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其雷
(福建省大田縣鴻圖中學,福建大田 366100)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多媒體技術、微課和思維導圖等引入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厘清知識脈絡,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1]。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用多媒體技術規(guī)范教學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優(yōu)勢。
第一,多媒體教學能夠更加生動、靈活地闡述教學內容,激發(fā)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多媒體技術能夠有效創(chuàng)設歷史教學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第三,多媒體教學能夠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使教師更加關注和了解學生的真實感受,從而為知識的有效傳遞奠定基礎。
第四,多媒體教學有助于攻克課堂授課內容的難點,可以通過圖片展示及播放視頻的方式突出教學重點,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2]。
第五,多媒體教學能夠豐富教學內容,突破時間和地域的局限性,有效開闊學生的視野。
1.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
歷史發(fā)展的時間較為久遠,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不大,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較低。當學生對教師講解的內容不感興趣時,他們不會主動思考,從而對教學的質量和效果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教師應重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交流和探討歷史知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使歷史事件得以重現(xiàn),讓學生進入歷史情境中,從而對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及發(fā)展產生真實的感受和理解[3]。
例如,在講解“新文化運動”一課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青年雜志》的封面、發(fā)刊詞《敬告青年》、收錄文章《一個貞烈的女孩子》、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材料,以“觀封面目錄,尋雜志主題”為主題開展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新文化運動“三提倡、三反對”的基本內容,從而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2.合理使用微課
高中歷史知識對學生來講比較枯燥乏味,不僅要記憶事件發(fā)生的時間,還要掌握其產生的原因及意義等。由于知識比較零散、枯燥,教師要突出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微課能夠以新穎的方式直觀展示教學內容,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夠突出重點知識,使學生有效掌握知識,提高學習效率,進而促進知識的有效傳遞,實現(xiàn)預期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教學“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時,教師可以播放微課“陳獨秀的民國印象”,幫助學生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感受陳獨秀的思想情懷,并以“探辦刊緣起,明大師用心”為環(huán)節(jié)主題,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三個角度概括相關知識。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形象、直觀地再現(xiàn)民國初年的情景,有助于學生理解新文化運動的背景。
1.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對于學生而言,圖像和顏色比文字更具有吸引力,而且思維導圖以樹狀發(fā)散結構為主。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有效利用思維導圖,能夠使發(fā)散的信息更加完整,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思維導圖和人類大腦結構具有一致性。在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時,教師應將思維內容的重心和層次進行突出,使其聯(lián)想的功能得到顯著提升。此外,將思維導圖應用到高中歷史教學中,可以使不同的思維得到有效連接,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
2.優(yōu)化教學設計和板書設計
思維導圖能夠使知識的儲存、管理、使用等更加系統(tǒng)化和具象化,突出課堂結構的層次性和多樣性,優(yōu)化課堂設計,從而顯著提升教學效率。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的板書設計相對缺乏合理性,不僅內容較多,還占據了較多的課堂時間,而利用思維導圖設計的板書能夠突出教學重點,以及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
3.提高學生的記憶力和理解力
傳統(tǒng)的記筆記方式相對枯燥,不利于學生的背誦和記憶。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來指導學生做筆記,這樣做能夠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好的理解。思維導圖以核心詞的方式呈現(xiàn)所學知識,使知識點更加集中,從而形成系統(tǒng)、完整的知識網絡,為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提供保障。
1.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
高中歷史的主要特點之一是時序性,對學生的時空觀念要求較高。為了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對學生進行指導,幫助學生歸納和整理碎片化的知識,使其形成完整的知識系統(tǒng)[4]。
時序性能夠有效豐富知識體系和知識內在的關聯(lián)性,為學生對知識的有效掌握提供保障。例如,在講解“新文化運動”一課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梳理其背景及相關人物,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新文化運動在影響人們民主思想覺悟方面的作用,再闡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使學生能夠對其產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從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并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增強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
思維導圖需要史料實證進行完善,能使學生不斷探究歷史事實。學生利用史料實證的方法,對史料進行搜集、整理、分析,能更全面地了解歷史的真相,可以有效鍛煉和提高邏輯思維能力。而且,教師利用史料豐富思維導圖,能夠有效拓寬學生的歷史視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合作學習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
歷史解釋素養(yǎng)是歷史解釋和歷史理解的統(tǒng)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為了使思維導圖的作用得到充分體現(xiàn),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講解歷史事件的背景、產生原因等內容,并從中外研究方法及史料分析方法的差異方面對歷史解釋進行重新定義,引導學生從多方面獲取歷史知識,從而有效拓展學生的歷史思維,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
4.構建知識體系
在高中歷史學習過程中,學生要理解相關概念的內涵,通過知識的關聯(lián)性分析歷史事件,形成合理的歷史邏輯,得出相應的結論。該過程能夠幫助學生構建起完整的知識結構,進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例如,在講解“新文化運動”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構建相應的思維導圖(見圖1)。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充分了解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內容、作用等,還能夠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從而為知識的有效傳遞奠定基礎。
圖1 “新文化運動”的思維導圖
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使用多媒體技術、微課和思維導圖等多模態(tài)教學,能夠顯著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提高學生的記憶力和理解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實現(xiàn)歷史教學的語境化、交際化和生活化,有助于創(chuàng)設真實的歷史情境,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