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鳳
摘要:古箏是我國樂器中的瑰寶,距今已經(jīng)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正是由于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藝術形式,使得古箏成為了傳承和發(fā)揚我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一個重要的途徑,為此,很多高校都紛紛開設了古箏課程,并受到了廣大學生的喜愛。隨著古箏藝術的不斷發(fā)展和普及,各大高校中為了促進古箏教學模式的改革以及提升古箏教學的效率和質(zhì)量,都開始廣泛使用古箏集體課的教學模式,這是古箏教學中的重要嘗試。本文主要對高校在對古箏集體課教學模式實踐過程中的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高校 古箏 集體課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6-0102-03
在我國的民族音樂當中民族樂器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已經(jīng)收集了兩百多種中國的傳統(tǒng)樂器,古箏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主要是因為古箏獨有的韻律,古箏音色柔美、富有神韻,輕拂之如行云流水,重掃之如海嘯山崩,其豐富的表現(xiàn)力可以細致的刻畫出人們的內(nèi)心情感,同時也能夠描繪出波瀾壯闊的場面,由此可見,古箏是我國民族音樂中的珍寶。為了提高當代大學生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認知,培養(yǎng)更多的具有較高的藝術素養(yǎng)的復合型人才,高校在古箏教學的過程中,應當要在繼承傳統(tǒng)教學中優(yōu)秀經(jīng)驗的同時,結(jié)合時代的變化進行創(chuàng)新,集體課教學模式在高校古箏教學中的應用,可以有效的節(jié)約教師資源,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從而有效的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
一、高校古箏集體課教學的優(yōu)勢
(一)節(jié)約教師資源
目前,隨著古箏的影響力的不斷增強,很多高校都紛紛開設了古箏課程,學生的數(shù)量也在不斷的增加,但是很多的高校卻嚴重缺乏高素質(zhì)的古箏教師,這也就造成了“僧多粥少”的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教師的教學負擔[1]。在高校古箏教學中開設集體課模式,可以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讓更多的學生都能夠?qū)W習到古箏,從而加大古箏教學的影響力,并且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節(jié)約教師資源,降低教育的成本。
(二)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
在傳統(tǒng)的高校古箏教學模式中,教師常用的授課方式為:齊奏、伴奏以及合奏和觀摩交流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對教師的演奏進行觀察,并仔細聆聽不同的演奏方式的音樂,對其進行分析,領悟其中的演奏技法,從而有效的鍛煉自身的音樂感知能力和節(jié)奏感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等基本的古箏表演的能力。集體課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在平常的課堂學習過程中和其他學生進行更多的練習,從而不斷的進行技能的積累,再和其他同學默契合作的過程中,古箏的表演技法能夠更加的自然和熟練。
(三)加強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古箏集體課教學中,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和其他同學進行及時的互動和交流,在這一過程中,能更好的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足,并不斷的學習他人的長處,促進學生的共同進步和發(fā)展,從而讓學生更好的掌握古箏演奏的技巧和相關的知識[2]。另外,集體課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古箏技能,還可以使得學生藝術素養(yǎng)和自學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yǎng)專業(yè)的演奏家,而是為了更好的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集體課教學模式在提升學生的音樂技能的過程中,還能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高校古箏集體課教學模式的具體應用
(一)變換性分組
在高校古箏集體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對學生進行集體授課,還需要有針對性的將學生進行分組學習。對于剛開始接觸和學習古箏的學生,教師可以先進行隨機分組,然后到學習到一定的階段之后,教師則可以采取變化分組的方式。首先,教師需要全面的了解學生對于古箏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并通過考核的方式將學生進行分組,可以采用可變換的分組原則,簡單來說,就是過一段時期,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程度和學習狀態(tài),將程度相似和曲目相同的學生分為一個小組,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提升整體的教學效率。另外,這種變化性分組的方式,也可以更加容易的讓學生產(chǎn)生學習的動力,對于級別較高小組的學生,可以有效的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而對于級別較低的小組的學生,則可以讓他們擁有不斷向上的目標,從而加大他們對學習的動力,提高學生的效果[4]。此外,高校的古箏課程最好是設置為每周一次,每次兩個課時,從而有效的縮短上課的時間,加深學生對于古箏知識和技能的記憶。
(二)采取八字座位
古箏這門課程的演奏性較強,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要和學生進行及時的互動和交流,并在這一過程中,通過觀察每個學生的演奏動作的細節(jié),來全面的掌握他們的古箏演奏能力。為了能夠更好的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看清每個學生的動作和指法,及時糾正他們在學習中的錯誤,教師必須要合理的設置學生的座位。在開展集體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八字形的座位形式,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的節(jié)省教師一對一單獨指導的時間,并且學生也可以更好的觀察教師在示范過程中的動作和手法,及時提出存在疑惑的地方,從而有效的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zhì)量。例如:在古箏的指法教學中,目前古箏的指法就有100多種,通常情況下,正確的手形是手臂、手掌和手指都是處于最放松、最自然的狀態(tài),肩膀下沉,雙臂自然下垂,手腕略低于手背,手掌呈半握拳狀,在這一過程中,每個關節(jié)都需要向外突出,每個手指間要有一定的距離。但是,學生在練習古箏的指法時,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手法不正確的現(xiàn)象,如果采用八字座位的方式,教師在古箏指法教學時,就可以清楚的看到每個學生的指法,并及時糾正他們在練習中存在的錯誤,從而有效的提升學生練習的效率。
(三)科學授課
