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芳
【作者單位:灌云縣龍苴中心小學江蘇】
木桶原理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的,說的是由多塊木板組成的水桶,其價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決定水桶盛水量多少的關鍵因素不是其最長的板塊,而是其最短的板塊。這就是說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面臨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yōu)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知道該往何處使勁,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往往會出現許多短板與不足之處,甚至會使整個教學工作停滯不前。教學工作中的短板正是限制教學水平進一步提高的關鍵,所以找出這些短板才能幫助我們對癥下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早在20世紀40年代,葉圣陶先生就提出了語文教學的四項基本內容:聽、說、讀、寫。在學校教學中,讀和寫一直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內容,二者相輔相成、緊密相連,不可偏廢。但是有的教師重視讀輕視寫作,學生盡管有很好的閱讀語感,但缺少實際寫作的經驗,也很難做到知識的融合與運用,他們大腦中所記得的不過是零碎的知識片段。也有的教師在寫作上很下功夫,閱讀卻抓得不扎實,要知道“讀書破萬卷”才能“下筆如有神”,沒有相當數量的閱讀積累,寫作也很難有本質上的提高。在閱讀量不足的情況下,即使學生心中真的有想法要表達,也會因為沒有足夠豐富的詞匯,沒有寫作方法和技巧,而顯得力不從心。
每個人的思維都具有獨特之處,會受到學習經歷、生活經驗和人生體驗的影響,所以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不同的年齡段里讀《紅樓夢》都會有不同的體會。小學中的課文同樣如此,教師所想到的和學生想到的往往不同,我們很難想象他們會有怎樣的奇思妙想。從這個角度說,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看似荒謬的想法,我們以為不合理的,卻是他們童真世界的再現。
當今世界日新月異,學生的思想也和我們相去甚遠,我們不得不重新考慮教育對象的精神世界,只有在此基礎上的教學才可能是有效的。但是,很多教師過分注重德育教育,卻忽略了現代意識,表現在作文教學中,就是部分學生寫做好事仍然是幫助老奶奶過馬路,仍然是幫同學搞衛(wèi)生。當然,這些應該提倡,無可厚非,但千篇一律就沒有了寫的價值和意義,且不是學生的切身體會。再如,在寫到教師的時候,仍然引導學生寫教師帶病上課,或者扔下家里還在發(fā)燒的孩子。這些本來是偶然發(fā)生的事件變成了教師的標簽,寫來寫去,連學生都覺得虛偽?,F代社會有其道德操守和公民素質,有各行業(yè)的職業(yè)道德。
廣大教師往往把字詞和句子作為教學重點,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把文章的精彩之處凸顯出來,可以幫助學生提高遣詞造句的能力,但過分糾結于細節(jié)會讓學生失去對文章的整體把握,不能準確理解文章的內涵,也不能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小學語文教學的訣竅就是抓朗讀,課文不讀不講,讀不熟不講。有許多寫作技巧都不是學來的,而是學生自己領悟到的。古人教書,開始就是讀,然后背,這些背過的文章在后來的學習中會被不斷提起,逐漸加深理解,最終化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小學生正處于感性學習的旺盛時期,通過朗讀來培養(yǎng)他們的語感,進而加深他們的理解,對整個語文教學都有幫助。
經常寫作的人都知道,用嘴說話是一種感覺,用筆說話是另一種感覺。寫作經驗多了,用筆說話就成為一種習慣,并且是帶有個人色彩和性格的習慣。所以,我們從小學開始就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習慣,讓他們習慣于表達,并擅長表達。具體的方法有:課堂造句練習、片段描寫練習、一事一議。課下還可以讓學生養(yǎng)成寫日記的習慣,讓他們善于觀察、多思善感,只有多練習才能使他們更容易感于事物,才能發(fā)現各種生活現象的可寫之處。很多學生不會寫作的原因,除了不能很好地組織語言外,就是沒有話可說,而無話可說正是對各種生活現象缺乏思考和感悟的外在表現,對生活漠不關心的人當然會在面對作文題目的時候無話可說。
讀書和寫作有著天然的聯系,彼此影響,這是這兩種學習方式與生俱來的關系。為了使效果更加顯著,我們還可以增加一些這樣的練習,那就是仿寫。舉個例子,在丁有寬老師編著的教材中有一篇課文《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課文對楊梅樹和楊梅果進行了描寫,其中重點寫了楊梅果的顏色、形狀和滋味,從而表現作者對楊梅的喜愛之情。教材要求學生仿照這樣的寫法來介紹家鄉(xiāng)的一種水果。這種讀寫的方法是實用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學習寫作,甚至學習語文都指出了一條明路。
學校是一個世外桃源,而作為教師卻不能滿足于做陶淵明。一個信息不靈通的教師,一個不能與時俱進的教師,一個不善于不斷學習的教師,思維會逐漸變得僵化。因為沒有眼光就沒有膽識,在教學中會表現得越來越保守,唯教參是從,唯答案為標準。這樣的教師往往鼓勵學生背作文、守規(guī)矩,讓學生亦步亦趨,在這樣的教育下,學生只能寫出陳詞濫調來,不會有創(chuàng)新。所以,提高教學水平的關鍵問題還在于教師業(yè)務水平的提高和胸襟的開闊。
總之,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科目的人文特性,應該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整體發(fā)展,其中特別應該注重“學困生”的教育。畢竟小學時期是學生學習生涯的起始階段,在此時引導他們打牢學習基礎,對于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同時對于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習慣、學習認知也有很大的促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