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萍
(廣東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 510440)
偉大的中華民族,以美妙多姿的山河、博大精深的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養(yǎng)育了一代又一代優(yōu)秀子孫。中華兒女對哺育了自己的民族懷著深沉的依戀、由衷的敬愛,并且為了祖國的獨立富強、民族的繁榮昌盛,一代一代地繼志續(xù)事,前赴后繼,由此形成了一種無形而有力的民族精神、民族氣節(jié),它如同血脈貫通在祖國歷史中,滲透在民族生活里。青年學生只有了解自己國家和民族艱辛創(chuàng)業(yè)求發(fā)展、抗暴御侮求生存的歷史,認識我們民族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所形成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所頌揚的民族精神和氣節(jié),才能形成強烈的愛國意識,并將這種意識轉化為自覺報國的行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民族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思想文化,記載了中華民族在長期奮斗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chuàng)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盵1]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中國人民經過幾千年艱苦勤奮和充滿智慧的勞動斗爭,創(chuàng)造了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文明,使中國成為世界歷史上文化發(fā)達最早的國家之一,并且在長時期內居于世界之前列,對東方以至世界的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自古以來,我們的人民或殫精竭慮為救國救民謀劃國策,或激揚文字以促世人猛醒,或投筆從戎以紓國難,或致力于改革以除陳弊,每一個真正的中國人都艱辛地探索、關心,并推動國家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魯迅先生說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他們對國家民族一往情深,無私奉獻,為了祖國,可以舍棄一切。無論生命還是財富,無論高官還是厚祿,無論知識還是力量,只要國家民族需要,一切都可以奉獻出來。從最早的“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的傳說,到近現(xiàn)代的變法革新,無不顯示出人民艱苦創(chuàng)業(yè)、無私為公的精神。
相傳在帝堯時代,經常暴雨肆虐、洪水泛濫,人民顛沛流離,難以為生。禹繼承父業(yè),領導人民起來治水,一心一意撲在事業(yè)上,曾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于變水患為水利。人們?yōu)榧o念他的治水之功,尊稱他為大禹,即“偉大的禹”。
宋朝名臣范仲淹被貶后,仍然心志不改,以天下為己任,他在《岳陽樓記》中,以千鉤筆力抒發(fā)自己平生信念:“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國為民盡責出力之心,時時壓在心頭,使屢處逆境的范仲淹“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同樣,宋代詩人鄧牧有詩“憂民之溺,由己之溺;憂民之饑,由己之饑”,王令有詩:“坐將赤熱憂天下,安得清風借我曹”,都表達了為國為民憂先樂后、甘愿奉獻的情懷。
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面對著內憂外患的嚴峻局勢,挺身而出,為變法革新奔走呼號,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弟、康廣仁、楊深秀“戊戌六君子”視死如歸,雖然最后由于頑固勢力的反對而失敗,但它作為拯救民族、振興中華的一次可貴嘗試,推動了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fā)展,成為“革命的預兆和先聲”。
晏陽初,一位杰出但鮮為人知的平民教育家,為了“民族再造的重大使命”,探索一種中國式的新型教育模式,他舉家遷居定縣,并動員數(shù)百名知識精英分子,包括許多博士、教授、大學校長,離開生活舒適的大城市,走向條件艱苦的鄉(xiāng)村,以“力惡不出己,一心為平民。奮斗與犧牲,務把文盲除盡,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齊見光明。喚醒舊邦人,大家起作新民。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2]作為宗旨。1948 年,東西方協(xié)會主席和董事會評價他:“像其他許多偉人一樣,你不得不比較孤立地進行工作,因為只有少數(shù)人敢于追隨你。然而,你的工作卻終于使祖國幾百萬人民受益?!盵2]作為單獨的個人,他們的努力也許并不驚天動地,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正是由于一個又一個、一代又一代人們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艱辛探索,為國奉獻,才有我們國家民族如此輝煌的文明。
