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菁葆
柯爾克孜的民間樂器有庫姆孜、奧吾孜庫姆孜、曲奧爾、吐圖克、克雅克、杜吾勒巴斯等。
是一種用紅柳或其他木材制成的彈撥樂器,歷史上亦稱火不思、渾不似、和必斯等。庫姆孜音箱呈切開葫蘆狀,一側(cè)置三軸,以琴桿為指板,無品,張三根弦。演奏時,左手按弦,右手拇指、食指彈撥,或用五指輪奏。一般用于自彈自唱,也用于獨奏與合奏。清朝乾隆年間,柯爾克孜入朝進貢時的庫木孜有兩種形制,一種為三弦?guī)炷纷?,琴首扁平,長約63公分;另一種是四弦?guī)炷咀危善じ?,長約63.33公分。三弦?guī)炷纷蔚亩ㄏ覟間、a1、g1或g、a、d1,音域為g~c2(圖1)。
圖1 柯爾克孜男子集體演奏庫姆孜
此外,柯爾克孜人把3支形制相同的庫姆孜連綴為一體,這是改良的樂器。人們稱其為調(diào)西庫姆孜,因3個琴體大小不同,故演奏出的音樂效果大為增強。
一些資料表明,庫姆孜歷史悠久,最早流傳于葉尼塞河流域,隨著交往的擴大,逐漸傳如其他民族和地區(qū)。其既被用來演奏民間音樂,也被用來與稱為“多兀勒巴斯”的戰(zhàn)鼓一起演奏戰(zhàn)爭進行曲,以鼓舞戰(zhàn)場上的士兵。據(jù)記載,庫姆孜早在漢代以前就傳入匈奴。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王昭君遠嫁匈奴時,庫姆孜被帶回長安,當時人們問其名稱時,昭君回答說:“渾不似”。在新疆吐魯番的西邊招和屯古高昌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一張9世紀初的古畫中,一小孩所彈樂器即是火不思(庫姆孜)的前身。唐代,柯爾克孜族先民曾將這種樂器作為貢品獻給唐王朝,唐王朝又將庫姆孜作為大唐樂器贈送給日本。日本人林謙三氏認為,日語中表示弦樂器的“庫托”一詞,即源于唐代輸入日本的“庫姆孜”。庫姆孜成為日本弦樂器的始祖,這種樂器至今尚可見于日本。13世紀成吉思汗西征時,把這種樂器傳到了巴達克山、克什米爾、中亞、波斯、阿拉伯等地。南征時,又進入了我國西南的云南等地。清朝乾隆平定回部叛亂后,柯爾克孜族人朝貢給清廷的禮品中,有兩種庫姆孜,一種是三弦?guī)炷纷危硪环N是四弦?guī)炷纷危ㄒ姟洞笄鍟鋱D》)。故宮博物院藏畫中,清乾隆年間的《塞宴四事圖》之一的蒙古樂隊演奏的《什榜》樂曲,其中就使用了柯爾克孜族四根弦的蒙革庫姆孜。
從葉尼塞河到天山南北,從伊犁河谷到帕米爾高原,從唐王朝到日本,庫姆孜琴隨著柯爾克孜人的腳步流傳于各民族和國家。庫姆孜琴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地區(qū),由于不同的方言或譯音,有不同的叫法,如“庫吾孜”“火不思”“胡拔四”“和必斯”等等。清《津呂正義·皇朝禮樂圖式》這部權(quán)威性的中國樂器大典中,稱庫姆孜琴為“火不思“,并把它列入“回部樂”(回部是清朝對居住在我國西北邊疆的維吾爾、柯爾克孜等信仰伊斯蘭教民族的總稱)中。它表明清人認為庫姆孜琴(火不思)是柯爾克孜族樂器,而不是匈奴樂器。從庫姆孜在歷史上的傳播可以看出,庫姆孜是柯爾克孜族對世界音樂寶庫的一大貢獻。
1.形制
庫姆孜琴在長期的流傳中,不斷地發(fā)展和改革。最早的庫姆孜是蒙革的三弦琴,據(jù)說,是用紅松制作的,形狀與現(xiàn)在的大體相同,即琴箱呈橢圓形,琴頸細而長。到今天已發(fā)展成為全木質(zhì)三弦琴或改革的四弦高音庫姆孜。另外流傳至今的還有一種鐵制三弦彈撥樂器“吐木爾庫姆孜”、口奏彈撥樂器“奧孜庫姆孜”、兩弦拉琴“克雅克”、豎琴“秋吾爾”等。庫姆孜的琴型很多,達七八種。經(jīng)過改進的有全木制的三弦彈撥琴“亞克其庫姆孜”,木制鐵三弦彈撥琴“帕米爾庫姆孜”,以及各種質(zhì)地的四弦琴等(圖2)。
圖2 柯爾克孜少女演奏庫姆孜
庫姆孜一般用整塊杏木、柳木、槐木、榆木、柏木或松木挖制,全長90厘米,琴頭無飾,一側(cè)置三軸,較長的琴頸即為指板,不設音品。音箱寬20厘米,面板用松木,上部開直徑1厘米圓形音孔,下置梨木琴碼。各地庫姆孜形制略有區(qū)別。天山南部的庫木孜音箱扁平,呈葫蘆形;帕米爾山區(qū)的庫姆孜音箱為長六方形,上寬下窄。正面膠以薄木制的共鳴板。琴頭一側(cè)安置3個琴軸,面板中間支有琴碼。張3條琴弦,其定弦方式隨著曲目的變化而變化。一般按四度、五度或五度、四度關(guān)系定弦,還有五度、五度關(guān)系,四度、二度關(guān)系,四度、八度關(guān)系,三度、五度關(guān)系。聲調(diào)既和諧又豐富,在演奏時可以出現(xiàn)三和音。
