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大偉
公元1403 年的一天,永樂皇帝朱棣叫來了明朝第一才子解縉,告訴他,自己決定編一部網羅天下典籍的寶書。一來朱棣想借此顯示明王朝之大格局、大氣象;二來他要用這部網羅古今所有典籍的巨型辭典,讓那些對他篡奪帝位心懷不滿、口有微詞的文人閉嘴。為此,他命大才子解縉,后又請出他最得意的軍師——“黑衣宰相”姚廣孝,二人共同編纂一部“曠古未有”的奇書。
據考證,當時參與編書的人數約有三千,除了官員、學者外,還包括各行各業(yè)的精英,甚至地方宿儒、僧侶也參與其中。共收集典籍七八千種之巨,幾乎囊括了當時所有書籍的精華。永樂五年(1407年) 十一月,該書編纂完成。朱棣親自撰寫序言,并正式定名《永樂大典》。永樂六年(1408 年) 冬,命人抄寫完畢?!队罉反蟮洹酚?2877 卷,目錄60 卷,共11095 冊,內容超過了前代所有類書(注:古代檢索工具書)。
永樂皇帝對這部書可謂寄予厚望,他暢想著《永樂大典》能和他的江山一樣萬世永固,成為后世無限傳頌的經典。但可惜的是,在他死后不久,這部書便開始了跌宕起伏的命運旅途。
永樂六年抄寫完成后,大典有兩套本子,一是原稿本,一是抄寫正本。而這個原稿本居然去向不明,史書上未見記載。學者們研究了半天,推測它一直在南京,最后可能毀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 年)的南京宮中大火。
那抄寫正本呢?也一本沒留下,具體去了哪兒,還是一筆糊涂賬。
永樂十九年(1421 年) 明朝遷都北京,《永樂大典》抄寫正本也隨南京文淵閣書籍一起,被北上移送進京。此后《永樂大典》一直被束之高閣,時人稱其“卷帙浩繁,藏之中秘,天下人既不得見”,簡而言之,就是藏在深宮,不輕易示人。
80 多年后,嘉靖皇帝朱厚熜繼位,《永樂大典》的命運迎來轉機。朱厚熜和之前的明代諸帝不同,他天資聰穎、權術深沉,格外喜歡《永樂大典》,案頭總要擺上一兩本。
可是,嘉靖帝晚年,宮中又失火了。《永樂大典》險些被燒,嚇得嘉靖皇帝決定干一件大事。
嘉靖四十一年(1562 年) 秋,皇帝下令重錄《永樂大典》副本,招選寫書官109 人。當時,抄錄《大典》有嚴格的制度,每人每天抄錄三頁,內容完全按照《大典》正本抄錄,與正本在外觀上基本沒有區(qū)別。
大概是抄錄得太認真了,加上內容過多,直到嘉靖帝去世,《大典》副本也沒抄完。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 年),抄錄工作告終。詭異的是,此后關于《永樂大典》正本的記載就再無下文,它仿佛從人間蒸發(fā)了。
正本的下落眾說紛紜:有人說是隨嘉靖皇帝殉了葬,有人說是毀于萬歷年間的火災,有人說藏在皇家檔案館的夾墻內,還有人說是明末讓李自成給燒了……不管真相如何,截至目前,《永樂大典》正本從未現世。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是嘉靖皇帝留下的副本。副本原來有一萬多冊,現在國內國外總共還剩四百多冊。
這部皇家珍貴典籍、中國最大的百科全書式辭典,保存下來不到百分之四。
缺失的副本都是怎么沒的?被人偷了唄。
公元1773年,著名文藝愛好者乾隆皇帝設立了“??薄队罉反蟮洹飞⑵k事處”,并由此拉開了另一部文化典籍《四庫全書》編纂的序幕。正是在輯佚《永樂大典》的過程中,發(fā)生了一件令乾隆震驚不已的盜書案。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六月的一天,負責輯佚《永樂大典》的官員黃壽齡,私自將六冊《大典》帶出了宮,不想途中失竊,直到7月15日才在御河橋的河沿上被官方撿到,可偷書賊卻不知姓甚名誰。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四庫全書》編纂完畢,宮中對《永樂大典》進行清查統(tǒng)計。這一查可不得了,發(fā)現居然只剩余9881冊,竟遺失了一千多冊。何人所盜?官員們認為,康熙時期的三位重臣徐乾學、高士奇和王鴻緒在書局最久,嫌疑最大。乾隆密令官府搜尋三人家宅,可一無所獲。
乾隆估計怎么都想不到,他死后六十年,即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清朝被迫與洋人議和。之后,京城外國使館林立,翰林院官員同洋人多有勾連。洋人好奇貨,國人善賣之,偷《大典》亦非難事。曾任山東、湖南學務的劉聲木,在《萇楚齋隨筆》中透露,那些翰林院官員“早間入院,帶一包袱,包一綿馬褂,約如《永樂大典》二本大小,晚間出院,將馬褂穿于身上,偷《永樂大典》二本”。得書之后,以十兩銀子一冊的價錢,賣給洋人。
