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幼玲 謝碧蘭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福建 泉州362000)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衰患者因長期治療等因素易易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進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為確保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衰患者的身心健康,在對患者進行臨床治療及護理同時,需強化心理護理干預[1]。本文研究對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顫患者采取心理護理干預的臨床應用效果。
擇取于本院診治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顫患者52例,病例選取時間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納入標準:(1)確診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顫;(2)心功能分級為Ⅱ級-Ⅲ級;(3)對本次研究知情,自愿配合、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嚴重臟器疾?。唬?)認知、精神、溝通障礙;(3)不配合或中途退出。
按施行的護理方式不同將所選取的52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顫患者進行分組,分為兩組。對照組26例患者中男性、女性患者例數(shù)分別為16、10例,年齡48-86歲,年齡均值為(65.36±3.47)歲,病程3-10年,病程均值為(5.57±0.54)年;研究組26例患者中男性、女性患者例數(shù)分別為15、11例,年齡49-85歲,年齡均值為(65.47±3.43)歲,病程3-10年,病程均值為(5.62±0.51)年。兩組病患的基線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對比可知,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對本組病患施行常規(guī)護理,具體為:(1)宣教。為患者介紹疾病相關知識、治療方式、注意事項及自我護理,提升患者疾病認知度同時提升其依從性。(2)情緒疏導。積極溝通,指導患者自我放松,盡可能緩解、改善其不良情緒。(3)體征觀察。密切觀察患者體征變化并記錄,并及時反饋給醫(yī)生。(4)指導正確用藥。告知患者如何正確用藥,以及遵醫(yī)囑用藥的重要性。(5)生活護理。告知患者保障充分睡眠,養(yǎng)成良好飲食、作息習慣。
研究組:本組在對照組護理措施基礎上強化心理護理,具體為:(1)評估患者認知。在掌握患者基本信息的基礎上與患者溝通,了解其現(xiàn)有認知程度、認知需求、心理健康狀態(tài)、顧慮等。(2)認知干預。在行常規(guī)健康教育同時,結合患者的認知評估結果進行針對性的認知干預。針對患者認知誤區(qū)、認知需求等,采取一對一講解、播放宣教視頻、發(fā)放宣教手冊等多種形式的認知干預,進一步提升患者的認知,引導其以正確的、積極的認知面對疾病。(3)心理健康狀況評估。因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顫需長期治療,患者極易出現(xiàn)暴躁、不安等不良情緒。通過積極正面溝通及側面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了解其心理顧慮,進而采取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4)專業(yè)心理指導。由專業(yè)的心理專家,結合患者心理狀況評估結果進行針對性、專業(yè)性的心理指導,以期消除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5)音樂療法、親友支持。根據(jù)患者喜好播放輕慢音樂,并控制音量適當。同時,指導患者親友鼓勵、關懷、安慰患者,以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消除不良情緒。(6)加強病友交流。組織患者交流,并由經(jīng)治療后良好控制疾病的患者寬慰患者,進而消除其擔憂情緒,提升其治療信心。
采用HAMA(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D(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估兩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顫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態(tài),HAMA、HAMD量表得分越高則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采用PSQI(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評估兩組患者睡眠質量,患者得分越低則睡眠質量越佳。以問卷對兩組病患認知度進行評估,問卷評分越高,表明其認知度越高。
采用QOL(生活質量量表)評估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估內容包括心理功能、生理功能、軀干功能及社會功能,各項得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佳。
采用問卷評估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問卷總分為100分,得分>80分、60-80分、<60分則視為滿意、比較滿意、不滿意,總滿意例數(shù)=滿意例數(shù)+比較滿意例數(shù)。
以SPSS18.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滿意度指標以n(%)表示,組間對比行卡方檢驗;評分指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行組間比較。P<0.05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較對照組,研究組病患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評分(HAMA、HAMD)、睡眠質量評分(PSQI)及認知度評分均更優(yōu)(P<0.05)。詳見表1。
較對照組,研究組病患生活質量(心理功能、生理功能、軀干功能及社會功能)評分更高(P<0.05)。具體見表2。
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率92.31%顯著高于對照組69.23%(P<0.05)。詳見表3。
表1兩組患者心理健康狀態(tài)、睡眠質量、認知度情況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n=26)研究組(n=26)HAMA 16.23±4.1313.64±3.1312.36±1.0573.56±5.17 6.87±2.12*6.33±1.35*6.32±1.21*89.32±4.25*HAMD PSQI 認知度
表2兩組病患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對照組(n=26)研究組(n=26)心理功能61.36±7.5664.89±8.4665.46±8.2466.55±9.57 72.39±8.54△76.17±8.21△74.59±6.37△79.18±7.23△生理功能軀干功能社會功能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衰于臨床較為常見,患者于長期治療過程中心理負擔較重,極易出現(xiàn)焦慮、抑郁狀況,且睡眠質量較差,致使機體細胞免疫功能減退,不但影響臨床疾病治療效果,且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為此,在對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衰患者施行臨床治療、護理干預時,需注重對患者的心理干預[3]。
隨醫(yī)療水平進步、醫(yī)療觀念進化,心理護理干預于臨床被廣泛推廣應用,且取得一定的成績。心理護理干預通過在護理過程中,利用心理學理論、技巧影響患者的心理活動,進而改善其認知、生活質量[4]。對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顫患者強化心理護理干預,在對患者進行認知評估后,針對性對患者進行認知干預以提升患者認知度,引導患者以正確態(tài)度面對疾病。同時,在評估患者心理健康狀況后,由專業(yè)心理醫(yī)生進行專業(yè)性心理指導,并通過音樂療法、病友交流等方式舒緩患者情緒,提升患者治療信心[5]。
綜上,對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顫患者采取心理護理能有效改善其心理健康狀態(tài)、生活質量及滿意度,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