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榮
天津市寶坻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兒科 (天津 301800)
小兒腹瀉是常見的發(fā)生于幼兒時期的胃腸疾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嘔吐、腹瀉等,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會導致機體酸堿、水、電解質紊亂,嚴重影響患兒的身體健康[1]。目前,臨床通常采用口服藥物、抗病毒、抗炎等對癥治療,雖能緩解臨床癥狀,但存在較多不足。將中醫(yī)穴位按摩應用于腹瀉患兒中已取得良好的效果,具有操作簡單、不良影響少等優(yōu)點。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是指在定向藥物滲透儀的引導下,通過皮膚直接將治療藥物作用于病灶部位,快速發(fā)揮藥效,緩解臨床癥狀[2]。鑒于此,本研究探討穴位按摩配合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儀在腹瀉患兒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86例腹瀉患兒,采用盲抽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觀察組男20例,女23例;年齡6個月至4歲,平均(2.13±1.27)歲;病程2~7 d,平均(4.39±1.26)d;腹瀉3~6次/d,平均(4.36±1.14)次/d。對照組男21例,女22例;年齡6個月至5歲,平均(2.36±1.18)歲;病程1~6 d,平均(3.26±1.41)d;腹瀉3~7次/d,平均(4.84±1.33)次/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3]中小兒腹瀉的診斷標準;無傳染性、遺傳性及代謝性疾病史;患兒家屬已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且依從性較高。排除標準:合并心臟有先天性損傷的患兒;合并惡性腫瘤或精神異常的患兒;中途退出研究的患兒。
兩組均給予補液,糾正酸堿、水、電解質失衡,抗感染,抗病毒及保護胃腸黏膜等常規(guī)對癥治療。
對照組加用穴位按摩,具體如下。(1)中脘穴:該穴的位置在臍上4寸處,按摩此穴具有緩解腹痛、腹脹、腹瀉、嘔吐等癥狀的作用,可采用揉中脘穴法按摩,即用掌根或指端在穴位上按揉,時間為3~5 min。(2)脾俞穴:該穴的位置在第11胸椎棘突旁1.5寸,按摩此穴具有緩解食欲不振、腹瀉、疳積等癥狀的作用,可用兩拇指在穴位兩側進行按摩,時間為1~3 min。(3)天樞穴:該穴的位置在臍旁2寸,按摩此穴具有緩解腹脹、腹瀉、便秘等癥狀的作用,可用示、中指端在穴位上按揉50次左右。(4)足三里穴:該穴的位置在外膝眼下3寸,按摩此穴具有緩解食欲不振、腹痛、腹瀉、腹脹等癥狀的作用,采用拇指端按揉,時間為1~3 min。3 d 為1個療程。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儀:采用由珠海市康邁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治療儀,將特制的中藥貼及耦合劑(陳皮、黨參、茯苓、山楂、白術、山藥等)固定在電極板上,放置在臍部,設置電流強度為6~7 mA,溫度為37 ℃,治療時間為20 min 左右;結束后取下電極板,將藥貼放置在穴位處23 h 后取下,再用溫水清洗皮膚,1次/d,3 d 為1個療程。
兩組均于3 d 后評估療效。
(1)臨床療效:治愈,患兒發(fā)熱、嘔吐、腹瀉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大便及血常規(guī)檢查恢復正常;顯效,患兒發(fā)熱、嘔吐、腹瀉等臨床癥狀及大便、血常規(guī)檢查明顯改善;有效,患兒發(fā)熱、嘔吐、腹瀉等臨床癥狀有所好轉,大便及血常規(guī)檢查逐漸恢復;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且有加重現(xiàn)象;總有效率=(治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臨床癥狀緩解時間:記錄兩組的退熱時間、嘔吐消失時間及腹瀉消失時間。
觀察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退熱時間、嘔吐消失時間、腹瀉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比較(d, ±s)
表2 兩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比較(d, ±s)
組別 例數(shù) 退熱時間 嘔吐消失時間 腹瀉消失時間對照組 43 2.76±0.52 3.53±0.54 6.86±1.26觀察組 43 1.74±0.34 1.86±0.46 4.55±0.96 t 10.766 15.438 9.563 P 0.000 0.000 0.000
小兒腹瀉是一種多因素、多病因的臨床綜合征,特點是排便次數(shù)增加,糞便性狀發(fā)生變化,由于幼兒肝腎功能、神經(jīng)功能、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等發(fā)育不成熟,導致調(diào)節(jié)功能、免疫功能不完善;此外,胃腸道發(fā)育不成熟和胃腸道負擔過重等增加了腹瀉的風險。
小兒腹瀉屬于中醫(yī)“泄瀉”范疇,病因主要包含內(nèi)傷飲食、外邪侵入等,病理原因是脾胃發(fā)生病變,因胃主要承受腐熟谷物,脾臟主要輸送濕水、谷物的精髓,一旦脾胃遭受疾病,則無法分解水谷,清濁不分,合污而下,導致腹瀉。穴位按摩將經(jīng)絡學作為治療基礎,以按摩為預防和治療的主要手段。中脘、脾俞、天樞、足三里4個穴位都有調(diào)理脾胃臟腑的功能,故穴位按摩在腹瀉患兒中的應用效果確切[4]。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儀具有非對稱的中頻電流,通過該電流產(chǎn)生的磁場,發(fā)出藥物離子的定向驅動力,能更有效、深入地使藥物中的有效成分通過皮膚黏膜靶向病變部位[5]。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臨床療效較優(yōu),退熱時間、嘔吐消失時間及腹瀉消失時間較短,表明穴位按摩配合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儀在腹瀉患兒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快速緩解臨床癥狀。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儀可提高局部穴位皮膚溫度,增加毛細血管通透性,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加強藥物的吸收能力,最終達到治療效果;同時,重要敷貼中陳皮、黨參、茯苓、白術可調(diào)節(jié)胃腸道功能,且具有鎮(zhèn)靜的功效,山楂可提升機體免疫力、調(diào)節(jié)腸道菌群及抗氧化,通過治療儀使藥物的有效成分作用于病變部位,可促進腸道功能恢復,起到退熱、止瀉、鎮(zhèn)痛的作用;此外,通過局部給藥,不僅避免了肝臟的“首過消除”,還能預防胃腸道吸收不良帶來的不良反應,減小不同體質之間的差異,效果更持久安全[6]。
綜上所述,穴位按摩配合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儀在腹瀉患兒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快速緩解臨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