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葉 (廣西藝術學院)
哼鳴是一種聲樂訓練當中的常用方法,但同時又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方法,在我國的聲樂演唱教學和聲樂訓練當中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通過對哼鳴訓練方法進行有效應用,能夠幫助聲樂學習者調控氣息,擴展音域,增強音量,順利找到高位置共鳴,得到更加飽滿順暢的聲音,呈現(xiàn)出聲樂作品的藝術內涵和深刻情感。為了保證哼鳴訓練方法的實踐應用效果,突出其在聲樂演唱藝術當中的重要功能,對該訓練方法進行多角度分析和恰當應用成為了當務之急。
現(xiàn)如今有很大一部分人對哼鳴的看法存在明顯偏差,認為哼鳴是閉口狀態(tài)下發(fā)出的輕聲鼻音,完全把聲樂演唱和哼鳴訓練分隔開來,忽視哼鳴練習當中相關器官的具體反應,這對于聲樂教學以及聲樂研究工作的開展來說都是非常不利的。事實上,哼鳴被叫做哼唱,可以理解成哼鳴是一種特殊的歌唱形式,因為哼鳴發(fā)聲與開口歌唱發(fā)聲在身體共鳴腔體的運用和狀態(tài)呈現(xiàn)上是相同的。哼鳴也逐步成為了聲樂訓練體系當中比較特殊的訓練方法,要求在科學把控氣息的前提條件之下,對鼻腔與口咽腔進行協(xié)調配合,這在提高歌唱發(fā)音能力方面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更名訓練具備獨特發(fā)聲外觀與體驗,不單單能夠提高演唱者感官協(xié)調力,也可以促進腔體共鳴的實現(xiàn)。從這一角度進行分析,哼鳴訓練方法不僅可以在聲樂初學者訓練當中應用,在不同階段聲樂學習當中都是必不可少的練習方法。
哼鳴在聲樂演唱藝術研究當中備受關注,主要原因是哼鳴在聲樂演唱當中發(fā)揮著突出作用,具體表現(xiàn)為:第一,能夠幫助演唱者獲得輕松狀態(tài),有助于發(fā)聲。在哼鳴狀態(tài)之下,人會自然提起笑肌,雙唇微閉,舌尖平躺牙床,輕輕提起軟腭,最終讓聲音通過口咽腔以及鼻腔而得到良好的共鳴。這樣的柔和振動能夠讓演唱者迅速放松下來,使其能夠方便迅速找到氣息支點,感知聲音的流暢性,大幅優(yōu)化人的歌唱心理狀態(tài),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增強發(fā)聲機能,提高演唱效果。第二,有助于提高氣息控制效果,保證氣息運用更加順暢靈活。在哼鳴練習當中不必考慮過多的笑肌、口咽腔等因素,能夠幫助演唱者集中精神和注意力感知其他共鳴。另外,哼鳴練習所需氣息量相對較少,氣息的整體流動方法較為單一,所以在進行氣息控制時會顯得較為簡單,能夠明顯增加感受力以及理解力。在經(jīng)過長時間的累積之后,氣息穩(wěn)定程度會大幅提高,從而促進穩(wěn)定歌唱體系的構建,順利達到靈活控制的歌唱層次。第三,有助于提高聲音感染力,引起聽眾共鳴。哼鳴方法的應用可以提高聲音的統(tǒng)一性,讓氣息拖著聲音游走,提高聲音,自然把控能力,保證發(fā)出來的聲音富有活力與情感色彩,能夠把歌曲意境進行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給人以良好的審美享受。第四,有助于對共鳴腔進行調節(jié),起到美化聲音的作用。人有很多共鳴腔體,從上到下有頭腔、鼻咽腔與胸腔共鳴。哼,鳴練習能夠把聲音通過氣息進行有效傳遞,先帶動頭腔,然后轉換到鼻咽腔,最后到口腔和胸腔,形成對多個共鳴腔體的有效調節(jié),美化聲音從而獲得良好的聲音效果。
考慮到哼鳴在聲樂演唱藝術當中的重要作用,必須在哼鳴訓練當中掌握練習要點,提高哼鳴訓練效果,為今后的聲樂演唱打下基礎。哼鳴訓練要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第一,哼鳴氣息控制要點。哼鳴特別講求氣和聲的整合,指出哼鳴訓練要有穩(wěn)定氣息作為根基,以免出現(xiàn)喉頭緊縮的現(xiàn)象。吸氣時要注意發(fā)揮口鼻共用效果,做到吸氣從容,氣息向下沉,以感到腰部有擴張感為宜。哼鳴時要確保氣息穩(wěn)定,打開橫膈膜,讓聲音和氣息統(tǒng)一起來,確保氣息順暢勻稱,因為氣息的有效流動能夠增加哼鳴的飽滿性與彈性。第二,哼鳴開口狀態(tài)要點。在哼鳴練習時,應該適當張開口腔,了解口腔當中哼鳴狀態(tài),以便更好的進行糾錯和協(xié)調配合。哼,鳴練習開始之前先要清晰一口氣,隨著吸氣張開口腔,而口型和演唱時的要求保持一致,確保嘴唇自然放松。第三,哼鳴肌體平衡要點。哼鳴訓練雖然是一種生理運動,但是也特別講究不同肌體間的有效配合。肌體平衡和發(fā)聲技術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于是在哼鳴練習時要處理好各個局部發(fā)聲器官的訓練,保證各器官的整體提升,保證各個肌體發(fā)聲到位。
哼鳴在聲樂發(fā)聲當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越來越得到聲樂學習者的高度關注,而且被人們稱作是開啟聲樂演唱大門的金鑰匙。不過在對哼鳴方法進行實際應用的過程當中,需要加大對哼鳴的研究力度,了解其本質特征,明確其在聲樂訓練當中的積極作用,同時還需要基于聲樂演唱藝術要求把握哼鳴練習的要點,發(fā)揮哼鳴的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