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霄瀟 王瑩 劉臣 周鵬 盛照雪 李健楠 周金英 陳潤真 陳藝 宋莉 趙漢軍 顏紅兵
急診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早期、及時開通血管,治療缺血再灌注的手段之一,特別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治療中被廣泛應(yīng)用。相關(guān)研究的證據(jù)支持STEMI患者行急診PCI時間的延遲對生存率具有預(yù)測價值[1-2]。采取積極的方法來減少治療延遲的各環(huán)節(jié)因素,對于降低心肌損傷和死亡率是非常必要的。從癥狀開始至球囊擴張(onset to balloon,O-to-B)時間由患者出現(xiàn)癥狀至有資質(zhì)行急診PCI醫(yī)院(onset to door,O-to-D)時間和進入醫(yī)院大門至球囊擴張(door to balloon,D-to-B)時間組成。歐洲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協(xié)會/美國心臟病學會指南[3-4]建議從首診至行急診PCI的時間不超過60 min,建議總?cè)毖獣r間不超過120 min。既往有研究表明,縮短O-to-B時間與死亡率降低存在顯著正相關(guān),但也有研究得出縮短O-to-B時間與降低死亡率無相關(guān)性的結(jié)論[5-7]。因此,在接受急診PCI的STEMI患者中,O-to-B時間延遲對預(yù)后的影響情況尚未得出一致結(jié)論。本研究就該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初步納入2010年1月至2018年7月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阜外醫(yī)院急診收治的4064例STEMI患者。入選標準:(1)符合STEMI的診斷標準[1-2];(2)行急診PCI的患者;(3)已簽署行介入治療(包括冠狀動脈造影和急診PCI)的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無隨訪資料;(2)臨床數(shù)據(jù)(O-to-B、D-to-B和癥狀開始時間)不全。根據(jù)納入及排除標準最終符合入組條件共計3348例。根據(jù)指南診斷為急性STEMI并符合急診PCI標準的受試者被送到冠狀動脈導管介入治療中心進行治療[8-9]。患者資料包括人群流行病學、個人病史、體格檢查、血液檢查、心電圖、超聲心動圖檢查結(jié)果和出院用藥方案。本研究經(jīng)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阜外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文號:2017-866)?;颊呷朐簳r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知曉并允許住院期間檢驗資料及病歷用于科學研究的情況。
發(fā)病時間:為引起胸痛等不適的臨床癥狀時間,通過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阜外醫(yī)院電子病歷系統(tǒng)收集與發(fā)病時間描述相關(guān)的資料。STEMI定義為持續(xù)胸痛>30 min,肌鈣蛋白I水平升高,心電圖在18導聯(lián)上發(fā)現(xiàn)ST段抬高>0.1 mV[10]。急診PCI包括支架置入術(shù)、冠狀動脈血栓抽吸術(shù)和球囊擴張術(shù)。急診PCI圍術(shù)期使用的主要抗凝藥物為比伐蘆定或肝素。終點事件的觀察指標包括: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全因死亡、心絞痛、卒中。MACE包括:心原性死亡、缺血性卒中和復發(fā)的心肌梗死。于患者出院后1、6、12個月時進行電話或門診隨訪,由專業(yè)人員進行隨訪記錄;對存活時限超過12個月的患者,進行每年1次的隨訪記錄。
采用R語言版本i386 3.6.2進行時間依賴性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其他統(tǒng)計方法采用的軟件均為IBM SPSS 20.0版(SPSS, Inc., Chicago, IL.)。使用Kolmogorov-Smirnov檢驗進行正態(tài)分布性檢驗。通過Spearman和Pearson相關(guān)性檢驗評估基線臨床資料、心血管造影特征、隨訪結(jié)果和死亡率之間的關(guān)系。采用Kaplan-Meier法進行生存資料分析。統(tǒng)計結(jié)果中連續(xù)型變量以(±s)表示,分類型變量采用頻率(百分比)表示。為準確評估O-to-B時間對臨床預(yù)后的影響,將O-to-B時間分為4個亞組(≤3 h組、3~6 h組、6~12 h組、>12 h組)進行分層分析。根據(jù)之前報道的數(shù)據(jù)和本隊列中O-to-B時間的分布(圖1)選擇分層分界點[11-13]。通過控制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脂血癥、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shù)史、PCI史、吸煙、總膽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變量,采用Cox回歸分析模型得到GRACE評分、GRACE評分+O-to-B時間、GRACE評分+O-to-B時間+D-to-B時間的危險比值,繪制由3個危險比值組成的生存ROC曲線(時間依賴性ROC曲線)和控制相關(guān)變量的ROC曲線。采用單變量和多變量Cox回歸分析建立模型來描述與死亡率相關(guān)的因素。