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敬凡
小學低段主要是指在一到三年級這個區(qū)間。這個特殊時期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快速階段。而發(fā)聲是一種音樂學習的基礎。在學生身心發(fā)展快速時期對他們進行發(fā)聲練習的培養(yǎng),無疑會為他們將來的音樂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般來說,小學低段的學生對于事物大多處于一個下意識注意的狀態(tài)下。從廣義層面上分析,學生關注內容的區(qū)間比較狹窄,也很難長時間地關注某件事情。例如,他們對于一些活潑型節(jié)律短而快、跳躍性強的音樂節(jié)律比起那些綿長的慢拍子的音樂節(jié)律更感興趣。
小學低年齡學生對于語音以及音調已經有了一定的辨識度,對于顏色也具有相應的感知程度,對于空間感的認知也比較強。例如,他們已經可以對于音樂所表達的情感有很大的認知。
在發(fā)音練習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借助柯達伊教學法,即通過手勢來給予學生一定的引導。隨著手位置的高低變化以及手勢的轉變,學生抽象化地認識音高,從而進行唱歌練習,幫助學生較深地認識樂譜。
奧爾夫教學法的核心主要是以元素教育為主。在奧爾夫教育理念指引下,教師要將最簡單的最基礎奧爾夫教學法以“元素教育”為核心,其教學理念是通過最簡單的樂曲來襯托整個音樂。在這個音樂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經歷探索、模仿和即興創(chuàng)造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對于幼兒的親身體驗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興趣才會學”,這是眾所周知的。達爾克羅茲提到的體驗教學,可以讓學生通過審美形象來發(fā)展自己的歌唱發(fā)聲學習興趣。
1.選擇朗朗上口的歌曲
小學生的思維認知比較弱,因此在欣賞音樂的時候往往只能夠從較為淺層的層面上入手,低年級的小學生更喜歡優(yōu)美抒情的音樂,尤其是對于形象鮮明、生動形象的音樂,他們表現(xiàn)出來更加強烈的興趣。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這種興趣來進行歌唱發(fā)聲學習教學活動的設計。例如在小學,可以通過朗朗上口的《上學歌》來進行歌唱發(fā)聲學習教學。教師們也可以根據(jù)學生的音樂心理需求選擇一些比較流行的、旋律比較廣的歌曲來進行歌唱發(fā)聲學習教學。例如,可以選擇《茉莉花》這種膾炙人口的歌曲來進行歌唱發(fā)聲學習教學。以合適他們學習的心靈的音樂來使他們產生對歌唱發(fā)聲學習的興趣。
2.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趣味聲音
根據(jù)奧爾夫的模仿——探索——即興——創(chuàng)作的教學理論,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多媒體手段,讓學生通過日常生活中的聲音了感知歌唱發(fā)聲。例如碗筷盤子飯盒的聲音。首先將碗筷盤子飯盒的聲音進行分類感知,接著將碗、筷、盤子、飯盒的當當聲、嘰嘰聲、砰砰聲以及咚咚聲進行辨別,同時通過將這四種不同的聲音加以時值的不斷變化,讓孩子感受到聲音在時值上的變化帶來的不同情感,例如急促的、從容的、歡快的,鼓勵孩子仿照視頻上的畫面也采用手動制作樂聲來表達簡單的韻律,那么就可以加強孩子對音樂韻律感的鮮明印象。
3.在游戲中學會發(fā)聲
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講,活潑、愛動、好玩是他們的本質的性格。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認識到這一點,將枯燥的樂譜學習滲透到形式多樣化的音樂游戲之中,讓孩子們可以形象具體地認識音符,并適當掌握音樂節(jié)奏,為教師標記各種音樂符號。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jù)柯達伊教學理論,適當采用手勢以及手位讓學生從形象的角度認識音高,在進行音階學習的時候設計游戲。讓學生們舉起手,唱低音,舉低手,唱高音,舉高手,接下來,最后的可以站起來,然后固定誰是什么音的標簽,當老師唱出一個音的時候,相應的學生就站起來,形成接龍式樣游戲。
進行歌曲演唱是一個相對比較復雜的過程。教師想要帶領學生開展完美的演唱效果,不僅取決于學生的先天性因素,還與他們的后天練習技巧有著很大的關系。如果說先天因素為學生音樂學習奠定了基礎,那么后天的技巧練習則是可以提升歌曲演唱水平。這說明后天的技巧練習是比較復雜的一件事情。那么在歌曲練習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如何讓學生爭取調配氣息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在長期的訓練過程中,呼吸直接關系到歌曲演唱的內在動力,演唱人員需要運用正確的換氣來保證氣息的順暢,從而使演唱達到一個完美的效果,不僅可以達到保護聲帶的問題,還可以讓演唱的效果更加出眾。因此,教師在訓練唱歌人員的時候,首先需要幫助他們掌握如何巧妙地換氣,而換氣又與呼吸密切相關,教師幫助學生調節(jié)氣息,對于他們的氣息以及唱歌有著很大的幫助。
歌唱發(fā)聲學習是音樂學習中的最初需要掌握的基礎。歌唱發(fā)聲學習包括會看譜、會辨音、懂得如何發(fā)聲的基礎知識。根據(jù)達爾克羅茲的音樂體驗的教學理論,可以對音樂的結構內容進行把握,游刃有余地將歌曲的情感表達出來。例如,一般情況下,讓學生在旋律上行時應當做出漸強的處理,旋律下行時應當作出減弱的處理。這樣的視唱使得旋律變得更有流動性和音樂性;對于切分類以及附點類的節(jié)奏,需要將強拍的律動感表現(xiàn)出來,讓音樂聽起來有彎山曲水的旋律色彩。節(jié)奏歸類練習法就是將各種節(jié)奏型自行地分為不同的組合進行練習。節(jié)奏的訓練最需要的是強弱之間對比的訓練。可以將附點節(jié)奏分為一組進行練習,盡量通過強弱的過度變化讓旋律富有流動感。
根據(jù)達爾克羅茲的教學中強調體驗的理論,在歌唱發(fā)聲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去感受節(jié)奏、力度以及唱歌的力度,從而領略不同的唱歌風格以及歌曲之中的情感。教師在帶領學生欣賞音樂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各種音樂符號來帶領學生掌握各種音樂表現(xiàn),如唱歌的力度、節(jié)奏、重音、節(jié)拍等都可以通過特殊的標記來進行表達,從而使學生有一種較為感性的認知。例如,歌曲《小燕子》中的“穿花衣”是如何通過音符的轉調來達到表示春天景色新中的燕子的樣貌。
根據(jù)達爾克羅茲的理論,音樂學習必須是在音樂體驗中獲得的理論,教師可以嘗試利用一些簡短的音樂片段,例如日本歌曲《櫻花》。旋律簡單但是優(yōu)美動聽,第一遍跟唱譜子,第二遍跟唱歌詞。同時,還可以采用學生熟悉的歌曲進行樂譜學習。這樣可以顯著降低學生的認識樂譜的難度。當學生認識到歌曲之中的音高之后,他們能夠更加熟練地進行演唱。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利用旋律,從而幫助學生從簡單的內容向著有難度的內容進行過渡,提高學生學習樂譜的興趣。
基于低年級學生發(fā)展的特點,運用科學的教學理念,對于促進學生的發(fā)聲更加到位?,F(xiàn)階段全新的教學設備可以通過形式多樣化的功能來開展教學。例如,常見的多媒體便是學生最好的音樂演奏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形象地認識音樂,從而深入了解各種音樂信息,促進發(fā)聲生理機能的感知以及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