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艷
(重慶市巫山縣白果小學,重慶 404700)
要想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機會。因而,在教學課堂上,老師要徹底改變之前的教學模式,要走下講臺,為學生留出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同時,教師要調整教學目的,不能時刻把學習成績掛在嘴邊,要看的長遠,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為學生的未來鋪路。對于學生來說,要改變懶惰的習慣,學習時學會獨立,不要一有難題就依賴老師,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養(yǎng)成自己的學習思維,善于運用基礎知識,找到自學的最佳狀態(tài)。
小學數學老師要想實現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標,首先要做的就是轉變教學思想,改變管理辦法,堅持以人為本,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可以自覺地坐下來,投入學習。對于小學生來說,本就處于一個愛玩的年齡,讓他們專心聽講本就很難,若要求他們自主學習,將會是難上加難。因此,唯有以人為本,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小學生才會靜下心認真學習。例如,老師在講解“年月日”的只是知識點時,可以用這樣的問題做課堂引入。李華的奶奶已經有了81歲的高齡,但是在生活中,她才有過20次生日,這是為什么?想要知道的話,就要認真學習課本,原因就在教材中。相信學生為了知道原因,都會認真的學習課本,最后知道他奶奶出生在2月29號,四年才過一次生日,這就不奇怪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主動學習,這對他們能力的培養(yǎng)很有益。
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因為他們的經歷比較少,所以沒有好的方法去自學,不知道從何處下手,這就導致學生的自學能力比較差勁。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總結出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可以找到自學的突破口,經過鍛煉之后,提升自學能力。對小學生來說,因為其想法比較簡單,太難得他們可能沒辦法理解,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可以教導學生數量掌握類比推理和歸納總結的數學學習思想,這兩種方法對他們來說是最適合的。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寫出一個新的知識點,并找到一個相似的進行比較,帶領學生練習。例如,在講解“認識球體”時,在這之前,學生已經了解了圓,因此,可以用圓做對比,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記住球體的特征,這就是很好的一種自學的方法。
理論加上實踐對學生來說是很好的提高自學能力的方法,學生對一些公式進行實際操作后,才會有很深的印象,感受到自學的樂趣,才會愿意去深入了解,有利于提高其學習能力。在小學數學中,有很多枯燥乏味的公式,對于這些公式,學生在自學時,只能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學生印象不深,學習效果就不好。當學生在自學時增加一些實際操作的環(huán)節(jié),相信學生會印象深刻。例如,小學生在自學“加法交換律a+b+c=a+(b+c)”時,如果單純的記憶,學生只會一眼就過去了,沒有太深刻的印象。但是加入設計操作環(huán)節(jié)加大不一樣。驗證3+5+6=3+(5+6)時,可以拿3個鉛筆,在那5個鉛筆,最后拿6個鉛筆,放在一起就是14個。然后拿5個鉛筆,再拿6個鉛筆,一共11個,最后拿3個鉛筆,放在一起一共14個,剛好相等。經過這樣的親手驗證,學生的記憶會很深刻,提高其學習能力。
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是運用到生活中,因此,老師應該加強課本知識與生活的聯系,以提高學生對數學的靈活運用的能力。學生在運用的過程中會感受到成就感,讓學生有學習的動力,同時加強學生學習過程中與生活的聯系,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時,會善于用數學知識解決,當學生無法解決時,會尋找相關的知識點,刻苦鉆研,努力學習,以提高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對知識的靈活運用會得到提升。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在將要講新的知識點之前,給學生布置與生活相關的自學問題。例如,自學“因數”之一章節(jié)時,教室可以提問這樣的問題,小明要將12個蘋果放在幾個袋子里,且每個袋子里的蘋果數目相同,他可以準備幾個袋子?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變相的求解12的因數,這樣學生在學習時,可以進行試驗,發(fā)現可以裝在一個袋子里,裝12個;裝在2個袋子里,每個袋子裝6個,裝在3個袋子里,每個袋子4個;裝4個袋子,每個袋子3個,裝6個袋子,每個袋子2個;裝12個袋子,每個袋子1個。學生會發(fā)現,12的因數有1、2、3、4、6、12這幾個數。學生會很容易理解因數的概念,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綜上所述,自學能力對學生的整個學習階段都是重要的,學生自學能力的提升不僅需要教師的不斷改變和對學生的指導,同時學生自己也要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自學能力的提高是需要長期堅持的,教師要做好監(jiān)督工作,為達到目標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