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元曲在歷史上是和唐詩宋詞并肩的文學高峰,但其遺存數量卻不多,主要是通過《元曲選》等明代刊刻的各種元曲文獻進行呈現。后者數量同樣不多,但卻為保存?zhèn)鞒性l(fā)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元曲選》是其中最流行、最為讀者接受的。文章從元曲的發(fā)展興盛情況入手,介紹了明代刊刻元曲文獻情況,并著重介紹了《元曲選》。
關鍵詞:元曲文獻;明刊本;《元曲選》
中圖分類號:G256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20092
Abstract Yuan Qu was another literary peak in China history, like Tang Poetry and Song Ci, but unfortunately only a small amount of Yuan Qu was handed down, and mainly in Yuan Qu Selection and some other books engraved in Ming Dynasty. Although there were only a few engraved books of Yuan Qu, they played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eservation of this literary form and, Yuan Qu Selection is the post popular one. This paper introduces Yuan Qu's flourishing in Yuan Dynasty, the compiling in Ming Dynasty, and the content and value of Yuan Qu Selection.
Key words literature of Yuan Qu; Mingf Edition; Yuan Qu Selection
我國文學史上一直有“唐詩宋詞元曲”的說法,特指各朝各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文藝創(chuàng)作形式,也是我國文學史上令人嘆為觀止的高峰。元曲包括元雜劇和散曲,但由于元雜劇成就更高,影響更大,遠超散曲,所以很多情況下元曲即單指元雜劇。本文中的元曲即為元雜劇。相較于唐詩宋詞,歷史上流傳至今的元雜劇數量顯然很是稀少,主要是通過《元曲選》等明代刊刻的各種元曲文獻來呈現,后者數量同樣不多,但卻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對這些文獻的研究推介,應是值得我們特別重視的一項工作。
1 ? 元曲的發(fā)展興盛
元曲的興盛與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fā)展變化密切相關。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統(tǒng)政權。1206年,元太祖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國。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元朝統(tǒng)治下的多民族國家實行的民族政策是非常突出的不平等制度,如廣為人知的“四等人制”,漢人、南人備受歧視和打壓,從政之路十分坎坷不平。而且,宋時臻于成熟的科舉制在元朝初期長期處于中斷狀態(tài),直至1314年“延祐復科”才恢復,這導致眾多中下層文人不得不從廟堂轉向民間以求生計和發(fā)展,而投身于雜劇創(chuàng)作就成為其中一種出路。經濟方面,元朝實現大一統(tǒng)后延續(xù)了宋時城市經濟的發(fā)展,商品經濟日益繁榮,這一充裕的物質條件使得廣大民眾能夠更進一步追求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方面,元朝承襲了此前歷朝歷代文化成果的遺韻,得益于唐宋以來話本、詞曲、講唱文學的日益發(fā)展,元雜劇在宋雜劇和金院本的基礎上融合各種表演藝術形式,成為一種充分成熟且完整的戲劇形式。正是這些因素的融合,為元曲的繁榮興盛提供了環(huán)境。
