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賢虎
問題解決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數學教育界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課程標準中課程目標闡述的四大維度之一,已成為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持續(xù)關注的熱點。問題解決所指的問題與平常的練習和習題不同,它是具有挑戰(zhàn)性的、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才能解決的問題。問題解決的核心在于問題,實質指向學生的思維。
以問題為主線的教學,是將問題作為教學活動的核心內涵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活動,“教師和學生都應以問題為中心進行雙向的互動,實現(xiàn)雙主體的雙互動”[1]。如何發(fā)揮“問題”的引領作用,教師需要將每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進行整體把握和深入思考,形成層層深入、邏輯關聯(lián)的問題串。這有利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整體把握學習內容、提升學習效率和促進思維發(fā)展。
“問題串”常常包括what(是什么,即知識技能)、why(為什么,即所包含的知識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和結構)、where(從哪里來的,即獲取知識的方法策略和數學活動經驗)、how(怎樣,指向知識的價值意義),這些都是學生學習時應該向自己提出的問題。經常問這些問題是促進學生元認知能力發(fā)展的有效手段,而元認知水平的高低正是決定問題解決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因素。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以問題為主線的教學中恰當應用問題串較為關鍵,問題串將教學內容整合為一體,使目標更明確,結構更清晰,活動更聚焦,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各個版本教材不同程度地體現(xiàn)了運用問題串導學導教的特點,如人教版“解決問題”內容從解題步驟上呈現(xiàn)了“閱讀與理解、分析與解答、回顧與反思”等問題串;北師大版整套教材更是以“情境+問題串”為其主要的編寫特色。在實施過程中,問題串將“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的教學過程、內容的呈現(xiàn)過程、目標的達成過程有機整合在一起”[2],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四能和四基的發(fā)展。
作為教師,要善于在研究一些具體學習內容的基礎上,總結出相關教學問題串的普遍性規(guī)律,進而指導新的教學工作。
數學概念是小學數學中重要的學習內容。學習概念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直接揭示,指從大量的例子出發(fā),以歸納的方式抽取出一類事物的共同屬性。小學階段的概念大多是描述性的,如乘法的意義、角、分數、小數等。第二種是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得出,屬于概念的同化,即學習者利用已有概念來理解一類事物的本質特征,從而明確概念的方式。如“倍”的概念就是建立在乘法概念的基礎上的。概念的形成需要借助一定問題情境,使“新概念”與學生現(xiàn)有圖式建立實質性的聯(lián)系。一般情況下,概念教學需要關注的問題有:概念是什么,為什么要研究這個概念,這個概念和別的概念有什么聯(lián)系和區(qū)別等[3]。
如人教版四下“小數的意義”一課的問題串如下(本文課例都源于人教版):
1.0.4,0.78分別表示什么意思?你能把自己的想法畫出來或記錄下來嗎?(畫一畫,寫一寫)
2.0.016表示什么意思?你能把自己的想法畫出來或記錄下來嗎?(畫一畫,寫一寫)
3.你發(fā)現(xiàn)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分別表示什么?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
問題串里的問題1、2是“一位、兩位、三位小數分別是什么”的具象化,問題3指向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3個問題明確了學習的方向,能讓學生整體把握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教師還可設計優(yōu)質的子問題,不斷追問,逐步觸及數學知識的本質。如學生表示出0.4后,教師追問,你怎么知道這就是0.4?0.7怎樣表示,0.9呢?在0.1,0.4,0.7和0.9中,你認為哪一個小數最重要?這樣的追問,從淺到深,由表及里,指向核心概念——計數單位,能夠促進概念的意義建構和學生的深層理解。
小學生的思維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因此概念教學要遵循從直觀到抽象的認知過程。與此同時,概念的學習過程要讓學生經歷情境表征、語言表征、圖形表征、動作表征和符號表征等。多種表征方式之間的轉化越順暢,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越深刻。
解決問題教學在把“四能”作為目標的同時,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也是目標之一。數學教育家波利亞在《怎樣解題》中將數學問題解決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即弄清問題、擬訂計劃、實現(xiàn)計劃和回顧與反思[4]。人教版“解決問題”內容采用類似結構進行編排,一、二年級教材呈現(xiàn)三個步驟:知道了什么、怎樣解答、解答正確嗎。三、四、五、六年級教材變?yōu)椋洪喿x與理解、分析與解答、回顧與反思。這樣的編排設計便于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基本步驟與方法,形成模式思維。
解決問題的過程不僅是知識的應用過程,更是學習各種數學思想方法,如歸納、類比、轉化、分類、優(yōu)化、有序等,以及各種策略,如畫圖、列表、假設等的過程。教學中通過對信息的收集、處理,經歷猜想、嘗試和推理,比較、反思、驗證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數學思維。因此,解決問題教學關注的一般問題有:你是怎樣解決的?你想到了哪些方法策略?解決問題的關鍵是什么?
