視頻公開課推薦工作的通知[EB/OL].(2012-02-08).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8_sjhj/201202/130430.html.
[2]張小虎,陳陽.構建網絡視頻公開課與大學課堂教學整合學習模式[J].當代繼續(xù)教育,2014,32(5):69-72.
[3]鐘登華.培養(yǎng)具有家國情懷的一流人才[EB/OL].(2017-04-14).http://edu.people.com.cn/GB/n1/2017/0414/c1006-29209932.html.
An Analysis of Teaching the Video Public Course of "Approaching Rare Earth Material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U Rui-jue, SU Hai-quan, BAI Feng-hua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21, China)
Abstract: The video public course of Approaching Rare Earth Materials, taking China's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rare earth as the theme, the rare earth functional materials as the teaching content, the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chemistry as the teaching object and open to the public at the same time,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important rare earth materials. The course disseminates the latest progress in the field of rare earth, introduce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re earth materia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and clarif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ucture, composition and properties of rare earth materials. With the help of the iCourse platform, the course explores the teaching model of comprehensive cultivation of knowledge, practice and ability. Meanwhile, it aims to build morality and cultivate talentsto enhance students' attachment to our homeland.
Key words: video open class; Rare Earth Materials; teaching model; iCou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