以雙側(cè)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整體人群中,O-to-B時間為(9.12±0.73)h。在平均隨訪約3年中,共計478例失訪,隨訪完成率為88.24%。其中192例(5.7%)全因死亡,258例(7.7%)發(fā)生MACE,另有60例(1.8%)發(fā)生卒中。該研究人群的平均年齡為(55.00±11.00)歲,其中75.2%為男性,51.8%為吸煙人群。高血壓病、高脂血癥、糖尿病、慢性腎病、既往PCI史、冠狀動旁路移植術(shù)史的發(fā)病率分別為59.6%、77.0%、32.6%、7.9%、11.3%、0.8%。右冠狀動脈病變患者占整體人群的52.4%,三支病變患者占比為40.4%?;颊呓邮艿乃幬镏委煱寡“逯委煟?6.8%阿司匹林、 73.0%氯吡格雷、 24.0%替格瑞洛),β阻滯藥(84.6%),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藥(62.0%),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藥(7.6%)和他汀類藥物(91.5%)等(表1)。
表1 患者基線資料分析
根據(jù)O-to-B時間分為4組(≤3 h組、3~6 h組、6~12 h組、>12 h組,表2)的統(tǒng)計結(jié)果表明:所有入組患者中,O-to-B時間與室壁瘤發(fā)病率(r=0.041,P=0.022)、心肌梗死溶栓治療試驗(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級(r=0.110,P<0.001)、MACE發(fā)病率(r=0.046,P=0.010)和全因死亡率(r=0.061,P<0.001)呈顯著正相關(guān)。單變量Cox回歸分析結(jié)果(表3)表明:O-to-B時間(6~12 h)(OR 2.196, 95%CI 1.052~4.587, χ2=4.385,P=0.036),年齡(OR 1.082,95%CI 1.066~1.098, χ2=111.451,P<0.001),男性(OR 0.373,95%CI 0.271~0.513, χ2=36.776,P<0.001),高血壓病(OR 1.770, 95%CI 1.253~2.500, χ2=10.482,P=0.001),慢性腎?。∣R 5.910, 95%CI 4.179~8.356, χ2=101.009,P<0.001),吸煙(OR 0.475, 95%CI 0.345~0.654, χ2=20.895,P<0.001),心率(OR 1.004,95%CI 1.002~1.006,χ2=12.233,P<0.001),舒張壓(OR 0.976, 95%CI 0.964~0.989,χ2=12.798,P<0.001),使用主動脈內(nèi)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OR 3.564, 95%CI 2.521~5.039,χ2=51.768,P<0.001),GRACE評分(OR 1.041,95%CI 1.031~1.052,χ2=63.844,P<0.001),TIMI血流分級(OR 1.521, 95%CI 1.405~1.646,χ2=107.075,P<0.001)和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OR 0.921,95%CI 0.905~0.939,χ2=75.965,P<0.001)均與全因死亡率顯著相關(guān)。而在多變量Cox回歸分析中(表4),僅慢性腎病(OR 3.257, 95%CI 1.392~7.620,χ2=7.418,P=0.006)和TIMI血流分級(OR 1.384, 95%CI 1.144~1.673,χ2=11.239,P=0.001),靶病變鈣化(OR 2.097,95%CI 1.002~4.387,χ2=3.861,P=0.049)為全因死亡率的顯著相關(guān)因素。
續(xù)表 1
表2 O-to-B 時間和檢測指標的相關(guān)性分析(r/P 值)
表3 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STEMI 患者全因死亡率的單變量Cox 回歸分析
圖1 入組人群的從癥狀開始至球囊擴張時間分布曲線
表4 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STEMI 患者全因死亡率的多變量Cox 回歸分析
圖2為就生存結(jié)局的多變量分析繪制的列線圖,其中年齡、慢性腎病、TIMI血流分級和多支病變4個危險因素對于3年全因死亡率的預(yù)測比重相較其他變量較大。圖3分別將GRACE評分、GRACE評分+O-to-B時間、GRACE評分+O-to-B時間+D-to-B時間的風險比值作為變量繪制ROC曲線。ROC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0.681、0.699和0.722。圖4為控制了影響因素(性別、年齡、高血壓病、高脂血癥、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shù)史、PCI史、慢性腎病、吸煙、糖尿病、心率、收縮壓、舒張壓、體重指數(shù)、主動脈內(nèi)球囊反搏使用、TIMI血流分級、入院首次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值、靶病變是否有血栓、靶病變是否完全閉塞、靶病變是否鈣化、靶病變是否累計分支)的ROC曲線,GRACE評分、GRACE評分+O-to-B時間、GRACE評分+O-to-B時間+D-to-B時間的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883、0.887和0.889。中位隨訪時間為3年的Kaplan-Meier曲線描述了整個隊列(圖5 A)和多支冠狀動脈病變(圖5 B)人群累積死亡發(fā)生率的風險。兩個亞組均顯示:O-to-B時間≤3 h組的相對風險低于另外3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20,P=0.029)。
