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國艷
摘? 要:隨著新課標的不斷發(fā)展,教育教學也隨之取得了一定的變革,同時也給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由于小學生具有其自身的認知發(fā)展特點,作為教師而言,應根據數學內容與學生的認知現狀來優(yōu)化教學活動,以此使教學實現有效性。本文筆者便以小學數學為出發(fā)點,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創(chuàng)新教學的有效性策略展開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chuàng)新教學;問題情境;生活場景
受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中,仍然以“一言堂”的教學方法為主,而忽視學生能動性的發(fā)揮以及數學思維的發(fā)展。長此以往,便使得學生逐漸產生學習的依賴心理,同時對學生今后的發(fā)展也產生不利影響。而教師作為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面對這一現狀,應積極思考教育教學的過程,并主張學生為主的教育觀,同時,給學生一定的思維發(fā)展空間,使他們產生積極的學習行為。這樣一來,既能夠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還能夠使學生產生更加自主的學習習慣,以此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
一、構建問題情境,喚醒思維意識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數學思維正在逐步構建,并且自主學習的行為與意識也正在塑造。因此,教師應轉變一言堂的教學方式,并將課堂還給學生,同時,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當前的數學認知水平來構建問題情境,這樣既能夠為學生的現有認知與新知識建立溝通的橋梁,還能夠以問題為導向,不斷喚醒學生的思維意識,從而加深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萬以內數的認識”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理解數的組成、數位的意義等概念,筆者首先出示一小堆方塊,并提出:“你能估計一下這里有多少個方塊嗎?”進而使學生產生初步地數數體驗。隨后,筆者再次提出:“是如何數的?”大多數學生都猜想是“一個一個數”。這時,筆者繼續(xù)提問,即:還可以怎樣數?筆者并對學生的多種數的方法給予肯定。緊接著,筆者出示一堆方塊,逐漸引導學生按照一百一百地數。此外,為了使他們初步感知1000這個數,筆者請學生回憶并提出:“剛才我們在900以后數的數是多少?我們剛才怎么數出1000的呢?”這便給學生多種認知體驗,并使他們根據數的過程回答“10個一百是1000”這一結論。因此,在循序漸進的問題探究中,既喚醒了每個學生的思維意識,同時也給學生更多能動性發(fā)揮的空間,并使他們的學變得更加主動、更加積極。
二、設置生活場景,激發(fā)探究興趣
小學生具有其自身的認知特點,并且相比較抽象的數學知識,他們更加樂于參與到生活問題的探索中。鑒于此,教師應將生活場景遷移到實際數學課堂中,這樣既能夠使數學學科與生活之間建立緊密的聯結,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學習的必要價值,還能夠引發(fā)學生強烈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使他們產生更加積極的學習行為,從而推動學習活動的進一步開展。
例如:在“克和千克”教學中,由于學生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是對質量單位缺乏認識,為了使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并使他們建立1克與1千克的觀念,筆者首先以“逛超市”為主題展開談話,以此引入教學主題。隨后,為了引導學生感知1千克,筆者便利用課前準備的1千克洗衣粉,讓學生在小組內輪流掂一掂,讓學生切實感受到1千克的重量。隨后,讓學生對比掂一掂“綠豆、大米、雞精、水果”等物品,并讓學生思考“哪些物品約重1千克”這樣的問題,這便使學生產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時,為了驗證物品的實際重量,筆者便通過盤秤來幫助學生對千克的認識變得更加清晰。因此,將課堂置于生活化的背景下,能夠使學生的探究興趣不斷被激發(fā),還能夠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
三、組織操作活動,完善認知結構
小學生的心智還未完全成熟,同時,認知也正在不斷完善。因此,教師便需要重視學生動手、動腦的學習過程。而操作活動的積極展開便是學生多種認知得到鍛煉的過程。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便需要以具體的教學內容為依據,以學生為主體,給他們一定的空間,使他們展開動手操作活動,進而使他們的數學認知結構得到不斷完善。
例如:在“圖形的運動(一)”教學中,為了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直觀地認識軸對稱圖形,筆者首先給學生一定的空間,使他們通過折一折、畫一畫、剪一剪等數學活動,經歷軸對稱圖形的形成過程,進而使他們直觀地認識到軸對稱圖形對折后“完全重合”的特征。在學生自主操作過程中,筆者還提出幾個啟發(fā)式問題,如:觀察展開的剪紙上的折痕,你能發(fā)現什么?這便使得學生的操作活動更加具有導向性,同時,使學生的多種感知覺、思維、想象得到同時參與,以此幫助他們加深了對于對稱軸含義的理解。
綜上所述,小學是學生建立數學認知結構的起始階段,因此,做好這一階段的數學教學創(chuàng)新對于每個小學數學教師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教師作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應充分研究教學的全過程,并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展開教學活動,以此幫助學生完成數學知識的自主構建。
參考文獻:
[1]荊延花.淺談新課改小學數學創(chuàng)新教學[J].亞太教育,2015(10):31-31.
[2]詹臣杰.淺談小學數學的創(chuàng)新教學[J].南北橋,2017(10):124-124.
作者單位: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明仁蘇木明仁學區(qū)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