與竭誠奉獻相聯(lián)系的,便是對國家、對民族的忠誠。中國自古就有祭祖的禮俗,通過這一活動,“教民反古復始,不忘其所由生”。[3]后來孔子提倡“移孝作忠”,深化人們同祖國的感情,例如,軒轅黃帝是歷代天子親祭的祖先神,通過對他的祭祀以加深共同祖先的民族觀念。族葬遺風和歸葬習俗,促進了中華民族“落葉歸根”傳統(tǒng)心理的形成,溝通人們懷土、思親、憶祖和戀國的情感。中華民族的成員對“父母之邦”有著非常特殊的感情,戀國情結源遠流長,甚至寧死不屈。
屈原生活在兩千多年前戰(zhàn)國時代的楚國,懷才不遇,受守舊的貴族勢力排擠,被放逐后離開國都。其時,許多有才華的人如在本國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就周游列國去尋找知遇自己的君主,以求個人的發(fā)達。有人勸他,只要有榮華富貴,到哪國都一樣。屈原憤然斥道:“我生為楚國人,死為楚國鬼,絕不干朝秦暮楚的事?!彼摹堕夙灐芬栽娧灾荆戆鬃约簩蕠闹艺\,要像橘樹一樣扎根故土,后來當楚國都城被秦國侵凌而迫近危亡,他悲憤抑郁投江自盡。
漢朝時,蘇武受命執(zhí)節(jié)出使匈奴,為的是兩國結好,卻因變故被匈奴王單于扣留,并勸他投降。蘇武決心不辱使命,以死報國,但被救活了,單于把他單獨放逐到荒無人煙的北海邊去牧羊,蘇武身處絕境,毫不氣餒,他終日手持出使時帶的節(jié)杖遙望祖國,期望有朝一日回歸故里。懷著這樣的信念,他在北海度過了19 個寒暑,最后,蘇武終于手持落盡旌毛的漢節(jié)回到京城長安。他去時是一個強壯的漢子,回來時已是頭發(fā)斑白的老翁了。
古代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面對敵人威逼利誘,氣節(jié)不改,浩然正氣,被后人千古傳誦。南宋末年,元軍大舉進犯,在國家處于危難之際文天祥受命為右丞相,擔負起保衛(wèi)國家、抵御外族入侵的重任。后來他在與元軍作戰(zhàn)中不幸被俘,1279 年被押解到大都(今北京)獄中,他面南而坐,宣稱“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1283 年他在柴市慷慨就義,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絕唱。
正是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頌揚的民族精神與氣節(jié)的熏陶、感染下,“忠于祖國”成為中華兒女的第一共同語言?!盀樽鎳隽Α钡姆瞰I精神和忠誠之心,使許多留學國外、學有專長的專家學者毅然放棄國外的榮譽和地位,投身祖國建設。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抗戰(zhàn)時期留學美國,美國一些大學和博物館想留聘他,但他回答說:“我的祖國正在災難之中,我不能離開她,哪怕僅僅是暫時的?!盵4]其妹、弟梁思懿和梁思禮,當?shù)弥轮袊磳⒊闪r,立即啟程離美回國。
橋梁專家茅以升,23 歲時在美國獲得工科博士學位后,一份份誘人的聘書向他飛來,有人勸他留在美國,說是科學無祖國,但是茅以升斬釘截鐵地回答:“不!縱使科學沒有祖國,科學家卻是有祖國的!我是中國人,我的祖國更需要我?!币闳惶ど匣貒臍w途。
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的錢學森,是國際知名的科學家,1935 年他留學美國,三年后取得博士學位,參加了加州理工學院古根海姆實驗室的火箭研究小組,這個實驗室后來成為美國火箭技術的搖籃,而錢學森就是這個實驗室最早的三名成員之一。在美國,錢學森不僅學術上有著輝煌的成就,生活上也擁有豐厚的待遇,但他始終眷戀著祖國。新中國成立后,他要回國,美國政府便對他進行迫害,非法拘禁和逮捕他。幾經周折,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經過我國政府多方努力,1955年9 月他帶著全家,沖破重重障礙,終于回到了祖國。
深愛祖國的華羅庚在回國途中,寫給中國留美學生的公開信:“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應當回去;就是為了個人的出路,也應當早日回去,建立我們工作的基礎,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建設和發(fā)展而奮斗?!边@種深厚的感情和思想基礎,使中華優(yōu)秀兒女即便在遇到波折、遭受磨難時,也會不改初衷,始終不渝地為祖國為民族盡職盡責。正因如此,中華民族才能有如黃河、長江奔騰不息,雖歷經無數(shù)的戰(zhàn)亂波折、不盡的天災人禍、多少異族入侵、幾多朝代更替,但是她依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今天更加充滿著勃勃生機。
