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偉
(成飛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四川 成都 610031)
本研究用針刺結合康復技術治療腦卒中后偏癱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80例,均為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我院康復醫(yī)學科收治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53歲~87歲,平均(70.34±0.57)歲;病程30~90天,平均(53.64±10.35)天。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52歲~88歲,平均(70.47±0.63)歲;病程42~100天,平均(57.38±12.68)天。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首次發(fā)病,并通過MRI或CT確診,有肩痛及肩關節(jié)肌肉協(xié)調(diào)功能紊亂所導致的功能障礙,無認知障礙(MMSE評分大于等于24分)。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年齡52~88歲;③簽訂協(xié)議書。
排除標準:①肩關節(jié)骨性損傷、骨折、半脫位、結核、腫瘤,②合并嚴重心腦血管、肝功腎功疾?。虎蹏乐厝硐到y(tǒng)疾?。虎車乐匮杭膊?;⑤有精神病。
兩組均給予針刺治療。取患側肩髎、肩髃、肩貞、曲池、手三里、合谷穴、陽陵泉、阿是穴,用0.35mm×40mm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華佗牌),用補平瀉法手法,以感覺酸脹感或手下有沉緊感為度。1次30min,1日1次,1個療程15天,共2個療程。
觀察組加用康復技術。①行肩關節(jié)松動術,先用運動軀干近端的方法解除肩胛骨遠端的痙攣,活動肩胛骨,使肩胛骨充分上提并前伸;②指導患者進行握手并上舉,坐位患側上肢的負重運動,并對患側手掌向肩方向進行快速的、反復的擠壓,用手輕輕拍打患部肌肉;③指導患者在無痛范圍內(nèi),將雙手盡量向上伸、前屈、外展、后伸、內(nèi)旋、外旋,慢慢擴大活動范圍,疼痛則縮小活動范圍。每次15min,1日3次。治療時間1個月。
肩關節(jié)疼痛評分用VAS評分疼痛情況,評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
肢體功能采用Fugl-Meyer法,上肢功能評分總分66分,下肢功能評分總分34分,滿分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肢體功能越好。
顯效:無疼痛,肢體功能恢復正常。有效:輕微疼痛,肢體功能基本正常。無效:疼痛劇烈,肢體功能障礙明顯。
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肩關節(jié)疼痛評分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肩關節(jié)疼痛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肩關節(jié)疼痛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疼痛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6.58±1.39 1.67±0.34*對照組 40 6.46±1.28 2.86±0.97*t 0.537 8.749 P 0.364 0.017
兩組治療前后功能障礙評分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肢體功能障礙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肢體功能障礙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治療后上肢運動功能 下肢運動功能 總分 上肢運動功能 下肢運動功能 總分觀察組 40 41.38±2.42 20.38±0.24 61.76±2.66 60.37±1.38* 31.34±0.39* 91.71±1.77*對照組 40 41.53±2.17 20.27±0.35 61.80±2.52 51.25±1.25* 25.37±0.42* 76.62±1.49*t 0.359 0.528 0.685 9.516 7.251 12.574 P 0.517 0.394 0.247 0.002 0.026 0.000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例(%)
腦卒中偏癱病因病機為氣虛、陰虛、血瘀等[2]。治療應以活血,化瘀,益氣為主。針刺可以緩解肌肉痙攣,再進行拉伸,可放松肌肉,改善肌張力,減輕疼痛。
針刺聯(lián)合康復技術治療腦卒中偏癱可有效緩解肩關節(jié)疼痛,促使肢體功能障礙恢復,治療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