雜劇作為一種戲劇形式,從歷史發(fā)展來看,始于宋朝,元朝發(fā)展到鼎盛階段,廣為流傳。元雜劇通常由四折組成,四折一般依次為劇情的起始、發(fā)展、高潮、結局;雜劇角色分為旦、末、凈、雜;表演內容包含唱、白、科三部分。每一折用一套曲調,且一人主唱,其他角色僅有念白。四折之外常另有楔子,對劇情進行補充,四折一楔子是元雜劇最為典型的結構形式。不過,元曲雖然有著自己嚴密的格律結構,但和唐詩宋詞相比,其靈活性更大,元雜劇的創(chuàng)作更是指向舞臺,通過舞臺表演呈現出來,有唱詞,有道白,有動作,于廣大人民群眾而言更易于接受且喜聞樂見。元朝統(tǒng)治者為蒙古族,愛好歌舞戲曲,這也成為雜劇興盛的一個有利條件,臧懋循在《元曲選》的序中就認為元代以詞曲取士是元雜劇繁盛的原因。到了后世,元雜劇更是展現出非同尋常的影響力,比元散曲更受重視和推崇。
而元曲得以成為一個朝代文學領域成就的代表,還在于眾多優(yōu)秀作家和作品的出現。據研究人員考證,以最先著錄元雜劇目錄的《錄鬼簿》及之后《錄鬼簿續(xù)編》《太和正音譜》中所記錄的比較靠譜的元人雜劇目約有600種[1]。元雜劇作家方面,《錄鬼簿》中著錄有152人,《錄鬼簿續(xù)編》中著錄有71人,《太和正音譜》中著錄有191人,后兩者中包括元明之際的雜劇作家。只不過,這些僅為劇目著錄,其中多數沒有完整劇本流傳下來。目前對元曲的了解,往往首先是“元曲四大家”,即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關漢卿被公認為“元曲四大家”之首,《錄鬼簿續(xù)編》稱其為“梨園領袖”“編修師首”“雜劇班頭”,其代表作品有《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單刀會》等。白樸的代表作品有《墻頭馬上》《梧桐雨》等,馬致遠的代表作品有《漢宮秋》《陳摶高臥》等,鄭光祖的代表作品有《倩女離魂》等。另外還有眾多知名作家作品,如紀君祥的《趙氏孤兒》、王實甫的《西廂記》等至今仍有很高的知名度。
2 ? 明代刊刻元曲文獻
我們目前對元曲的研究了解,是基于流傳下來的劇本等文獻。如前所述,元代鐘嗣成的《錄鬼簿》是目前所知最早對元曲進行文獻整理的成果,其中簡略地記載了自金代末年至元中期雜劇、散曲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目錄?!朵浌聿纠m(xù)篇》成書于明初,作者存在爭議,一說賈仲明,一說無名氏,書中記載了元末明初的雜劇作家劇目?!短驼糇V》為明代朱權所著,書中不僅記錄了元代和明初雜劇作家劇目,還有相關評論和雜劇曲譜。這一類文獻主要是記錄作家劇目,而沒有完整劇本,因而在元曲研究領域,更受關注的文獻是一些記載著元雜劇完整劇本的元曲匯編或選集。但在這方面,元朝雜劇雖興盛一時,流傳至今卻不足二百種,幸存下來的元刊本更是僅有《元刊雜劇三十種》,此元末民間匯刻的三十種元人雜劇,是現存最早的元雜劇版本,而因其收錄作品數量有限、文本不全等問題,研究價值目前仍存在爭議。為此,明代刊刻的各種元曲匯編或選集就成為元曲研究領域的主要依據。
明代社會的經濟文化接力元朝時期的發(fā)展,戲曲表演十分盛行,由此也培養(yǎng)出一大批戲曲家和戲曲愛好者。元雜劇在元朝時期主要還是平民百姓的娛樂項目,但進入明朝后,公卿士大夫群體成為戲曲消費的主體,有的甚至蓄養(yǎng)家班以滿足觀賞需求,明代文人對元雜劇也十分喜愛,非常推崇“元曲四大家”,推動戲曲觀賞日益成為一件風雅之事。元雜劇是一種通過舞臺表演展現的戲曲藝術,但其精髓卻在于劇本之中,甚至劇本可以獨立成為一種文學類型,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于是,在看戲聽曲的同時,人們還將元雜劇劇本作為一種案頭讀本細細品讀,或是收集珍藏。而坊間自發(fā)刊刻的元雜劇劇本質量偏低,難以滿足品讀和收藏之需。另外,在明朝,隨著元雜劇表演日益衰落,相關演出的減少導致元雜劇劇本消失更劇。取而代之的是南戲。而當南戲發(fā)展到一定程度,風格更受時人推崇的元雜劇再次被拿來當成典范。明嘉靖之后,越來越多文人自覺地收集、整理并刊刻元雜劇劇本,元雜劇的主要傳播載體從舞臺轉變成書冊。于是,已從平民化走向貴族化、文人化的元雜劇成為了明朝出版行業(yè)的一個重要選題。