中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各民族間雖然也曾有過矛盾和沖突,但互相支持、互相融合則始終是主流。反對分裂,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是世世代代炎黃子孫的執(zhí)著追求。
在春秋戰(zhàn)國后期,由秦始皇統(tǒng)一了中國,從那時起,中國就成為涉域廣闊、民族眾多的統(tǒng)一國家。在此之前,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天下為一統(tǒng)”的主張,荀子也強調要“天下為一”。此后,國家統(tǒng)一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愿望,堅持國家統(tǒng)一也被納入道德評價之中,成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頌揚的主要內容之一。
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還有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都是具有雄才大略,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從而安定天下的古代著名君主。雖然他們作為封建統(tǒng)治者,有著殘酷剝削、壓迫勞動人民的一面,但他們能夠順應歷史潮流和人心歸向而結束封建割據(jù)局面,因而仍然受到后世各族人民的景仰,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也給予了他們應有的歷史地位。許多著名的民族英雄,如晉代的祖逖,宋代的范仲淹、岳飛、陸游、辛棄疾等,為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有的血染疆場、馬革裹尸,有的至死念念不忘為國盡忠,他們崇高的道德境界和愛國精神為后人所敬仰。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從明朝末年至今300 多年來,中國人民圍繞臺灣回歸祖國所展開的可歌可泣的斗爭,也生動地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對祖國統(tǒng)一事業(yè)的執(zhí)著。1661 年,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維護了祖國的統(tǒng)一。到了清末,腐朽的清政府在甲午戰(zhàn)爭中失敗,將臺灣割讓給日本,臺灣人民得知這一消息,“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于四野”,人民憤而反抗,發(fā)出了“愿人人戰(zhàn)死而失臺,決不愿拱手而讓臺”的心聲,在此后日本統(tǒng)治的半個世紀里,始終沒有停止過抗爭。1945 年抗戰(zhàn)勝利后,臺灣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俚族英雄冼夫人的感人事跡,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俚族生活在嶺南地區(qū),冼夫人是俚族首領。陳朝時,廣州刺史歐陽紇起兵反叛,他想利用冼夫人的威望,把她兒子召去,逼他起兵,冼夫人陷入困難的選擇:要救兒子,必須跟歐陽紇起兵;要反對歐陽紇,必須舍棄兒子,她深明大義,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她說:我忠貞報國,不能為愛子而負了國家。毅然發(fā)兵協(xié)助陳朝大軍平定了叛亂,避免了陳朝的分裂。
相反,在統(tǒng)一的朝代里,凡是搞軍閥割據(jù)、制造分裂、破壞國家統(tǒng)一和各民族團結的行徑,如漢初吳楚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唐朝安史之亂、清朝三藩之亂等,都被各族人民世代所不齒,在傳統(tǒng)文化中遭到貶斥。中華民族深深懂得:分則弱,合則強,祖國的統(tǒng)一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也是中華繁榮昌盛的前提條件。在統(tǒng)一的國度里,人民可以安心生產,安寧生活,潛心發(fā)展經濟文化。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雍乾盛世”,無一不是在祖國大統(tǒng)一的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的,沒有祖國的統(tǒng)一,就沒有蜚聲世界的中華文明,就沒有中華民族的長期獨立自主和文化的連續(xù)不斷。
民族團結是中華各族反對分裂、維護統(tǒng)一的堅實基礎。共同的經濟文化生活、共同的歷史命運,使各族人民結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共建家園、共抵外侮的密切關系。