2.表演方式
柯爾克孜人的一生都有歌曲相伴。祝賀嬰兒誕生有“祝誕歌”,青年人用“愛情歌”來表達感情,舉行婚禮有“哭嫁歌”“勸嫁歌”等一系列歌曲,老人去世用“哭歌”來告慰亡靈。無論婚、葬、嫁、娶、節(jié)日聚會、親友聚會或平日牧歸后的個人消遺娛樂,都離不開庫姆孜樂聲的伴隨。正是這種喜歡歌唱的習性,形成了柯爾克孜族以庫姆孜彈唱為主的民間藝術(shù)形式。庫姆孜是幾乎每個“阿克維依”(即白氈房)中不可缺少的必備品之一。由此可知庫姆孜在克族人民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說,庫姆孜被視為柯爾克孜族的一個標志。演奏時,人們將琴置于胸前,左手持琴頸按弦,右手用拇指和食指彈撥琴弦,或用五指輪奏。庫姆孜除了作歌舞的伴奏樂器,還有獨奏、對奏、二重奏、合奏、伴奏等多種演奏形式。民間藝人經(jīng)常用它自彈自唱。一般由男性彈奏;與之相和的是鐵質(zhì)的口簧類樂器“吾胡孜庫木孜”,一般由婦女彈奏。
獨奏:一人彈奏,演奏者一般為老年人,以柯爾克孜族古典樂曲為主,如著名的古典庫姆孜名曲《康巴爾汗》。也可以彈一些新樂曲和即興彈奏。演奏者在彈奏時正襟危坐,肅穆莊重;表現(xiàn)形式莊重、嚴肅。
對奏:二人或多人分成兩組彈奏,表演者多為青年男子。一般以即興彈奏為主,無一定的樂譜,似一問一答,一唱一和,有呼有應。時如二人對話,互訴衷情;時如二人口角,唇槍舌劍。旋律急速變幻,動作快如閃電。風格以熱情奔放見長,而且千變?nèi)f化。
二重奏:以高、低音庫姆孜琴各為一組,密切配合,彈奏出如同男女聲二重唱的音響效果。
合奏:多把庫姆孜琴同時演奏,除舞臺演出外,一般出現(xiàn)在盛大的節(jié)日、婚禮等喜慶活動中,以增強熱烈、隆重的氣氛。
彈唱:是庫姆孜琴最主要的演奏形式,可以一人也可以多人邊彈邊唱??梢詮棾潭ㄇ浚部梢远嗳思磁d彈唱。表演場地可以在舞臺上,一般在民間(草地上或氈房里),要求琴手有嫻熟的演唱技巧和出色的即興賦歌才能,既可以彈唱民歌、史詩、敘事詩,又可以隨時改編和創(chuàng)作樂譜和唱詞。歌唱起來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熱烈奔放。
彈舞:邊彈、邊唱、邊舞,是庫姆孜樂器演奏的一個特殊形式。表演者多為年輕男性,現(xiàn)也多見女性演出,可一人,也可多人。庫姆孜琴在他們手里既是樂器,又是道具。男性彈舞形式多樣,活潑風趣,引人發(fā)笑。女性則柔美綺麗,輕盈大方,婀娜多姿,獨具美感。
庫姆孜演奏的樂曲主要有《康巴爾汗》《夜鶯曲》《庫爾滿別克的遠征曲》《蘇勒交勒》《凱爾別孜》《布托依》《沁格拉馬》《喀奇肯》等。“阿里木沙巴克”(即兩人對唱比賽)最受歡迎。這種形式為隨場應景,即興編詞,隨時隨地可以進行,一問一答、一來一往,在激烈的競爭中體現(xiàn)自己的聰明與智慧。氣氛風趣、幽默、歡愉、緊張,充分體現(xiàn)了柯爾克孜族人在共同的生活中形成的那種既樂觀豁達,又爭強好勝的民族性格??聽柨俗巫宀徽撃信仙俣枷矚g參與這種競爭,幾無例外。甚至連平日見面,也采用一問一答的對歌形式來互致問候。
是一種古老的弓弦樂器,形制與哈薩克族的霍布孜近似。形似短把湯匙,琴體用整塊木頭挖成,音箱上部外露,下部蒙駱駝皮或羊皮。琴桿較短,上窄下寬,琴頭左右各置一軸,張兩束馬尾琴弦。演奏時,左手持琴運指按弦,右手執(zhí)馬尾弓拉(圖3)。
圖3 柯爾克孜的可亞克
一種小型吹奏樂器,人們亦稱口弦,類似古代的簧。其形如鉗,由一根夾在鐵環(huán)中的薄鐵簧片制成,隨口吹并用手撥動簧片發(fā)音,流行于婦女兒童之中。奧吾孜庫木孜是一種獨特的彈撥吹奏樂器,演奏時需要同時用嘴吹和手彈,漢語多譯作口琴或口弦,它具有彈撥樂器和吹奏樂器的雙重屬性。這種樂器由器身和簧片兩部分組成。器身用鐵或黃銅鍛造,鋼簧片緊緊卡固于器身中部,在頭部彎曲成直角,簧柄端是圓形小勾,用于音準的微調(diào):夾角大,簧音可調(diào)低;夾角小,簧音可調(diào)高。發(fā)音原理是用手指撥動簧柄小勾,或者將簧片倒置于口中,用舌尖撥動,通過簧片的震動與口腔內(nèi)的空氣產(chǎn)生共鳴而發(fā)聲。樂器的長度有5~6厘米,一頭為弧形,一頭為直形,能置于手掌。聲音弱小婉轉(zhuǎn),主要用于獨奏(圖4)。
圖4 柯爾克孜的口弦與手風琴
(待 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