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摘要:在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可以促進師生之間進行有效互動,達到平等交流的目的。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常見的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提問,在一定基礎上忽略了學生才是課堂學習的主體。課堂提問教學變成了單項的教學活動,因此本文從語文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著手,重點對初中語文課堂提問藝術進行深入性探究,并形成一定的思考,對優(yōu)化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提出策略性建議,以供各位同仁學習和思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20-126-2
在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和智力快速發(fā)展,具備一定的思考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地調動起來。在實際語文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利用提問環(huán)節(jié)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并在此基礎上提升學生的興趣,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利用提問的教學方式雖然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在實際的語文課堂提問中依舊存在一些問題,對教師的教學效果有著很大的影響。
一、初中語文課堂中存在的實際性問題
1.課堂提問主要以單項形式存在
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提問應包含兩部分,一部分是教師對學生的提問,而另外一部分是學生對教師的提問。但是在當前實際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大多數時候都是教師在對學生提問,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已經將課堂提問問題進行設計,并在課堂教學中直接提出,組織學生解答。但是實際的課堂提問應是師生之間交流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這種提問式教學方式直接忽略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學生在教師的課堂教學中被動地對問題進行回答,被動性地接受灌輸性的思想,并不符合課堂提問教學設計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教師教學的有效性。
2.問題設計缺乏針對性及層次性
在提問前,教師應對課堂所提出的教學問題進行設計,使其具備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發(fā)現教師提問環(huán)節(jié)依舊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一是教師提出的問題缺乏一定的層次性,沒有辦法針對不同學習情況的同學進行有效的教學。而這種提問方式最終的結果是基礎好的學生學習起來輕松無壓力,而學習差的學生則無法有效的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提問的教學效果。二是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和實際教學并不相符,對于脫離實際教學的問題,提問式教學對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的幫助大大減少,甚至還會使得提問式教學失去其本身的意義。
3.課堂提問多且雜亂致缺乏邏輯性
初中語文教材選取的文章內容一般都比較長,因此教師為了讓學生對文本更好地理解,往往會針對教材課本內容設計許多的問題,本意是想讓學生從問題角度出發(fā)認真的從教材內容中去尋找答案,教師針對一段教材內容拋出的問題多且雜亂,這就會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一定的邏輯性,到底如何才能讓學生深入的去了解教材內容呢?這是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會思考的一個問題,因此教師想要利用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來使學生深入的對語文課本進行學習,但是卻忽略了所提問題的邏輯性,多而雜亂的問題反而會影響教師的教學目標,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早已不知不覺的偏離了文章的主旨,這對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是十分不利的。
二.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策略
利用課堂提問的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增強其學習樂趣,因此在課堂提問過程中,教師應從實際角度出發(fā),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學手段,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問題的思考中來,以此來體現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為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新環(huán)境。
1.雙向互動加強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應明確學生才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對于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權利,以此來構建雙向互動的合作學習氛圍。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課堂提問活動教學前,可以以小組教學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分組,使學生通過預習準備出課堂提問的問題,以此來讓學生明確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哪些是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那些知識還存在疑惑。教師可以將預設的問題交給小組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如果在討論過程中產生了新的疑問,教師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參與到學生討論中去,幫助學生解決討論過程中發(fā)現的問題。因此教師應在課前根據教學目標來準備一些比較重要的問題,最后經過學生小組討論后,檢查學生的學習成果,以此保證師生之間在提問的過程中進行雙向交流,提高教師的課堂提問的教學效率。
例如,在學習《濟南的冬天》一課內容時,教師組織學生分小組進行學習,并提出課堂教學問題。如組織學生討論濟南的冬天有什么特點?在作者的眼中濟南是一個“理想的境界”請學生結合實際文章進行分析,作者這句話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根據具體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教師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應給予一定的意見和建議,以此來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
2.了解學生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提出問題
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對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有一個全面性的了解,根據學生現有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來科學的設定層次性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一些簡單問題交給學習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例如課文的朗讀,文章中生字詞的辨析等等。對于一些比較難的問題,則可以交給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來解決,在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進行提問,以此來體現教師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教師設計的課堂教學問題應從教材內容本身出發(fā),緊貼教學目標,從而保證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學習《藤野先生》一課內容時,教師可以有針對性的為學生設計問題。例如文章記錄了作者留學中的哪幾件事?對文章進行深層次分析后,為每一件事擬一個小標題。以先易后難的提問方式,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要求,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分類別進行提問注意問題的邏輯性
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應將課堂教學中要提出的問題做好分類,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提問,使學生有一個適應過程,增強問題之間的邏輯性。例如文章的主旨,應用的寫作手法,文章的類型等等。課堂提問的教學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師課堂教學內容,而并不是單純地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因此教師在實際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的對課堂提問內容做出調整,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學習《社戲》一課內容時,文章內容較長,因此教師應有針對性的提出問題。組織學生通讀全文,簡要概括出文章中所描寫的幾件事情。并在此基礎上找出作者所采用的寫作手法,并對此進行具體分析,找出語句表達的巧妙之處。提問應分類別,并注意彼此之間的邏輯性,以此來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
三、結語
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學生在此基礎上努力思考,有利于拓展學生學習思維,并使其真正融入到教師設定的教學情境中去。課堂提問的教學目的不僅僅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更重要的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使學生可以在自主思考的過程中發(fā)現問題,并自主的解決問題,以此來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胡盼.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J].讀寫算,2020(27):115.
[2]朱怡霖.初中語文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和優(yōu)化策略[J].課外語文,2020(27):78-79.
[3]魏俊弘.有效性提問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家長,2020(24):61-62.
[4]張鋒.初中語文教學提問設計的創(chuàng)新研究[J].新課程,2020(32):41.
(作者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克拉瑪依市小拐鎮(zhèn)136團中學,新疆 克拉瑪依 834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