公元439 年,鮮卑族建立北魏政權,統(tǒng)一了中國北方。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緩和民族矛盾、促進民族團結和融合。如把國都遷到中原的洛陽;努力吸收漢族先進文化,下令鮮卑族人民改穿漢服、改講漢語、改用漢姓,鼓勵鮮卑人和漢人通婚,起用漢族士大夫,擴大統(tǒng)治基礎。孝文帝改革,是對西北各族進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成功嘗試?!柏懹^之治”時,唐朝富強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采取開明的民族政策,加強民族團結。唐太宗李世民在總結處理民族關系的經驗時說:“自古以來都貴中華,輕夷狄,我卻同等看待,待四方如一”。唐太宗在處理民族關系上,具有兼容并蓄的廣闊胸懷,在一些民族地區(qū)設置州府,任用兄弟民族自己的首領為官員,尊重并保護少數(shù)民族的風俗習慣;大力推行和親政策,每次和親都伴隨著民族間人員、文化和物資等的大交流;開驛路,通互市,加強各民族間的商業(yè)往來,使少數(shù)民族的牛、馬、駱駝、貂裘源源流入內地,內地的絲綢、茶葉等不斷運往各方,“無數(shù)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張籍的《涼州詞》生動地描繪了這種繁榮的情景。由于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深得人心,被當時各族人尊稱為“天可汗”。
在我國歷史上,主張民族團結,為民族團結做過貢獻的人,從來都在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都會受到世代人民的歌頌。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受到漢藏人民千年不衰的懷念和頌揚;王昭君出塞和親的歷史功績,則受到歷代文學家、畫家、音樂家的千古吟詠;出使西域,溝通漢朝和西域各族人民經濟文化交流的張騫、重開“絲綢之路”的班超,也都被各族人民永遠紀念,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頌揚的人物。
祖國領土的完整、主權的獨立自主是人民生活安定的基本前提條件,也是人民得以安定生活的根本保障,“覆巢之下,豈有完卵”,沒有國家的安全,個人的一切利益便都無從談起。
從古至今,中華民族勇于抵御外來侵略、保衛(wèi)祖國,形成了萬眾一心、同仇敵愾、一致對外的民族心理,形成了自強不息、頑強不屈的戰(zhàn)斗精神,面對外來侵略,中華兒女表現(xiàn)出非凡的勇敢和壯烈的犧牲精神以及同敵人血戰(zhàn)到底的氣概。
早在《詩經》中就有“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與子同袍”“與子偕行”的描寫。邊塞詩:“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謳歌的是戍邊將士浴血奮戰(zhàn),不戰(zhàn)勝侵略者誓不返回家鄉(xiāng)的豪邁情懷。
戚繼光抗倭事跡,堪稱抗敵御侮的典范。明初,由在日本內戰(zhàn)中潰逃出來的殘兵敗將結成的匪幫,開始不斷侵擾我國東南沿海一帶,他們燒殺淫掠,無惡不作,被當?shù)厝嗣癯鉃椤百量堋薄C髦腥~以后,倭患更加嚴重,數(shù)年間,江浙人民被殺者不下數(shù)十萬。戚繼光投身抗倭,決心殺賊保民,“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無私為公之心躍然紙上,他率軍經過十年浴血奮戰(zhàn),終于平定了倭寇,保衛(wèi)了祖國海疆。
左宗棠抗擊沙俄收復新疆,捍衛(wèi)了國家民族尊嚴。1865 年,中亞浩罕國匪酋阿古柏入侵我國新疆,建立起偽政權“哲德沙爾汗國”,遼闊萬里的新疆幾乎全部落入沙皇俄國和阿古柏匪幫的魔掌。身任陜甘總督、已68 歲高齡的左宗棠主動請纓,旌旗所指,所向披靡,終使殘匪敗逃入沙俄境內,英帝侵略新疆的陰謀也隨之成為泡影。左宗棠光復新疆之戰(zhàn),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完整,意義重大深遠,后人有詩贊曰:“絕口不談和議事,千秋唯有左文襄”。
這些抵御外國侵略、保衛(wèi)祖國邊疆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與事跡,始終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頌揚的對象,這些頌揚也給近現(xiàn)代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運動的掀起予以極大的精神鼓舞和影響。
偉大的中國是不可侮的,中國人民從不屈從于任何外力。自外國侵略者踏上中國土地的第一天起,中國人民就奮起抗敵,不屈不撓,前赴后繼,用血肉之軀筑起一道道長城,捍衛(wèi)國家民族的尊嚴與榮譽。在這些斗爭中,涌現(xiàn)出了一批又一批不朽的民族英雄。一部中國近現(xiàn)代史,就是一部中國人民愛國主義的斗爭史,就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頌揚的民族精神與氣節(jié)繼續(xù)發(fā)揚光大的歷史。
