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瑛蘋 梁穎 譚晗 姜嵐(指導教師)
網絡熱詞作為新興的網絡語言文化現象及一種社會網絡心理現象,已經發(fā)展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網絡語言文化傳播現象。其形式多樣、來源廣泛。網絡熱詞不僅僅是移動互聯網信息時代快速發(fā)展的一種語言文化現象,同時它也作為中國文化的一種外化語言現象,折射出近年來中國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各個方面。
首先,網絡熱詞的出現離不開社會的發(fā)展以及推動。同時,在當下社會,由于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思想的逐漸開放,社會也有了越來越多的包容性,因而網絡熱詞也逐漸地發(fā)展起來。其次,人民對于自身的角色定位以及理解也逐漸理性,對于社會熱點事件以及各方面的問題也更加關注,因而網絡熱詞也就隨之發(fā)展起來。
本論文采用數學歸納分析方法與數學演繹歸納方法、分析方法、數學綜合分析方法、因果分析法。
網絡熱詞從結構來看由三部分組成,一個為“網絡”,一個為“熱”,另一個為“詞”。“網絡”網絡即節(jié)點指其網絡是由多個節(jié)點和網絡連線對象構成,表示諸多網絡對象之間及其相互存在聯系?!盁帷奔粗笢囟雀?,可引申為喧鬧,熱鬧,情意深厚,很受人關注或歡迎地等意思。而此處的“詞”是詞語的縮寫。詞語單元是一個詞和詞或短語的一種合稱,包括一個詞(帶有含義的單詞、合成過的詞)和整個詞組(短語又稱組合短語),組成整個語句的是文章最后一小組織,而詞語的結構及其形式是詞單元。詞匯量是由語素和詞組成的最小的口語造句組成單位。
因而,對于這些網絡相關熱詞的正確定義及其解釋主要是隨著移動互聯網這個時代的不斷進步發(fā)展。近年來,這種新的現代社會網絡現象越來越多地受到廣大人民的廣泛歡迎,網絡上的熱詞與我們的一些日常生活工作是密不可分的。雖然目前對于現在網絡上的熱詞這一新的概念還是一個完全沒得到國內學術界廣泛討論認可的正式權威科學定義,但根據國內相關理論研究者目前現有的理論概括和一些約定俗成的語義理解方式來看,網絡上的熱詞確實可以將其歸納理解為與一定時期內的各種社會政治事件和經濟現象密切相關的熱門網絡詞語。既要做到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和廣泛傳播應用范圍,還要做到能充分體現普通網民的思想自創(chuàng)性和社情民意性的表達。而從網絡傳播學的多個視角對其進行研究分析,網絡焦點熱詞不僅體現了“符號”的重要功能,具有直接指代熱點信息的應用能力,其本身甚至被人們看作對一個年度網絡熱點話題與年度熱點新聞事件的形象記錄和信息濃縮。
陳光磊將中國語素詞的復合法大類分為帶有詞根詞綴的復合后綴造詞法與帶有附加近義詞的后綴復合造詞法。雖然目前網絡上的流行語大多以形容句子、短語的構詞形式首次出現,但是究其構詞本源,一些形容詞或句子短語的基本構造組合特點依然必須遵循現代語素結構復合法的基本構詞組合規(guī)律。
詞根復合構詞法即用兩個或兩個以上詞根按一定語法規(guī)則組合起來構詞的方法。例如:“被”字與不及物動詞、名詞、形容詞等詞性的不同組合;“被”+不及物動詞:被捐款、被就業(yè)、被代表;“被”+名詞:被小康、被自殺;“被”+形容詞:被開心、被幸福、被健康;“被”+助詞:被自愿。此類“被”字短語在進行詞語組合的同時表現出一種對現實生活的反應,從而表達出宣泄或諷刺的情感。除上述例子外,還有XX群眾(吃瓜群眾)、中國式XX、臨時性XX、XX主義(拿來主義、霸凌主義)、X精(檸檬精、杠精)等詞語都體現了詞根復合法的構詞原則。
舊詞新義在一定程度上是意義范圍的延伸或意義的轉移,屬于新詞的來源。然而,網絡流行語中的一些詞是在舊詞新義的基礎上迅速流行起來的。
例如“悲催”意思是不稱意、不順心、失敗,傷心和悔恨等。目前網絡上流行“悲催”一詞,起源于先秦喪服文化。從字面上來看意思是“悲慘地催人淚下”,一般表示不稱意,不順心,失敗,傷心,悔恨等意思,和眾多網絡詞匯一樣帶有較強的戲謔意味。和之前流行的“杯具”一詞意思相近,而略有區(qū)別。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這個詞表達的感情色彩似乎很重,但和所有的網絡詞匯一樣,表達出來的意思總是帶有幾分詼諧戲謔的意味在。
