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浩
心學是岳麓版歷史必修三第四課《宋明理學》中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高考的重點與難點。但是心學與程朱理學的不同往往只從他們之間求理的方法不同講解,使學生很難理解其中的差別。本文試圖從心學興盛的背景、心學的內(nèi)容和心學的作用與影響三個方面講解心學與理學的不同。最后簡單提及心學與第五課《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潮》所涉及的思想家之間的思想聯(lián)系。不足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老師:
(投影)一切都要等到王陽明的出現(xiàn),才能讓奇跡真正產(chǎn)生。——余秋雨
陽明創(chuàng)造了什么奇跡?這個奇跡發(fā)生的背景是什么?它的作用和影響分別是什么?帶著這三個問題我們一起走進本課的學習。
(設(shè)計意圖:以余秋雨的話作為導(dǎo)課,引起學生注意和興趣。給出問題,讓學生明白本課將要學習的內(nèi)容。以《理學之反動——心學》作為課題,抓住學生眼球。)
老師:
(投影)“元晦(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觀博覽而后歸之約,二陸之意欲先發(fā)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覽?!薄蛾懢艤Y集》卷三六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程朱理學,理學的求理方法是“格物致知”,但是心學的開創(chuàng)者南宋時期的陸九淵卻認為理學求理的方法過于繁瑣,通過材料我們可以得出陸九淵提出了怎樣的求理方法?
學生:發(fā)明本心
老師:
(投影)(清)全祖望在敘述明初朱陸兩學的狀況時說“宗朱(朱熹)者蓋十之八,宗陸(陸九淵)者蓋十之二。(中略)陸學自(中略)王陽明出而始盛。”——全祖望《鮚埼亭集》
但是心學自從誕生以來在與理學的抗爭中一直處于下風,直到明朝初年“宗朱(朱熹)者蓋十之八,宗陸(陸九淵)者蓋十之二”,陸九淵所開創(chuàng)的心學“自王陽明出而始盛”。心學為何會在明朝興盛?陽明又是個怎樣的人呢?讓我們一起跟隨陽明的心路歷程去探索其思想發(fā)展的軌跡。
(設(shè)計意圖:復(fù)習上節(jié)課已學的相關(guān)內(nèi)容,指出心學開創(chuàng)的時間以及與程朱理學求理方法的不同,引起學生對陽明的興趣。)
老師:
(投影):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余姚(浙江)人。? ——《明史》卷一百九十五
五歲不能言,異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明史》卷一百九十五
陽明生于1472年,卒于1529年,正是處于15、16世紀的明朝中期。年少的陽明并不聰慧,“五歲不能言”,資質(zhì)平平。
(設(shè)計意圖:讓學生感受歷史,體會歷史人物的人生經(jīng)歷。)
老師:
(投影):十一二歲的王陽明問老師:“何為第一等事?”
老師:“唯讀書登第耳”
王陽明:“登第恐非第一等事,或讀書學圣耳”——引自陳來《宋元明哲學史教程》
從這則小故事我們看到資質(zhì)平平的陽明是“勤學善思,勇于質(zhì)疑和具有遠大志向”的有志少年。那么此時的私塾老師會教給年少的陽明什么知識呢?為什么?
學生:1、程朱理學;2、程朱理學是官方哲學,是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
(設(shè)計意圖:通過一則小故事引出心學在明朝興盛的思想背景,也使學生體會即使資質(zhì)平平也可以通過努力成功,加強情感價值觀教育。)
老師:
(投影):登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睹魇贰肪硪话倬攀?/p>
勤學善思的陽明在28歲的時候高中進士,這時的陽明是意氣風發(fā),即將踏入官場積極“得君行道”,為皇帝出謀劃策,實現(xiàn)中國知識分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偉愿望。
老師:
(投影):正德元年(1506年)冬,劉瑾逮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謫(zhe)貴州龍場驛臣。 ——《明史》卷一百九十五
但是當理想碰撞到殘酷的現(xiàn)實,理想往往是遍體鱗傷。正直的陽明在35歲的時候,因為反對擅權(quán)的閹黨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貴州龍場驛臣”,從這則故事并結(jié)合課本知識我們可以得出此時明朝的政治生態(tài)是怎樣呢?
學生:皇權(quán)專制,政治腐敗,對知識分子動輒懲戒。
老師:遙想宋朝的政治生態(tài),宋朝皇帝奉行重文輕武的政策,程朱理學家可以在“得君行道”的路上大展拳腳。在此時,陽明積極“得君行道”的上層路線已經(jīng)走不通了。受盡屈辱的陽明該向何處去?他在苦苦思索。
(投影):龍場悟道:謫龍場,窮荒無書,日繹舊聞。忽悟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事物,喟(kui)然曰“道在是矣?!彼旌V信不疑?!睹魇贰肪硪话倬攀?/p>
在他38歲的時候終于“忽悟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從此奉行一生,終身未變。
(設(shè)計意圖:通過陽明的遭遇,讓學生體會人生經(jīng)歷對個人思想發(fā)展的影響。體會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意志,有利于情感培養(yǎng)。)
老師:陽明是怎樣頓悟得道的呢?這來源于一直以來他對程朱理學的不斷質(zhì)疑。陽明認為:“以‘孝舉例,按照朱熹的說法,‘孝這個理存在于父母身上,子孫來‘格,那么父母親去世后,‘孝豈不是無處可窮了?心中豈不是無‘孝之理了?”
