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臨沂費縣為瑯琊顏氏的發(fā)祥地,為現在人所公認的顏真卿故里。顏真卿殉國后,其后裔修建了顏魯公祠,祠內立有一石碑:碑陽為秦觀《唐魯郡顏文忠公新廟記》,記載了改建魯公祠的原由和經過;碑陰為北宋書壇大家米芾所撰寫的楷書,稱《顏魯公碑陰記》。米芾存世楷書較少,通過溯源此碑,為我們研究米芾楷書師法及其藝術風格提供了重要資料。
關鍵詞:費縣;顏魯公祠;米芾;碑陰記
1 費縣諸滿村建“顏魯公祠”的歷史淵源
現在我們提及關于顏真卿的故里,十之八九都會說是山東瑯琊人,雖然顏真卿生于京兆萬年縣(今陜西西安),但祖籍依然是瑯琊諸滿村。這個諸滿村在曹魏及西晉時的行政劃分屬于華縣名孝悌里,北齊時屬費縣,隋唐時屬臨沂縣,北宋時復屬費縣?!兑手莞揪硪弧す袍E》記載:“孝悌里,縣東五十里諸滿村?!鼻骞饩w二十二年《費縣志卷十三·古跡》記載:“孝悌里,在縣城東五十里諸滿村,古臨沂之孝悌里也?!鳖佌媲涞南茸骖伿?,在魏文帝黃初年間,出任徐州刺史,舉家定居瑯琊華縣城西孝悌里,在此生根發(fā)芽,據新編《陋巷志》載:
顏氏居瑯琊臨沂(孝悌里)歷四世,約八十年,至西晉時,已成瑯琊望族。故顏氏后裔,不論遷居何處,多以此為郡望,稱“瑯琊
顏氏”[1]。
顏真卿與顏杲卿是家族中的驕傲,他們傾盡畢生之力效力于國家,用生命詮釋了顏家“忠義”二字,顏真卿殉國后,其后裔在費縣諸滿村為顏真卿(“文忠公”)、顏杲卿(“忠節(jié)公”)建祠紀念,時稱“二顏祠”(亦名“顏魯公祠”)。 宋元祐六年(公元1092年),楊元永知費縣,過“魯公祠”,不忍其低矮破舊,遂決修葺之,由縣報告到州,再由州報告到朝廷,經過審核后朝廷同意重新修復顏魯公祠。真卿九世孫顏溫,十一世孫顏安攜同族請愿,以原廟地僻荒棘為由,出資購城東地,并最終于元祐六年冬,將“魯公祠”由諸滿村移置費縣城東祊河岸畔。正是由于楊元永及顏氏子孫的奔走,費縣的“魯公祠”又被政府重新重視起來。在史料中有明確記載:
北宋元佑六年,哲宗“詔相州商王河亶甲冢、沂州費縣顏真卿墓并載祀典?!保ā端问贰ざY志》)。
同年,“詔治沂州費縣顏真卿墓”(清《沂州府志》卷七)。
元祐七年,“詔禁樵采”。 …… (明《陋巷志》卷三)。
2 費縣《顏魯公碑陰記》刻石及其流變
“顏魯公祠”重新改建在元祐六年十二月完工,歷經三百多年的祠堂又煥然一新,宋元祐七年初(公元1093年),知縣楊元永為了紀念這一盛事,邀請左承議郎、尚書職方員外郎曹輔撰寫了《唐魯郡顏文忠公新廟記》,由秦觀書。此新廟記為碑陽,記載了改建魯公祠的原由和經過,以仰慕之情敘議顏氏先祖顏盛、后裔二公(顏杲卿、顏真卿)忠義光天下的事跡。碑陰則是米芾撰寫的《顏魯公碑陰記》,根據碑陽與碑陰兩篇記的時間落款,我們可以看出,碑陽《唐魯郡顏文忠公新廟記》成于元祐七年,晚于元祐三年米芾寫的《顏魯公碑陰記》。所以,費縣的碑陰記是借用吳興地區(qū)碑陰記的拓本復刻于石的,在《費縣志·金石》(卷十四上)中有載:
新廟碑建于元祐七年,此記作于元祐三年,原刻當在湖州,此處係借刻者[2]。
至于借刻的具體原由,史料沒有記載,清代的考碑學家王澍亦說不出所以然來,在其《金石萃編·卷一百四十》中:
廟成立碑,而此記遂刻于碑陰,其所由來不能詳矣[3]。
根據湖州吳興《碑陰記》的拓本復刻于費縣,不外乎有以下原因。第一,米芾所記神圣化了顏真卿。提出顏真卿被奸臣所害后成仙之說,子孫為宣揚顏氏先祖之功績而借刻之。第二,將米芾與秦觀的書跡共刻一石,實現“珠聯(lián)璧合”。米芾與文人士大夫之間的廣泛交游使他書名大噪,時人以擁有其書跡為榮,秦觀亦是當時名流貴族,二人所寫書跡集于一石,可提高顏氏石碑的含金量。祠廟及刻石雖經歷朝代更替、戰(zhàn)亂磨難,但由于顏氏子孫及歷任費縣縣令盡職盡責的守護,不斷對其進行修復,所以在費縣的《碑陰記》刻石未遭毀滅性破壞。至文革期間,“破四舊”風潮在全國掀起,費縣“魯公祠”內《顏魯公碑陰記》刻石被砸碎,實為可惜。
3 《顏魯公碑陰記》之藝術風格