明代刊刻元曲文獻中年代最早的是《改定元賢傳奇》,刊刻于明嘉靖年間,由李開先及其門生編選而成?,F存明代元曲文獻大多刊刻于明萬歷年間,包括明代玉陽仙史編選的《古名家雜劇》,息機子編選的《古今雜劇選》(亦稱《元人雜劇選》或《息機子元人雜劇選》),尊生館主人黃正位編選的《陽春奏》,顧曲齋藏版《古雜劇》,以及臧懋循編選的《元曲選》。此外,趙琦美收集鈔校而成的《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和孟稱舜編選的《古今名劇合選》也是明代出現的元曲文獻。值得一提的是《陽春奏》的名字由來。據其序所言書名取自“陽春白雪”,因編輯者黃正位認為雜劇之名不雅,而其書中收錄的是名家精品,不嫻時俗,故以《陽春奏》為名以示不同。顯然,《陽春奏》的編選者著意將雜劇從俗文學提升至雅文學地位的做法,很典型地展現出明代文人對元雜劇的重視。
上述明代元曲文獻所收錄元雜劇不盡相同,風格標準各有千秋,在長時間的歷史流轉中又間或缺失,因此在后世呈現出來的影響和價值也不同樣。其中最受關注的無疑是《元曲選》?!对x》分兩批刊印,分別刊刻于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和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其中收錄元人雜劇九十四種,入明的元人雜劇六種,共計一百種,因而也被稱為《元人百種曲》?!对x》共十集,每集十卷,每卷一雜劇?!对x》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不僅在明萬歷剛成書的時候就有王驥德、徐復祚、凌濛初等一批著名戲曲家關注討論,直至現在也是人們了解研究元雜劇時最流行、最主要的參考文獻之一。
3 ? 《元曲選》評介
在以上明代元曲文獻中,《元曲選》無疑是影響最大的。我國當代著名古代文學研究專家、元明清戲曲小說研究領域的大家徐朔方先生曾在其著作《元曲選家臧懋循》中指出:“三百多年來《元曲選》幾乎成為唯一選本兼全集本而為讀者所接受,不少人通過它才得以享有元代雜劇的光輝遺產。”并評價,“它在文學選本中所占的崇高地位只有南朝蕭統(tǒng)的《文選》可以媲美”[2]。而《元曲選》能具有如此大的影響力,顯然表明了其編選者臧懋循在戲曲方面的卓越鑒賞能力,也肯定了臧懋循為編選刊刻《元曲選》而付出的辛勤工作。
3.1 ? ?臧懋循與《元曲選》
臧懋循(1550-1620),字晉叔,浙江長興人,少有才名。明萬歷八年(1580年)進士,歷任湖北荊州府學教授、應天(今江蘇南京)鄉(xiāng)試同考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知縣、南京國子監(jiān)博士,后被劾沉湎聲色,因而退居故里,時常以詩文自娛。臧懋循工書法,精通音律,著有詩文集《負苞堂集》等,在明代文壇上頗有聲譽,與湖州友人吳稼登、吳夢旸、茅維,并稱“吳興四子”。他還與明代著名戲曲家湯顯祖交好。搜羅書籍進行編選出版是臧懋循晚年的主要活動,他編選出版了大量文學類集子,《元曲選》就是其中之一。
根據臧懋循的規(guī)劃,《元曲選》將刊刻元雜劇劇本百種,分為十集。但因為搜集不易且經費限制,《元曲選》是分兩次刊刻,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刊刻了五集五十種,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刊刻了另外五集五十種。每次刊刻臧懋循都撰寫了序,因此《元曲選》有兩篇序文。從序中可看出臧懋循對元曲價值的認同,以及他為編選《元曲選》所做的種種努力。如臧懋循認為“元曲妙在不工而工,其精者采之樂府,而粗者雜以方言”,“雅俗兼收,串合無痕,乃悅人耳”。當時臧懋循的家鄉(xiāng)浙江一帶戲曲表演十分受歡迎,出版行業(yè)也非常興隆,文人編印出書較為盛行。臧懋循家境不錯,屬于當地名門望族,自己家中就藏有很多雜劇秘本,他還利用各種方式到處搜集元雜劇劇本,對同一雜劇的不同版本進行比對,并展開??毙抻?,精挑細選后最終編成《元曲選》。其序中有記“予家藏雜劇多秘本,頃過黃從劉延伯借得二百種,云録之御戲監(jiān),與今坊本不同,因為參伍校訂,摘其佳者若干,以甲乙厘成十集”。除收錄百種雜劇外,《元曲選》中還附錄了元代及明初的一些重要戲曲論述,包括《天臺陶九成論曲》《燕南芝庵論曲》《高安周挺齋論曲》《吳興趙子昂論曲》《丹丘先生論曲》《涵虛子論曲》,以及《元曲論》,后者包括音律宮調、元代雜劇家名錄及其作品劇目、元代知音善歌之士三十六人簡介等內容。這些附錄為后世進行元雜劇研究提供了有力材料。
