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麗
(大連市兒童醫(yī)院十六病房,遼寧 大連 116012)
先天性心臟病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兒科疾病,指的是胎兒階段心血管異常發(fā)育所致心血管畸形疾病,發(fā)病率約為活產嬰兒的7~8‰,嚴重威脅患兒的生命安全[1]。本研究旨在探討應用持續(xù)質量改進在先心病患兒術后口服藥的安全管理的應用效果,以期為先心病患兒出院后的用藥護理提供實踐指導的依據。
選擇2018年1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74例先心病患兒給予常規(guī)護理,其中男患兒38例,女患兒36例。選擇2019年1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84例先心病患兒實施持續(xù)質量改進的護理方案,其中男49例,女35例。
未實施干預的患兒實施的護理,主要包括常規(guī)的用藥指導、飲食指導、氣道護理、并發(fā)癥預防護理等。同時在患兒出院時將健康手冊發(fā)放給患兒家屬,告知患兒家屬及時回院復診。
同時分析影響出院后患兒口服藥物依從性的因素,根據分析結果,制定持續(xù)質量改進方案,給予干預患兒實施持續(xù)質量改進的方案。具體如下:(1)影響出院后患兒口服藥物依從性的因素分析。通過調查發(fā)現,影響出院后患兒口服藥物依從性的因素主要包括:①藥物因素。先心病患兒出院后需要口服的藥物種類比較多,藥物劑量較小,部分藥物僅需服用零點幾毫升,部分藥物劑量僅為每片藥物劑量的1/10~1/25,導致患兒無法精確分服,造成錯服、漏服等。②患兒家屬因素。部分患兒家屬由于受教育程度較低或年齡較大,健康教育接受能力也較弱,住院期間護理人員宣教時患兒家屬似乎能明白宣教的內容,但出院后無法準確理解正確的服藥方法。③護理人員因素。部分護理人員沒有充分認識到正確服藥對患兒預后的重要性,未能進行針對性的用藥指導等,出院后與患兒家屬溝通不及時等,均會影響患兒的治療依從性。(2)成立持續(xù)質量改進干預小組。由護士長擔任組長,小組成員由具有豐富護理經驗的護理人員組成。定期邀請專家對護理人員進行相關的知識培訓,提高護理人員對規(guī)范用藥的重視程度。(3)制定持續(xù)質量改進干預方案。結合影響出院后患兒口服藥物依從性的因素,制定針對性的持續(xù)質量改進干預方案。將出院后藥物的種類、使用時間、使用方法、使用劑量等制成《出院帶藥指導表》,并將標有藥物使用時間、使用方法、使用劑量的藥盒發(fā)放給患者,指導患兒家屬出院后根據《出院帶藥指導表》、藥盒規(guī)范用藥。出院前,將先心病術后的注意事項表發(fā)放給患兒家屬,并對每項內容進行詳細的講解,直至患兒家屬完全理解、掌握。
根據患兒的治療依從性、用藥差錯及患兒家屬投訴三個方面,對常規(guī)護理組和干預護理組進行比較。
通過對患兒的治療依從性、用藥差錯及患兒家屬投訴三方面進行比較,發(fā)現干預組的患兒在按時復診、正確活動、合理飲食及正確服藥方面的依從性明顯高于未干預組。干預組患兒用藥差錯及患兒家屬投訴均明顯低于未干預組。
先心病患兒術后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術后需安全、準確、迅速用藥治療,大部分患兒出院后仍需進行長時間的用藥治療及照護[3]。出院后先心病患兒由于缺乏專業(yè)的指導,治療依從性較低,嚴重影響藥物治療效果。本研究通過調查發(fā)現,影響出院后患兒口服藥物依從性的因素主要包括:藥物因素、患兒家屬因素、護理人員因素等。先心病患兒的用藥種類較多,且用藥劑量較小,部分患兒需在凌晨0:00用藥,即使護理人員反復講解藥物的使用時間、使用方法、使用劑量等,仍會出現錯服、漏服等現象[4]。
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持續(xù)質量改進干預后,干預組患兒按時復診、正確活動鍛煉、合理飲食、正確服藥等依從性均明顯高于未干預組,干預組的用藥差錯及患兒家屬投訴均明顯低于未干預組。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通過運用質量持續(xù)改進的方法,分析出院后影響服藥準確性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制定針對性的改進方案,并全程指導患兒家屬,積極發(fā)揮患兒家屬的主觀能動性及積極性,使患兒家屬加入到質量持續(xù)改進干預小組中,大大提高了用藥的準確率。同時在患兒出院后,定時進行隨訪,提高了護理指導的及時性,能及時解答患兒服藥期間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問題的原因,持續(xù)改進流程,進一步提高了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在先心病患兒中施以持續(xù)質量改進干預,可有效提高患兒的治療依從性,并能有效降低用藥差錯及患兒家屬投訴,對改善患兒的預后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保證了先心病術后患兒用藥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