到光緒元年(1875年)重修翰林院時,朝廷才發(fā)現,《大典》已不足五千冊,遂嚴究館人,交刑部斃于獄。
按說,前任們都“斃于獄”了,《大典》應該不會再丟。可光緒十二年(1886年)《永樂大典》僅存九百余冊。另外的四千冊又去了哪兒?沒有人知道。
十余年后,災難再次降臨。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升在《永樂大典的流傳與輯佚》中講到,1900年,一場大火將翰林院燒成焦土,日本東洋文庫的官員得到消息,立即帶人奔入火場,被他們順走的《大典》大多進了個人腰包。翰林院南邊是英國公使館,英國人也趁機盜走部分《大典》。雖然英國公使館在“庚子事變”后交還給清政府330冊,可這300多冊最終還是沒能保住。到1912年民國政府成立,《永樂大典》被移交于京師圖書館時,僅剩64冊。
清王朝行將落幕的十幾年,時局動蕩,人心浮動。《大典》屢遭盜竊,流入市場,北京琉璃廠等書肆就有公開售賣。后來,京師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前身)雖多方搜求,仍尚有兩百多冊分藏于中西各地。
《永樂大典》全書開本高約50厘米,寬約30厘米,相當于一般書籍的兩倍大小。原稿有11000多冊,因體量巨大,難以雕版印刷,故而《大典》所有內容皆為人工手抄,連書中的欄格也全部是手繪而成。這么宏大的開本,想要夾帶私藏,恐怕得費一番心思。
既然是類書,按理說,只需按照詞條檢索出相關內容即可。但朱棣要的是“大”類書——書尺寸要大,收錄詞條要多,收集典籍要廣,抄寫內容要全。
為了滿足他大而全的要求,當年編寫《大典》的大臣、學者,收集了明初之前所有圖書資料,把相關內容整篇、整本地摘引抄錄下來,使得最終的成書在檢索使用時頗為費勁,導致自清以來人們對《大典》的評價褒貶不一。
然而,這個缺點,對于后世整理和收集文獻,卻是不可替代的優(yōu)點。很多已經亡佚的古籍,能在《大典》中找到原文。也正因如此,從《大典》中輯佚古書,成了很多人特別愛干的事。明嘉靖年間,官方對《永樂大典》的文獻輯佚工作就已開始。而最重要的階段,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朱筠在奏折中預言:“采輯討論,以還舊觀,可得人間未見書數百種?!苯Y果最終得到的數字是500余種,其中388種書被收入《四庫全書》。比如,被著名學者邵晉涵從《大典》中輯出的《舊五代史》,由五代至宋初的史學家薛居正主編。它的“出世”,標志著我國傳統(tǒng)的官修史書“二十四史”得以完整保全。
輯出逸書次第刊行,流播海內,天下學者莫不歡欣鼓舞。諸多在史學、農學和地理學上有著極高價值的文獻,都賴《永樂大典》得以保存至今。2015年,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丁治民,從殘存的《永樂大典》中,輯得唐宋元明語言文字學書籍25種,3263條,約30萬字,這些文字將改寫半部中國音韻學史、中國語言文字學史。
全世界已知現存的《永樂大典》僅有400余冊。位于北京的中國國家圖書館是收藏《大典》最多的機構,現存224冊(含暫存中國臺灣的62冊),其中有64冊為民國時期經魯迅先生倡議,從翰林院移交至京師圖書館。
1983年,山東掖縣(今萊州市)文化館在農民孫洪林的家中發(fā)現了一冊《永樂大典》,北京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前身)最終將其入藏。該冊《大典》應該是“庚子事變”之后流散民間,孫洪林的姑奶奶自幼家藏。老太太不識字,將書的天頭地腳都剪下來,做了女紅花樣。萬幸的是,由于民間有敬惜字紙的傳統(tǒng),人們不破壞帶字的紙,這冊《大典》的主體部分才得以幸存。
編纂《永樂大典》是永樂皇帝心心念念的文化工程。它集歷代典籍之淵藪,上結中華古籍之經典,下開清代《四庫全書》編纂之偉業(yè),就像是滿載中國文化的一艘船,飄飄蕩蕩600余年,到今日卻十不存一。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百年動蕩的縮影,也是敲醒世人的警鐘。
(摘自《中華遺產》2020年第9期,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