臧懋循為編刊《元曲選》付出了極大心血,不僅自選自編,還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印刷工場,自刻雕版,親自主持《元曲選》的發(fā)行。當時坊間流傳元雜劇選本非常多,如前所述的《改定元賢傳奇》《古名家雜劇》《古今雜劇選》《陽春奏》《古雜劇》等,所收錄劇目因編選者的遴選標準或個人審美偏好有異而不盡相同,即使是同一劇目的劇本內容也并不完全一致,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对x》的底本淵源目前尚無定論,但通過對比可以發(fā)現,《元曲選》對在其之前問世的明選本均有參校借鑒,尤其是和《古名家雜劇》中的內容相同之處較多。由此觀之《元曲選》是臧懋循在搜集了大量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編選而成的,不僅吸收了前人的優(yōu)秀成果,還進行了擴充填補,從而使《元曲選》保存了包括十五種孤本在內的大批元雜劇劇本。其收錄的十五種孤本為《陳州糶米》《灰闌記》《秋胡戲妻》《虎頭牌》《救孝子》《伍員吹簫》《謝金吾》《凍蘇秦》《昊天塔》《東坡夢》《抱妝盒》《來生債》《神奴兒》《爭報恩》《馮玉蘭》[3]。臧懋循編刊《元曲選》的目的是弘揚元雜劇優(yōu)秀作品,彰顯元曲的美妙之處,從而讓當時的明代南曲創(chuàng)作者們引以為范,進而提高其戲曲素養(yǎng)和創(chuàng)作水平。目前來看,臧懋循的《元曲選》不但引發(fā)了當時戲曲界的廣泛關注和探討,為戲曲的發(fā)展進步提供了助力,直至現在依然對元雜劇的保存?zhèn)鞒杏兄钸h影響。
3.2 ? ?《元曲選》對元雜劇的選擇改編
《元曲選》面世后反響很大,王驥德、徐復祚都對臧懋循的選劇之豐富、校訂之精勤予以了充分肯定,在明之后《元曲選》于文學史上的文獻參考價值也不斷被提及,贊譽頗多。不過,也有一些批評者指出《元曲選》中對元雜劇改訂過多,這一點是《元曲選》最受爭議的地方。
《元曲選》共收錄雜劇百種,在流傳下來的元雜劇總數中超過半數,是各種現存元曲選本中數量最多的。臧懋循編印《元曲選》時已過花甲之年,但為了搜羅散佚的元雜劇劇本,他還遠赴河南、湖北等地,不但收集到大量元雜劇劇本,還包括多種孤本。另外,《元曲選》所收錄雜劇的質量很高,風格題材十分廣泛且具有代表性,既有喜劇,也有悲劇;既有家庭劇,也有公案劇;既有歷史題材,也有神話傳說?!对x》收錄了三十九位作家的作品六十九種,另有無名氏作品三十一種,元雜劇的主要作家和作品均在其中,如關漢卿的《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白樸的《墻頭馬上》《梧桐雨》,馬致遠的《漢宮秋》《陳摶高臥》《青衫淚》,鄭光祖的《倩女離魂》,紀君祥的《趙氏孤兒》,王實甫的《麗春堂》等。從數百種元雜劇中遴選出這些精品,展現了臧懋循在雜劇方面極為獨到的鑒賞能力。這是《元曲選》最為突出的貢獻,也使得《元曲選》成了后世最為讀者接受的元曲選本。
臧懋循在將精選出的百種雜劇收錄《元曲選》中時,還對劇本的曲詞、關目、賓白、角色稱呼等方面進行了校訂,具體包括規(guī)范曲調牌名、句詞格式,增補完善上場詩下場詩,修改唱詞中于禮制、史實不符或語義不通的錯誤,將劇本中的一些書面語口語化,刪改科白等內容以強化矛盾沖突,加強作品敘事的戲劇性,劇情的邏輯性,及其表演時的舞臺效果[4]。相比元刊本,臧懋循《元曲選》對于所收錄的雜劇劇本內容改編比較多,這些改編是臧懋循綜合參照各版本并根據自己的判斷做出的,改編后的效果有好也有壞,甚至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校訂錯誤的地方。因其改動過多,導致一些批評者認為《元曲選》失了元雜劇的原貌,過多夾帶了臧懋循的個人偏好。但總的來說大多數評論還是認為臧懋循《元曲選》對元雜劇的修訂功大于過。
3.3 ? ?《元曲選》的版式風格
《元曲選》自明萬歷年間刊刻發(fā)行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在長時間的流傳中《元曲選》也有多次經整理再出版,尤其近代以來,就先后有1911年商務印書館影印本、1936年世界書局排印本、1956年北京文學古籍印行社重印本、1958年中華書局重印本、2011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中華再造善本[5](八開線裝,全八函四十冊)等出版,相關研究文獻更是數不勝數。由此出現了對《元曲選》版本的不同說法。不過,實際上,現存明刊本《元曲選》只有一種版本,即臧懋循于萬歷四十三至四十四年刊印的刻本。這里所指《元曲選》的版式風格即為這一刻本。