以林則徐為代表的一批愛國官吏、將領和士大夫,在外敵入侵、民族危亡的關頭,深明民族大義,挺身而出,肩負起抗擊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歷史重任。當他受命去廣東查禁鴉片時,深知“此役乃蹈湯火”,但毅然置禍福榮辱于度外,“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奔赴反侵略前線?;㈤T銷煙,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百年反侵略斗爭史的光輝一頁。
關天培,一位為保衛(wèi)祖國,與侵略者奮力拼殺,血染炮臺的抗英名將,至今英名長存。關天培年輕時就欽佩為國捐軀的英雄,贊賞他們“死以報國”,本來他想考科舉,但當他看到清政府國防薄弱時,便投筆從戎,改練武科。1841 年英軍進犯虎門,關天培以孤軍死守,親上炮臺并當眾宣誓“人在炮臺在”,將士們在他的感召下,斗志昂揚。2 月26 日,英艦向虎門各炮臺總攻,62 歲的關天培身先士卒,但終因寡不敵眾、彈藥缺乏,他與400 余名守軍全部英勇地為國捐軀。
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人民展開了規(guī)??涨暗娜褡蹇箲?zhàn),林海雪原、椰林南島、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到處都成為中國人民抗日的戰(zhàn)場,涌現(xiàn)了像“狼牙山五壯士”“八女投江”等寧死不屈的愛國勇士,其中,東北抗聯(lián)的楊靖宇將軍堪稱無數(shù)民族英雄的代表,他率領的小分隊被日軍長期圍困在林海雪原里,斷絕了糧食,身邊的同志先后犧牲,最后剩下自己一人,仍奮戰(zhàn)幾晝夜,手持雙槍猛烈射擊,打退了數(shù)百名敵人的多次沖鋒,最后高喊“中國共產黨萬歲”壯烈犧牲。當敵人剖開他的遺體時,胃里竟只有草根、樹皮和棉絮。正是憑著這激蕩長空、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氣節(jié),中國人民最終迫使日寇舉起罪惡的雙手無條件投降。
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一百多年,中華民族最大的共同愿望就是擺脫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奴役,實現(xiàn)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許多沒有留下姓名的將士們,他們視死如歸,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了我們民族堅貞不屈的精神與氣節(jié),這正是中華民族能夠自立于世界的關鍵之一。中華民族的精神與氣節(jié)通過世世代代形成的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孕育了千百萬為捍衛(wèi)國家民族尊嚴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他們是我們民族的脊梁。鄧小平指出:“要懂得些中國歷史,這是中國發(fā)展的一個精神動力?!盵5]因為在中國歷史中,充分表現(xiàn)了一種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頌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jié),它永遠是激勵炎黃子孫奮發(fā)圖強的巨大精神財富,永遠是推動和促進中華強盛的強大動力。
習近平指出:“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和光榮歷史,要加大正面宣傳力度,通過學校教育、理論研究、歷史研究、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多種方式,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盵6]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的根基和血脈,特別是不屈不撓、艱苦創(chuàng)業(yè)、無私奉獻、反對分裂、共御外侮、追求統(tǒng)一、同仇敵愾等民族精神與氣節(jié),牢固積淀在每個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中,深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教育部黨組印發(fā)的《教育系統(tǒng)關于學習宣傳貫徹落實〈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的工作方案》強調,“堅持長短銜接,將傳承民族精神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堅持由淺入深,將激發(fā)愛國之情與投身報國之行相結合?!盵7]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征程中,高校要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找到中華文化的“根”和“魂”,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譜寫自己的人生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