(設(shè)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心學來源于對理學的批評與修正。)
老師:那么陽明所悟的“道”具體指什么呢?請同學們閱讀材料一和二,概括陽明的觀點。
(投影):
材料一: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
材料二: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學生:材料一是“心即理也”;材料二是“致良知”。
老師:每人都有一顆心,我們要做的就是極力擴充心中的良知,那么具體來說,什么是良知呢?
(投影):
材料三: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老師:一個人心中有了良知,在實踐上該怎樣做呢?我們看陽明的回答:(投影):
材料四:正要人曉得,一念發(fā)動處,便即是行了。
這一觀點我們可以概括為什么?
學生:知行合一。
老師:不僅要有良知,還要在行動中體現(xiàn)出來,可見陽明非常注重實踐的作用。在陽明的理論中,哪些人可以獲得理呢?
投影:
須作個愚夫愚婦,方可與人講學。
雖終日作買賣,不害其為圣為賢。
學生:人皆可為圣賢。
(設(shè)計意圖:通過材料的呈現(xiàn)和解讀,讓學生理解陽明心學的內(nèi)容,為講解陽明心學的作用和影響作鋪墊。鍛煉學生閱讀理解材料的能力。)
老師:既然人人都可為圣賢,那么同學們,如果有人不能成為圣賢,是客觀條件不足還是主觀努力不夠呢?
學生:主觀努力不夠。
老師:從以上材料我們可以得出心學的作用是什么?
學生:強調(diào)了自我的主動作用,重視主觀意志力量。
老師:那么問題來了,與程朱理學相比,為何心學更多的注重社會下層民眾呢?請同學們從從社會經(jīng)濟層面考慮。
學生:明中葉以來,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市民階層崛起,民間社會展現(xiàn)了空前的躍動。
老師:既然人人可以為圣,那么孔圣人的權(quán)威何在呢?我們看陽明的回答:
(投影):
學貴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則雖言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
陽明給出了否定的答案,理在人人心中,而不是圣人之言。至此陽明終于解決了困擾在自己心中的魔咒,不再是“得君行道”的上層路線,而是“覺民行道”的平民路線,覺民行道的含義是:
(投影):“通過喚醒每一個人的‘良知的方式,來達成‘治天下的目的”?!嘤r《余英時文集》
老師:通過以上材料學習,同學們可以概括心學的影響嗎?
學生:破除教條化的程朱理學的束縛,在晚明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老師:所以有人說:
(投影):“陽明實可算是道學界的馬丁·路德?!薄母Α锻砻魉枷胧氛摗?/p>
(設(shè)計意圖:通過上述材料的解讀,讓學生理解陽明心學的作用和影響,體會心學與理學的不同,形成鮮明對比。也讓學生理解產(chǎn)生課本所說的消極影響的是理學而不是心學。)
老師:
(投影):從明代中期以后,朱子學雖然仍是官方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在思想界真正吸引士大夫的是······心學運動。 ······而王陽明及其學派是這個心學運動的主流?!悂怼端卧髡軐W史教程》
(設(shè)計意圖:承接上文讓學生知道成為官方哲學的是理學,而不是心學。)
老師:
(投影):
宇宙間可尊者惟我也,可畏者惟我也,可服從者惟我也?!珴蓶|
王陽明的《傳習錄》闡明“致良知“的道理,奠定了我求學做事的根本。——蔣介石
一生伏首拜陽明——(日)東鄉(xiāng)平八郎
心學也啟迪了后來千千萬萬年輕人的心路歷程,包括年輕時期的毛澤東和蔣介石。心學甚至漂洋過海來到了日本,產(chǎn)生國際影響。
(設(shè)計意圖:讓學生感悟陽明心學的積極影響,體會其對心靈的影響。)
老師:同學們,陽明的人生經(jīng)歷對你有何啟發(fā)?心學對你有何啟發(fā)?請同學們從陽明的人生經(jīng)歷或是心學任選一角度闡述自己的看法?先請同學們分組討論,再派代表回答問題。
學生:討論、思考、回答。
(設(shè)計意圖:讓學生在討論中體會心學對當今社會和對自己的啟示,古為今用。)
老師:
(投影):思想和學術(shù)一旦出現(xiàn)或形成了一個自主的精神領(lǐng)域,從此就會一代一代地接著發(fā)展下去。 ——余英時《余英時文集》
卓吾(李贄)屬于陽明嫡傳和現(xiàn)成派亞流?!ㄈ眨镂鋸锻蹶柮髋c明末儒學》
“以清初的三大儒來說,王船山(王夫之)也罷,顧炎武也罷,黃宗羲也罷,他們的思想其實還是跟理學分不開的。”——余英時《余英時文集》
這是我們第五課將要學習的內(nèi)容,留待下節(jié)課學習。
(設(shè)計意圖:承上啟下,為學習第五課的思想內(nèi)容作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