造紙術和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的兩項。它們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圖書出版業(yè)發(fā)展。明朝時期,雕版印刷已十分發(fā)達,人們刊刻書籍時,往往喜好配上插圖。明朝初期的畫工大半是由刻工兼任,刀法遒勁,繪畫技術偏低,刻出的版畫風格較粗糙。而到了明萬歷年間,刻工和畫工逐步分工,一些畫家加入繪制人員隊伍,版畫風格漸漸轉變,日益精細精美,尤其是徽州黃氏刻工的崛起,使我國雕版畫迎來黃金時代[6]。當時刊刻的各類書籍幾乎都配有插圖,《元曲選》也不例外。臧懋循刊刻《元曲選》時,插圖多附于每劇正文之后。后鄭振鐸先生舊藏將插圖單獨裝訂成冊,目前人們所見者多為此,本文所依據的也是此版。全書每種劇通常附圖兩幅,有的繪有四幅圖,總計224幅圖。這些插圖十分精美,圖版結構錯落有致,人物、庭院、屋宇、樹木、山石等細膩入微,線條流暢生動,極盡婉麗之美,其中多幅插圖特意仿效歷代著名畫家的筆墨風格,頗具神韻,反映出明萬歷年間版畫藝術的發(fā)展成就,在中國版畫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元雜劇的劇末通常標有題目與正名(圖十三),相互對仗, 多為兩句八言或兩句七言,也有其他格式,如四句八言或四句七言。《元曲選》的插圖正是根據每種雜劇的題目和正名進行繪制的,每句繪制一圖,兩句為兩幅圖,四句則為四幅圖。如《漢宮秋》的題目是“沉黑江明妃青冢恨”(圖五),正名是“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圖二)?!对x》中的插圖不僅畫面精美(圖四、圖七、圖十二),人物神情動作生動(圖四、圖六、圖八),還十分逼真?zhèn)魃竦乇憩F出了句中之意(圖一、圖九、圖十一、圖十四),融于劇情,讓人如臨其境。
除了大量精美的配圖,《元曲選》劇本內容的刊刻模式也十分規(guī)范統(tǒng)一,版面安排更加合理。每種劇的開篇都以醒目字體標明雜劇正名及其作者和校訂者信息(圖三),在劇本正文部分,單獨一行注明楔子和折數,曲詞與科白部分的字體字號和格式也有明顯區(qū)別(圖十五),看上去一目了然。此外,《元曲選》中還有“音釋”部分,對劇本中出現的部分容易讀錯的字注釋其音讀。據研究人員統(tǒng)計,《元曲選》中“音釋”有7856條,為2017字進行注釋[7],不容忽視。這一做法應該是源于元曲為北曲,南方人對其中的字音容易出現誤讀,加上“音釋”有助于讀者正確讀音,保留元曲的本來韻味。由此來看,《元曲選》的版式風格是十分適合品讀傳閱的。
4 ? 結語
以《元曲選》為代表的明代元曲文獻為保存?zhèn)鞒性@一人類優(yōu)秀文化成果做出突出貢獻。而明刊本《元曲選》作為一部流傳四百余年的珍貴古籍,本身的文獻價值也十分重要。我們今天在面對這些珍貴文獻時,不僅要做好保存保護工作,更要充分發(fā)現其特色與優(yōu)勢,從書皮到書里,全面挖掘其價值,讓古籍“活”起來,并一直“活”下去。
參考文獻:
[1] ?張倩倩.元雜劇版本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6.
[2] ?徐朔方.元曲選家臧懋循[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5:36.
[3] ?劉寶強.臧懋循戲曲貢獻考述[J].戲劇文學,2013(11):139-141.
[4] ?孫書磊.臧懋循《元曲選》的底本淵源及其文獻價值[J].戲劇藝術,2011(6):34-39.
[5] ?劉鳳霞.晚明曲家臧懋循研究述評與展望[J].文化學刊,2018(4):114-118.
[6] ?郭味蕖.歷代雕版畫的發(fā)展(下)[DB/OL].[2020-09-21].http://www.firstlight.cn/View.aspx?infoid=4131296.
[7] ?龍莊偉.《元曲選·音釋》探微[J].文獻,1992(3):40-49.
作者簡介:高玉波(1969-),內蒙古包頭市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管理、地方文獻、閱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