古箏集體課的教學分為三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分別為:回課、教授新課和布置作業(yè)。下面就對這三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具體的分析。
1.回課
回課就是指在上課之間教師需要檢查上節(jié)課所留下來的作業(yè),但是在集體課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夠像傳統(tǒng)教學中對每個學生的作業(yè)都進行檢查,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按照座位的順序,一人演奏一段所學的曲目,并且中間的彈奏不能夠間斷,通過這種片段檢查的方式之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兩組,有一組學生進行演奏,另一組學生仔細聆聽,并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教師可以讓所有的學生進行齊奏,教師通過仔細的聆聽,找出其中的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可以快速的掌握每個學生對于彈奏技巧的掌握程度和對曲目的熟練程度。另外,教師還可以找出其中較為典型的學生進行彈奏,可以是彈奏的比較好的,也可以是彈奏的比較差的,并對他們的彈奏進行分析,將其中的典型問題提出來,并及時糾正或表揚,從而有效的提升整體學生的彈奏技巧。例如:在教完《高山流水》這一名曲后,教師就可以讓班上的學生分為兩組,然后讓一個小組按照座位順序,每人彈奏一部分,另外一個小組的學習仔細聆聽,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之后再兩個小組對換,一個小組演奏,另外一個小組聆聽,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檢測出學生在上節(jié)課的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2.教授新課
教授新課是指教師對所要練習的古箏曲目進行教學時,需要對曲目的創(chuàng)作背景、曲風、曲子的結(jié)構等內(nèi)容進行講解,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曲目。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可以同時為學生進行曲目演奏技巧和表現(xiàn)手法的示范,然后讓學生做好隨堂筆記,便于課后的復習。例如:在對陜西箏曲中主要是以苦音為主的音階調(diào)式的講解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講述陜西人民當時疾苦的生活環(huán)境,并進行相應的曲目示范,讓學生了解到在古箏演奏中微降7和微升4的苦音就可以表現(xiàn)出悲苦的情緒。
3.布置作業(yè)
布置作業(yè),在古箏集體課中,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對課程的掌握程度來布置不同的作業(yè)內(nèi)容,對于一些掌握程度較好的學生,教師除了為他們布置課堂所講述的內(nèi)容作業(yè)之外,還可以附加一些和課程內(nèi)容相關的曲目的練習作業(yè),這樣可以滿足他們對更高層次的學習需求。而對于掌握程度較差的學生,教師則可以讓他們練習曲目基本彈奏技巧,先讓他們打下扎實的基礎,促進他們的進步。
(四)將集體教學和個別輔導相結(jié)合
在高校古箏集體課教學過程中,為了能夠充分的發(fā)揮出集體課的優(yōu)勢,應當要將集體課和個別輔導相結(jié)合。隨著我國高校人數(shù)的日益增漲,很多的高效都普遍存在教學資源短缺的現(xiàn)象,再加上我國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模式,也決定了高校的古箏教學要以集體課教學模式為主,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面向更多的學生,提升古箏教學的效率,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節(jié)約教學資源。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也不能夠忽視個別輔導的作用[5]。在集體課教學模式中,教師需要面對人數(shù)眾多的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學生無法看清教師的動作,或者是對教師所講解的知識無法進行很好的理解,而教師也無法及時的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在古箏彈奏中所存在的問題,不能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指導,導致有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在一些理論知識和彈奏技巧會存在缺陷,從而影響到古箏學習的進度。所以,在古箏集體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結(jié)合個別輔導和小組練習的教學形式,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和討論,來加深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印象。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除了要為學生進行動作和手法的示范,還需要注意檢查每個學生的掌握程度,這樣才能夠確保集體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另外,對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教師要進行個別輔導,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進步,從而提升集體教學的整體效率。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由于古箏課程的獨特性,是傳承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途徑,因此,在高校的古箏教學中,應當要結(jié)合時代的特征,在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繼承的基礎上,加強對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古箏集體課的教學模式在高校古箏教學中的應用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但是卻并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教學方式,這主要是因為學生的基礎和接受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在集體課教學中,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統(tǒng)一教學時,還需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將個別輔導穿插到整體教學的過程中,這樣才能夠有效的將集體教學優(yōu)勢充分的發(fā)揮出來。
參考文獻:
[1]馬凌.高校古箏集體課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江蘇理工學院學報,2011,(03):90-92.
[2]陳雯雯.高校古箏集體課教學探索[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19):207.
[3]宋倩雯,劉萌.高校古箏集體課教學模式的探索[J].明日風尚,2017,(18):90.
[4]楊秀麗.高校古箏集體課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明日風尚,2018,(05):123.
[5]田冰潔.高校古箏集體課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魅力中國,2016,(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