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炳
中國是個大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稱謂也似乎好“大”。古之曰:大帝、大帥、大駕、大觀園、大堂、大牢,即使落草為寇也自稱“大王。今之謂:大款、大腕、大咖、大廈、大作、大手筆。街上店鋪亦滿目皆是“大”:大酒店、大世界、大劇院;商品營銷叫大酬賓、大出血、大甩賣、大清倉;社會活動中有大評比、大獎賽、大排行榜、大匯展。“大”字更被有些官員引用到經(jīng)濟(jì)建設(shè)領(lǐng)域,如大思路、大動作、大跨越,等等。這些“大”是否名副其實、貼切恰當(dāng),不好說,在有些操作者看來,只要能吸引眼球,達(dá)到一己目的,其他就不管那么多了。
并不是說大就不好,讓人憂慮的是那種名不副實的大,那種形式主義的大,那種搞“政績工程”“面子工程”的大,那種盲目攀“大”,把不是大的東西硬說成“大”,把不應(yīng)該大的事非要搞“大”。有的攀比辦公樓,你建的像“白宮”,我建的像“天安門”;有的攀比城市廣場,你建的像“花園”,我建的像“公園”;有的甚至攀比“門景”,你舉債6200萬元造“門景”,我就投資1.9億元造“鯉魚躍龍門”。有些地方盲目追求大投入高標(biāo)準(zhǔn)的城市化,盲目興建大廣場、別墅區(qū)、高爾夫球場、音樂噴泉、摩天大樓,引種外國名貴花木。湖北房縣,是一個年財政收入僅5億多元的國家級重點貧困縣,卻耗資8000多萬元建設(shè)豪華辦公樓,超標(biāo)1800平方米、超批復(fù)3000多萬元;貴州省獨山縣,每年財政收入不足10個億,卻借債400億元,打造景點,其中有造價3000萬元的獨山鐘樓及造價2億的“天下第一水司樓”,部分已成為爛尾景區(qū)。陜西省西南部的深度貧困縣鎮(zhèn)安縣,年財政收入不足2億元,卻花了7.1億元修建了一所“豪華中學(xué)”,這所豪華中學(xué)不僅有教學(xué)樓、宿舍樓、餐飲樓、體育館、教師公寓等主體建筑24棟,還修建有仿古牌坊式大門、4層“鯉魚躍龍門”噴泉水景、假山瀑布水景、水車、棧道等諸多等與教學(xué)無關(guān)的景觀設(shè)施。這些盲目攀大的“面子工程”與建設(shè)節(jié)約型社會背道而馳。它脫離實際,脫離群眾,脫離中國國情、省情、市情、縣情,不顧當(dāng)?shù)氐慕?jīng)濟(jì)發(fā)展水平,也不顧本地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有限的資金沒有用于人民群眾急需解決的市政建設(shè)和百姓脫貧致富,而是打腫臉充胖子,盲目攀“大”爭“面子”,給國家和人民財產(chǎn)造成極大浪費,受到老百姓的強烈批評。
一些地方官員熱衷攀“大”的根本原因,是想讓這些“工程”為自己顯政績、撈資本,自我貼金、求升心切,作為加官晉爵的階梯。目的達(dá)到之日,這些“面子工程”也就成了豆腐渣工程,留給繼任者的是擦不完的屁股、還不清的債務(wù)。當(dāng)然,攀“大”情結(jié)也與政績考核機制不完善相關(guān)——只考核外在的、看得見的“政績”,而不考核潛在的、長久的政績。于是,有些人就投其所好、投機取巧,只在奪人眼目上動腦筋,而不顧及當(dāng)?shù)氐拈L遠(yuǎn)利益。
“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tuán)豈是珠”。盲目稱大,虛假做大,自高自大,譬如朝露,終難持久,禍國殃民,患莫大焉。攀“大”與求實相悖,愿各級領(lǐng)導(dǎo)干部能多一些務(wù)實情結(jié)、百姓情結(jié),戒除攀“大”情結(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