如五上“分段計費”一課提供的信息:收費標準:3km以內7元;超過3km,每千米1.5元(不足1km按1km計算)。本課的問題串是:
1.楊叔叔坐了6.3km,他應付多少錢?(想一想,畫一畫,算一算)
2.嘗試完成出租車價格表。除了用表格表示收費情況,你還能用其他的方式表示出分段收費嗎?(填一填,畫一畫,說一說)
?
3.解決分段計費問題的關鍵是什么?(想一想,寫一寫,說一說)
教學時應根據學生的思維習慣,引導學生以數學的眼光發(fā)現(xiàn)、提出問題——發(fā)現(xiàn)按照一般的思路無法解決,引發(fā)思考“分段計費為什么不是單價×里程數”;以數學的思維分析、解決問題——先分段,再計算;訓練學生掌握常見的問題解決的策略——列表、畫圖等,關注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問題解決后,還要督促學生深入思考是否存在某些隱藏的錯誤,能否找到更有效的解題方法,這一解題過程可獲得哪些一般性的結論和啟示等。
計算教學在四基的視角下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和內涵。算理是四則運算的理論基礎,它是由數和運算概念、運算定律和運算性質等構成的。具體的計算方法是四則運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算理為算法提供理論依據,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通常要經歷從直觀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在教學設計時,要關注問題情境、學情以及應給予的學習支持。
因此,“分數除以整數”的問題串可設計如下:
4.結合以上計算,請你說說分數除以整數該怎么計算。(想一想,說一說)
計算教學的一般問題是:具體情境下如何計算,你是怎么想的?脫離情境變成抽象的數如何解釋計算過程?這一類計算的方法是什么?
小學數學中的定律、性質、公式及規(guī)律等教學,簡稱為規(guī)則教學(不包括計算教學)。教學中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合情推理,形成猜想,然后驗證得出定律、性質、公式及規(guī)律等?!皻w納”和“類比”是合情推理的重要方式,如教學“加法和乘法的交換律”“乘法分配律”“比例的基本性質”“商不變性質”“小數的基本性質”“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guī)律”等常常利用歸納或類比推理。一般情況下,規(guī)則教學應提出的問題是:發(fā)現(xiàn)了什么?如何驗證自己的發(fā)現(xiàn)是否正確?前后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還需再舉例嗎?發(fā)現(xiàn)規(guī)則后,合情推理還需往前走一步。學生既要借助合情推理來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還要利用演繹推理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對如何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學生的表現(xiàn)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底邊+鄰邊)×2,第二種是鄰邊相乘,第三種是底×高。組織學生討論,發(fā)現(xiàn)第一種計算的是平行四邊形的周長,第二種計算的是長方形的面積,這兩種都不對。第三種學生一下子解釋不清楚,引發(fā)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是不是底×高呢。通過以下問題串引導學生進行驗證。
1.借助數方格的方法,你發(fā)現(xiàn)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什么?(數一數,算一算,比一比)
2.你打算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什么圖形?平行四邊形與轉化后的圖形有什么聯(lián)系?(剪一剪,比一比,說一說)
3.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你還能想到其他的驗證方法嗎?(想一想,說一說)
學生先借助數方格直觀感受,接著進行探究,通過畫、剪、移、拼,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發(fā)現(xiàn)平行四邊形與拼成的長方形之間的聯(lián)系,即形狀變了,面積大小沒變,進而得出面積計算公式。其間教師要導學生進行抽象,思考感悟數學思想方法。
問題串的設計要環(huán)環(huán)相扣、由淺入深,激勵學生思考。在設計問題串時,要把握數學的本質,還要善于將數學問題由原來的“學術形態(tài)”轉化為適合學生學習的“教育形態(tài)”。如六上“圓的初步認識”一課的問題串是:什么是圓?圓有什么作用?圓與其他圖形有什么聯(lián)系和區(qū)別?可以進行適當完善:什么樣的圖形是圓?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圓,能換成別的圖形嗎?圓和其他平面圖形有什么聯(lián)系和區(qū)別?正如張奠宙先生所言,把數學知識轉化為教育形態(tài),一是靠對數學的深入理解,二是要借助人文精神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