“宋四家”之一的米芾,為習書者所熟悉,存世的作品亦以行書居多,《顏魯公碑陰記》為米芾存世不多的楷書之一。根據《米芾全集》中記載,米芾于楷書極為注意,認為行書一行難敵楷書一行,并說:“字之人面,惟尚真楷見之。”但從其存世的楷書中可以看出,米芾絕少寫的像唐楷那樣法度嚴謹﹑結構規(guī)矩?!断蛱笸煸~》一帖,亦是楷中帶行,筆勢空靈變化多端,與唐楷的整齊劃一形成鮮明的對比?!额侓敼幱洝饭P畫清輕勁媚,明·盛時泰《玄牘記》卷二稱:“宋世書稱蔡、蘇、黃、米,然南宮雖自晉唐諸名家出,而其法亦少變焉。此帖筆勢猶端謹,無怒張秾纖之失,其亦因魯公而變之者歟?!鼻濉O承澤《庚子銷夏記》卷七稱:“米老為魯公書碑陰即用魯公法,奇宕可喜?!贝送乇菊w風格渾厚端莊,雄偉遒勁,融合了顏字結體的寬博、褚遂良用筆的豐富,加之米芾自己的風格,形成了別具趣味的行楷書。細細揣摩則可發(fā)現此帖中鋒用筆,濃纖兼出,落筆沉穩(wěn),古樸端莊。點畫波折過渡連貫,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無雕琢之痕。其結體舒暢,中宮微斂,保持了重心的平衡。同時長畫縱橫,舒展自如,富抑揚起伏變化。整體看上去書風真率自然,痛快淋漓,變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行楷書的面貌。
米芾在學書伊始便從顏真卿楷書入手,“余初學于顏,七八歲也,字至大一副,寫簡不成?!盵4]《湖州帖》《放生池帖》《爭座位帖》米芾都有臨習,顏書正大寬博的體勢對早年的米芾影響頗深,很多顏體標志性的筆畫在他在撰寫的《碑陰記》中被模仿運用,甚至在書寫過程中刻意強調這些標志性點畫,如:“蟹爪鉤”。圖1“家”字的寶蓋、圖2“忠字的心字底。
“門”字框右上角的塌肩。圖3“因”字、圖4“南”字。
以及豎鉤的陡起,圖5“閱”字。橫畫頓、提、按的過渡,圖6“真”字。
我們從《碑陰記》中任選單字不難發(fā)現,米芾在學顏過程中,并不是全盤吸收顏體風格特征,并不完全拘泥于顏體的筆法下,米芾對褚體亦有所偏愛“慕褚而學最久”[5]。取法源于顏體,變褚法而融之,是《碑陰記》的整體基調。米芾此《碑陰記》與顏真卿的《勤禮碑》相比,去掉了顏字過于肥厚的筆畫,加上了一些褚體的骨感、瘦勁,就可使得字變得有精神有內涵,米芾在《書法贊》中亦提出過:
去顏肉,增褚骨。發(fā)天秀,助神物。敢竊議,增骨突[6]。
從他的話中直接指出了去掉顏書的一些肥肉、豐肌,就可以成為神物。而他也身體力行的做到了這一點。米芾最重要的行書《苕溪詩帖》與《蜀素帖》皆出于斯年,將《碑陰記》中的字與此時期的行書對比,不難發(fā)現在筆法與間架結構方面都有非常相似的地方??芍^:行中有楷,楷中有行。吳其貞《書畫記》曾經評論米芾此時期的行書《苕溪詩》帖曰:“運筆瀟灑,結構舒暢,蓋教顏魯公化公者?!盵7]道出了《苕溪詩》書法風格宗法顏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藝術特色,吳其貞此語用于《顏魯公碑陰記》,亦不為過。
參考文獻
[1](明)陳鎬著,新編陋巷志委員會.陋巷志[M].濟南:齊魯書社,2002.
[2](清)李敬修.費縣志·金石卷一十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清)王昶.金石萃編·卷一百四十[M].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
[4]劉正成.中國書法全集·37卷[M].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2:275.
[5]劉正成.中國書法全集·37卷[M].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2:275.
[6](宋)米芾.書法贊.寶晉英光集·卷六[EB].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7](清)吳其貞著,邵彥校點.書畫記[M].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潘銳(1989-),男,漢族,山東濟南人,助教,研究生,山東農業(yè)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