例如,隨著“娘炮”一詞的廣泛使用及傳播,其內涵特征逐漸轉變,由中性轉向貶義再到褒義趨向的現象不僅體現了語義特征的動態(tài)變化,也折射出其背后的社會心態(tài)變化。這一詞的產生與發(fā)展,一方面折射出性別刻板印象中對女性的歧視,另一方面體現了社會消費觀、審美多元化等因素影響下的社會心態(tài)變化。
在中國互動熱詞百科中的年度十大累計熱詞中,植根于中國網民網絡娛樂文化細胞的年度熱詞就只有2個(“Hold住”“傷不起”);2009—2019年十年年度累計熱詞接近二百個,而在網絡娛樂熱詞中,這類型的詞語就只有18個。體現中國社會網絡主流品牌價值的年度網絡營銷熱詞,如“依法治國”“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等,則已經成為了十大年度網絡營銷熱詞的評選主力軍。這些網絡熱詞弘揚社會正能量的同時,也蘊含著明亮的褒義色彩。
“呵呵”是一個漢語詞匯,一指笑聲的擬聲詞,二指形容說話聲音含混不清。在網絡中常表示在否定對方的同時表達嘲諷和不屑,而容易讓人誤解為嘲諷“呵呵”本意或主要意思。正式的談話盡量避免直接使用“呵呵”,可能會因此讓對方感到不夠被尊重。在與家人朋友們的閑談中也經常有機會被人用到,不含任何褒義或者不含貶義。
根據網絡熱詞產生背景分類,基本可以分為5類。
第一類也就是直接回復引用參與社會相關事件或者是參與社會事件發(fā)生人的本身原話,如:“你是哪個單位的”等,這些社會熱詞都可能是直接來自于參與社會相關事件的記者采訪以及事件當事人的本身的原話回復。
第二類是社會熱點事件或重大新聞原有名稱的演變和衍生,如“供給側”“好人法”等等。對于社會熱點事件或者重大的新聞事件的演變和衍生體現了網民對于國家大事小事的重視,提高了社會參與感,有利于更好地建言獻策,行使監(jiān)督權。
第三類則是網民根據社會事件或公眾熟悉的社會人物創(chuàng)造出新詞,例如:“小鮮肉”“小姐姐”“巨嬰”等。同時,包括部分生活化的網絡熱詞,例如,熱詞“中國大媽”,更大的范圍代表了某一種群體。從買黃金到買房,從家門口的廣場舞到國際廣場的廣場舞,“中國大媽”所代表的群體含義逐漸豐富。
第四類詞是電視中傳播流行方言的新詞變體,根據電視時代趨勢發(fā)展,依托現代社會上的流行方言語句或傳播媒體針對電視、廣播的一些經典成語橋段,進行不斷創(chuàng)新的成語新詞,例如中國電視劇《甄嬛傳》橋段中的“小主安好”“臣妾做不到”;動畫片《小豬佩奇》中的“小豬佩奇社會人”等。
第五類來源于外來詞的翻譯。部分網絡熱詞是通過英文翻譯過來的,這些網絡熱詞主要出現在全球所熟悉或者是引起巨大影響力的領域,例如科技領域,“創(chuàng)客”翻譯自英文“maker”,表達的意思為創(chuàng)造,不為盈利而單純是為了興趣所進行的創(chuàng)造研發(fā)。
網絡詞語熱詞最初定義是泛泛指由中國網絡上的流行語熱詞發(fā)展而來的網絡詞語,具有時代現實性、文化傳遞性、傳播層次性等特征。
在這個發(fā)展過程中,一種重要的輿論信息獲取方式和手段將浮出水面。網絡社會熱詞,也逐漸與中國社會熱點現實相結合聯系,更多的人關注于中國社會網絡熱點新聞事件和網絡熱點社會現象,網絡社會熱詞也慢慢發(fā)展成為社會熱點,成為一種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一種社會網絡熱詞文化傳播現象。
隨著現代人們網絡應用的逐漸廣泛,網絡語言熱詞正在逐漸朝向現代社會作為共同語言的一種方向進行轉變,不僅已經可以逐步擴展到向大眾語言話語權的一種多元化方向發(fā)展,還已經可以充分地展現現代人們的一種精神生活追求以及一種心理享受狀態(tài)。
在大多數情況下,網絡熱詞首先在普通網民中傳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社會認知度,然后被傳統(tǒng)媒體和主流社會接受和使用。然而,不難發(fā)現網絡熱詞自底向上的傳播流程所需的時間正變得越來越短,周期也在不斷加快。
網絡熱詞,一方面它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大眾文化日常生活,推動網絡語言藝術發(fā)展,甚至徹底改變了我國網民的語言認知思維方式;但另一方面,網絡語言熱詞在社會傳播中所可能產生的諸多問題也亟待解決。總之,對其良性發(fā)展我們仍然應認真嚴肅面對、合理遵循規(guī)范、進行科學正確引導,要讓新的網絡文化熱詞不斷煥發(fā)展現出無窮的青春活力與勃勃生命力。這為今后開展網絡營銷熱點關鍵詞的應用指導理論研究工作提出了一個新的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