圖2 列線圖 性別:1=男性,0=女性;年齡:1=<60歲,2=60~70歲,3=70~80歲,4=>80歲;高血壓病:0=無高血壓病,1=有高血壓病;慢性腎?。?=有慢性腎病,0=無慢性腎??;吸煙:1=有吸煙,0=無吸煙;O-to-B分組:1=≤3 h,2=3~6 h,3=6~12 h,4=>12 h;心率:0=60~100次/分,1=<60或>100次/分;IABP:1=使用IABP,0=未使用IABP;GRACE評分分級:1=≤99分,2=100~200分,3=≥201分;TIMI評分分級:1=1~2分,2=3~4分,3=5~7分;舒張壓:0=<90 mmHg,1=≥90 mmHg;LVEF:0=<50%,1=≥50%;多支病變:0=無多支病變,1=有多支病變;前壁心肌梗死:0=無前壁心肌梗死,1=有前壁心肌梗死;靶病變是否有血栓:0=無,1=有;靶病變是否鈣化:0=無,1=有
圖3 模型的生存ROC曲線,包括GRACE評分、GRACE評分+O-to-B時間和GRACE評分+O-to-B時間+D-to-B時間;圖中顯示了ROC曲線下的區(qū)域
本研究探討了行急診PCI的STEMI患者,O-to-B時間對預(yù)后的影響。研究主要結(jié)果如下:(1)在單變量Cox回歸分析中,O-to-B時間與全因死亡率相關(guān);多變量Cox回歸分析中,全因死亡率并沒有隨著O-to-B時間的增加而顯著增加。(2)O-to-B時間可作為預(yù)測變量之一提高對行急診PCI的STEMI患者臨床預(yù)后的預(yù)測效能。(3)當O-to-B時間≤3 h時,人群累積死亡發(fā)生率的風險較低。納入29 222 例受試者的研究報道顯示O-to-B時間與死亡風險密切相關(guān)[14-15],和另外幾項研究的結(jié)論一致,即O-to-B時間越長,調(diào)整其他混雜因素后的死亡率越高[12,16-18]。ZWOLLE心肌梗死研究組[16]納入1791例接受PCI的STEMI患者,結(jié)果表明在高危人群中O-to-B時間超過4 h是死亡率的獨立預(yù)測因素。CREDOKyoto MI臨床試驗[12]納入3391例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較短的O-to-B時間(<3 h)與患者更好的3年預(yù)后相關(guān),因此研究建議盡量減少O-to-B時間(包括減少患者相關(guān)延遲),以改善STEMI患者的隨訪結(jié)果。國際GUSTO-I l臨床研究[17]納入41 021例結(jié)果表明,O-to-B時間縮短組心肌再梗死或復發(fā)性缺血的發(fā)生率有所下降。美國國家心肌梗死登記研究機構(gòu)的研究[18]也證實,早期心肌梗死治療有效的患者在隨訪中生存概率更高,而延遲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概率較低。本研究通過比較不同組別O-to-B時間對3年全因死亡率的預(yù)后價值,結(jié)論與之前的研究基本一致。Flynn等[19]認為高?;颊叩木戎窝舆t是實際臨床中確實存在的一種情況,這與Shiomi等[12]的亞組分析得出的事件發(fā)生率的絕對差異在高?;颊咧懈蟮慕Y(jié)論一致。因此,包括醫(yī)療體系在內(nèi)的整個社會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來減少總?cè)毖舆t時間,以幫助特別是高風險患者改善臨床預(yù)后。
圖4 控制混雜因素的ROC曲線 A. GRACE評分ROC曲線;B. GRACE評分+O-to-B時間ROC曲線;C. GRACE評分+O-to-B時間+D-to-B時間ROC曲線
圖5 K-M生存曲線 A. 描述整個隊列中死亡率累積概率的Kaplan-Meier曲線(log rank P=0.020);B. 描述多血管疾病隊列中死亡率累積概率的Kaplan-Meier曲線(對數(shù)秩P=0.029),根據(jù)O-to-B時間將患者的累積死亡率分為四組。O-to-B時間≤3 h(紫線);3 h<O-to-B時間≤6 h(紅線);6 h<O-to-B時間≤12 h(黃線);O-to-B時間>12 h(綠線)
治療延遲通常被認為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質(zhì)量指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每一種延遲構(gòu)成都代表了醫(yī)療服務(wù)體系的一個不同方面。救治延遲的可能原因可以總結(jié)為:部分患者認為胸痛或其他不適癥狀是可控的,缺乏處理和急救知識,或試圖自己服藥以緩解癥狀。另外首診醫(yī)院選擇不當也是延誤的原因之一。針對這些問題,需要制定相應(yīng)的醫(yī)療計劃以減少整體時間的延遲,特別是對于心血管高危人群。因此,所有醫(yī)護人員都應(yīng)該盡一切努力來宣傳降低O-to-B時間在搶救STEMI患者生命中的重要性。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采用單中心回顧性研究設(shè)計,雖然通過有力的風險調(diào)整減輕了混雜效應(yīng),但無法排除非測量混雜因素的可能性。此外,臨床結(jié)果也可能會受到心肌壞死發(fā)展的時間進程的變化影響。
較短的D-to-B時間與行PCI術(shù)的STEMI患者3年死亡率顯著降低相關(guān)。因此,減少缺血性延遲的策略(包括院前延遲和住院期間延遲)可能會更好地改善行急診PCI的STEMI患者的臨床預(yù)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