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麗麗
我侄女學習成績優(yōu)秀,平時考試分數(shù)也很不錯,但是每到重要的大考,她的心總“怦怦”地劇烈跳動,腦子一片空白,手心出汗,連簡單的題也做錯了。結果由于太緊張,高考沒發(fā)揮好,考上一所不太理想的大學。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被試者給小小的繡花針穿線,事先激發(fā)他們不同強度的目的性,比如設置價值不同的獎品。結果發(fā)現(xiàn),被試者目的性越強,越全神貫注地努力,手越顫抖得厲害,線越不容易穿入。由于手的顫抖是目的性過強造成的,所以,心理學家就給這種現(xiàn)象起了一個名字,叫作“目的顫抖”。意思是說,一個人做事過于注重目的,過于在乎結果,反而不容易成功。
目的顫抖現(xiàn)象是因為目的性越強,就越害怕達不到目的,就越害怕失敗造成的。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大腦里的某一圖像,會像實際情況那樣刺激人的神經系統(tǒng)。比如,當一個高爾夫球手擊球前一再告訴自己“千萬不要把球打進水里”,這時,他的大腦里偏偏就會出現(xiàn)“球掉進水里”的情景。這一情景會指揮他的神經系統(tǒng),使事情不像他希望的那樣發(fā)展,而是朝著他害怕的方向發(fā)展,結果,球大多都會掉進水里。
心理學家認為,緊張是一種有效的反應方式,是應付外界刺激和困難的一種準備。有了這種準備,便可產生應付瞬息萬變的力量,因此,緊張并不全是壞事。然而,持續(xù)的緊張狀態(tài)會嚴重擾亂機體內部的平衡,并導致疾病。所以我們應該學會自我消除緊張狀態(tài)。
通常一個人容易緊張,是因為擔心自己犯錯。而且,因為過去犯過錯,內心不斷譴責自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不自覺就緊張起來。有一個孩子去參加演講比賽,結果他沒有發(fā)揮好,致使班級沒獲獎。演講結束后,他的爸爸在同學面前對他大吼道:“你真是太笨了,在家練習時不是很好嗎,真讓我沒面子!”結果可想而知,孩子會變得越來越緊張,因為害怕犯錯。如果告訴孩子“你已經發(fā)揮得不錯了,下次再加油,一定會更好的”,孩子就會變得自信放松了。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有一種不幸的家庭是互相攻擊型的,他們總是互相找對方的缺點,從來不夸獎對方,做對方的差評師,以獲取自身存在的價值,這樣,暴力的言語就像箭一樣四處亂射。要是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里,人是很難放松的,就像某處埋有地雷,人時刻處于警覺狀態(tài)。還有些家庭的父母情緒不穩(wěn)定、脾氣暴躁,他們自己喜怒無常,情緒像過山車。在這種環(huán)境里長大的孩子,精神時刻保持警覺,自然就容易緊張,這是生物的本能。
如果感覺自己心情緊張,最好的方法是進行自我暗示讓心情放松,自我暗示的作用相當大??茖W家曾對那些成就非凡的人做過研究,結果表明,他們在關鍵時刻都能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都能自己給自己信心,因此他們戰(zhàn)勝了無數(shù)的困難,最終獲得成功。
我們的人生應該有理想,有自己生活的目標,但要把“目的”看淡一些,讓自己得失泰然,平心靜氣。胸懷寬闊,是人對自己的一種善待?!皩櫲璨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心境到了如此境界,人便放松,便可以輕松遇見那個成功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