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麗
(吉林省一汽總醫(yī)院,吉林 長春,130000)
輸尿管狹窄患者在泌尿外科中并不少見,很多患者都是由于接受輸尿管取石術后引發(fā)的并發(fā)癥。當前對于輸尿管狹窄患者的治療,基本都是以手術治療為主,主要術式包括傳統(tǒng)開放性手術與腔鏡手術;具體的手術方案必須要結合患者的實際病癥情況來作出合理選擇[1]。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微創(chuàng)手術成熟性越來越高,包括腹腔鏡手術、輸尿管鏡手術,在臨床上的應用都越來越廣泛。但是就實際情況來看,單純采用腹腔鏡或輸尿管鏡手術治療輸尿管狹窄,在臨床上依然無法獲得理想的效果。因為如果只是在腹腔鏡下手術,定位難度非常高,對手術者的要求很非常高;如果單獨實施輸尿管鏡手術,一方面費用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容易出現(xiàn)術后再狹窄,而且輸尿管鏡手術的應用有一定的局限性[2]。近年來,有研究表明腹腔鏡輸尿管鏡雙鏡聯(lián)合,能夠有效改善對輸尿管狹窄患者的治療效果[3]。我院也采用了這一術式,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現(xiàn)就此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70 例輸尿管狹窄患者為對象展開此次臨床研究;以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全部患者分成各35 例的參考組和研究組。參考組中男女分別有22 例和13 例,年齡的均值為(47.9±7.8)歲;狹窄長度均值為(17.5±4.9)cm,就狹窄部位來看,其中20例患者為左側,15 例患者為右側;上中下段分別為7 例、19 例和9 例。研究組中男女分別有20 例和15 例,年齡的均值為(47.1±7.4)歲;狹窄長度均值為(18.2±5.4)cm,就狹窄部位來看,其中18 例患者為左側,17 例患者為右側;上中下段分別為9 例、18 例和8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統(tǒng)計學分析無差異,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患者入院癥狀為左側或右側腰痛,經(jīng)B 超、CT 等影像學檢查均確診為單側輸尿管狹窄或損傷。排除既往輸尿管狹窄術后復發(fā)患者、輸尿管外纖維束帶及異位血管壓迫的患者、多段狹窄或雙側狹窄及狹窄長度>3.0 cm 的患者。
1.3 方法術前所有患者均行B 超、CT、靜脈尿路造影檢查和(或)逆行尿路造影,充分了解狹窄部位及長度。研究組患者應用腹腔鏡輸尿管鏡雙鏡聯(lián)合技術治療方案,具體方法如下:(1)麻醉及體位:實施全麻,誘導麻醉完成后置入喉罩通氣,體位取半臥位+過伸截石位并將患側墊高45°。(2)腹腔鏡初步游離狹窄部位:臍下置入腹腔鏡,根據(jù)輸尿管狹窄部位選擇合適位置置入左右操作通道,CO2 氣腹,保持壓力在12~14mmHg。縱行小心打開患側結腸旁溝韌帶,初步游離出狹窄區(qū)域,能看到周圍炎性滲出和瘢痕增生。(3)輸尿管鏡定位狹窄段:將輸尿管鏡經(jīng)尿道置入,到達膀胱后仔細找到患側輸尿管開口,利用F4 輸尿管導管引導進鏡,依次通過正常輸尿管段、狹窄段遠端。抵達輸尿管遠端時將輸尿管鏡鏡頭向輸尿管壁一側稍加壓力,通過腹腔鏡可清晰看到輸尿管鏡通過狹窄段遠端后透出的光亮,此時在腹腔鏡下定位狹窄段遠端。(4)腹腔鏡充分游離狹窄段輸尿管:通過關閉或減弱腹腔鏡光源,再次精確定位。在輸尿管鏡引導下小心并充分游離出輸尿管狹窄段并向兩端延伸,保障吻合時無張力。(5)切除狹窄段:先將輸尿管狹窄段遠端離斷,然后向近端逐漸切除狹窄段直至見到正常的輸尿管管腔。(6)輸尿管端端吻合:縱行對稱剪開輸尿管斷端約50mm,采用輸尿管鏡作為支撐將輸尿管遠端斷端撐開暴露,防止其縮回膀胱,此時腹腔鏡下進行輸尿管端端吻合第一針。通過輸尿管鏡逆行置入6 號DJ 管,穿過輸尿管近端,采用4-0 可吸收性進行端端吻合6~針。仔細觀察吻合口有無漏尿情況酌情補針。下腹腔引流管1 根,手術完成。
參考組患者同樣進行全麻、置入喉罩,其中實施腹腔鏡手術18 例,包括經(jīng)后腹腔鏡腎盂輸尿管成形術6 例,輸尿管端端吻合術6 例,輸尿管膀胱再植4 例,機器人輔助腹腔鏡腎盂輸尿管成形術2 例;輸尿管球囊擴張術7 例;開放手術15 例,包括腎盂輸尿管成形術5 例,輸尿管端端吻合術6 例,輸尿管膀胱再植術4 例。術中常規(guī)置入DJ 管。所有患者出院后隨訪6~22(11.6±5.3)個月,DJ 管取出后,每3 個月復查B 超或CTU、腎功能。
1.4 觀察指標(1)對比兩組患者接受不同手術治療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療效標準如下[4]:患者DJ 管取出半年后,相關癥狀完全消失,腎積水得到了顯著好轉,視之為治愈;患者DJ 管取出半年后,相關癥狀有較為明顯的緩解,腎積水未出現(xiàn)惡化,視之為有效;未達上述標準,視之為無效。(3)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主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尿管拔出時間以及DJ 管拔除時間。(3)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狀況,另外對比患者再狹窄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20.0 對研究中兩組患者的相關指標展開統(tǒng)計分析,計量數(shù)據(jù)運用t 檢驗,計數(shù)數(shù)據(jù)運用χ2檢驗,以P<0.05 作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判斷標準。
2.1 治療效果如下表1 中數(shù)據(jù)所示,接受腹腔鏡輸尿管鏡雙鏡聯(lián)合手術治療的研究組患者的總有效率100.0%顯著高于參考組患者的88.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2.2 手術指標與術后恢復指標如下表1 中數(shù)據(jù)所示,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沒有顯著差異,P>0.05。另外,接受腹腔鏡輸尿管鏡雙鏡聯(lián)合手術治療的研究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136.2±50.4)ml 顯著少于參考組,術后排氣時間為(1.9±0.7)d,下床時間為(1.5±0.6)d,住院時間為(7.1±1.7)d,尿管拔除時間為(15.2±1.8)d,DJ 管拔除時間為(65.8±6.4)d,均顯著短于參考組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與術后恢復指標
2.3 并發(fā)癥情況如下表1 中數(shù)據(jù)所示,接受腹腔鏡輸尿管鏡雙鏡聯(lián)合手術治療的研究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7%顯著低于參考組患者的25.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情況對比
2.4 再狹窄率情況接受腹腔鏡輸尿管鏡雙鏡聯(lián)合手術治療的研究組患者的再狹窄率2.9%(1/35)顯著低于參考組患者的17.1%(6/3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就實際情況來看,輸尿管狹窄患者中的大多數(shù)都是基于輸尿管取石術后并發(fā)癥而導致的,研究表明主要原因在于疤痕纖維化。因為在患者接受輸尿管取石術的過程中,無論是鈥激光,或是輸尿管鏡體都有可能會對患者的輸尿管造成損傷。而一旦出現(xiàn)損傷,這些部位的炎性因子就會顯著增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位TGF?β、KGF、EGF 等,從而引發(fā)患者損傷部位的疤痕纖維化[5]。一般情況下的疤痕,對于輸尿管壁起到有效的保護,但是一旦疤痕增生過多,炎性反應過強就會使得管腔越來越狹窄,進而使得腎積水等嚴重問題產(chǎn)生。
但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單純的腹腔鏡下輸尿管成型術存在一些不足和瓶頸問題,最大的缺點為輸尿管狹窄段精確定位困難,大量的炎性滲出和纖維增生包裹,不僅難以定位狹窄段,輸尿管的游離也比較困難。其次是斷端縫合困難,在斷離輸尿管狹窄段后,輸尿管遠端立即回縮至膀胱,即使能找到其斷端,但在腹腔鏡下也難以分清其黏膜層結構,造成縫合非常困難,尿漏的情況時有發(fā)生。近年來,有研究表明,腹腔鏡輸尿管鏡雙鏡聯(lián)合,能夠有效改善對輸尿管狹窄患者的治療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接受腹腔鏡輸尿管鏡雙鏡聯(lián)合手術治療的研究組患者的總有效率100.0%顯著高于參考組患者的88.6%,P<0.05。同時研究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7%顯著低于參考組 患者的25.7%,再狹窄率2.9%顯著低于參考組患者的17.1%,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沒有顯著差異,P>0.05。另外,接受腹腔鏡輸尿管鏡雙鏡聯(lián)合手術治療的研究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136.2±50.4)ml 顯著少于參考組,術后排氣時間為(1.9±0.7)d,下床時間為(1.5±0.6)d,住院時間為(7.1±1.7)d,尿管拔除時間為(15.2±1.8)d,DJ 管拔除時間為(65.8±6.4)d,均顯著短于參考組患者,P<0.05。
綜上所述,在治療輸尿管狹窄患者的過程中,采用腹腔鏡輸尿管鏡雙鏡聯(lián)合手術實施治療不但能夠有效提高治療的有效率,同時治療后能夠有效控制并發(fā)癥,手術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