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曰美
儒學在中國產(chǎn)生、形成以后,伴隨著文明的傳播,在地域和空間上向著韓國、日本、越南等周邊國家和地區(qū)擴展,形成了“東亞儒教文化圈”?!皬臇|亞文化的特質(zhì)來看,中國儒學的原創(chuàng)性決定了它只能是中國的儒學,傳播到日本和韓國的儒學在與本國固有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相結(jié)合后,就形成了與中國儒學不同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儒學和韓國儒學。”①李甦平:《以韓國三國時代儒學詮釋東亞文化圈》,載高明士編《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fā)展:儒家思想篇》,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年,第93—94 頁。
關(guān)于儒學何時傳入韓國,學界還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②關(guān)于儒學思想何時傳入朝鮮半島,學界主要有五種說法:箕子東來說、衛(wèi)滿朝鮮說、漢四郡傳入說、漢文字傳入說、國學建立傳入說。但可以肯定的是,早在朝鮮半島三國時代,隨著漢字和儒家典籍的傳入,儒家思想已經(jīng)通過國家律令的制定、國史的編撰、教育機關(guān)的設(shè)立等在國家發(fā)展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領(lǐng)域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到了高麗末忠烈王時,朱子學傳入朝鮮半島,逐漸被新晉士族們吸收為治國理念,統(tǒng)治朝鮮半島近千年的佛教思想徹底被儒家思想(朱子性理學)取代。因此,韓國儒家學者對朱子理學有一種近乎“原教旨主義”的情結(jié),③洪元植:《關(guān)于儒教資本主義論的評價》,《哲學研究》1999 年增刊,第150 頁。稱韓國近代史上的李氏朝鮮王朝是以儒家性理學為建國和統(tǒng)治理念的“儒教國家”也毫不為過。因此,正如張立文所言:
隨著中國從先秦原典儒學、經(jīng)漢代經(jīng)學儒學、魏晉玄學儒學、隋唐注疏儒學,而進入宋元明理學(性理學)儒學,達到了儒學的高峰。朝鮮性理學家在接受、發(fā)展中國儒學高峰中,又做出了新的創(chuàng)造,不僅使邏輯思辨更加精微,而且在形而上價值理想的追求、形而下百姓日用的功能方面,都有所創(chuàng)新。這是朝鮮儒學④需要說明的是,學界對韓國儒學與朝鮮半島的儒學研究多集中于韓國,故本文采用“韓國儒學”作為論題,而在韓國儒學的發(fā)展過程中,“朝鮮儒學”是其歷史主體,所以行文中為了敘述之便,并契合朝鮮半島儒學發(fā)展的實際,有些地方仍保留“朝鮮儒學”的稱謂,而這里的“朝鮮儒學”指古代朝鮮儒學,非現(xiàn)代“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儒學”。的特點。⑤張立文:《特別演講:韓國儒學的特點》,《韓國研究論叢》,2007 年,第14 頁。
儒學傳入朝鮮半島后,經(jīng)過朝鮮學者的理解消化,深深融入朝鮮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中,影響了朝鮮的社會發(fā)展,并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儒學——韓國儒學。而韓國的“三國時期”對中國儒學的吸收“接納”及發(fā)展在韓國儒學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韓國的“三國時期”指公元前37 年至公元668 年,朝鮮半島高句麗、百濟、新羅三權(quán)鼎立時期。這一時期正值中國西漢至唐初年間。這段歷史也正是中國儒學從先秦元典儒學到漢唐經(jīng)學的過渡時期。中國的儒家文化極大地影響著毗鄰而居的高句麗、百濟和新羅。
高句麗(前37—公元668)距離中原最近,早在漢代所設(shè)玄菟郡時就與中原有文化思想和政治上的頻繁接觸。因此,儒學在高句麗的傳播也就早于其他兩國。從文獻的明確記載上來看,儒學傳入高句麗的時間是372 年,即高句麗小獸林王二年(372),設(shè)立國立教育機構(gòu)“太學”,對中央的貴族子弟進行經(jīng)學、文學、武藝等方面的教育。①金富軾:《三國史記》卷18,《高句麗本紀第六·小獸林王二年六月》?!扒赝踯迗郧彩辜案⊥理樀浪头鹣?、經(jīng)文,王遣使回謝,以貢方物,立大學,教育子弟”。除了官學以外,在全國各地還設(shè)立了平民子弟受教育的私學機構(gòu)“扃堂”。扃堂是地方設(shè)立的教育機關(guān),用來招收地方貴族和一部分平民子弟。正如《舊唐書·東夷列傳》記載:
(高麗者)俗愛書籍,至于衡門廝養(yǎng)之家,各于街衢造大屋,謂之扃堂,子弟未婚之前,晝夜于此讀書習射。其書有《五經(jīng)》及《史記》、《漢書》、范曄《后漢書》、《三國志》、孫盛《晉春秋》、《玉篇》、《字統(tǒng)》、《字林》;又有《文選》,尤愛重之。②《舊唐書》第16 冊,卷199 上《東夷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第5320 頁。
顯然,庶民子弟在扃堂里一邊學習儒家經(jīng)典,一邊訓練武藝。扃堂成為庶民子弟習文練武的“私立大學”,由扃堂培養(yǎng)出來的庶民子弟既具有儒家的倫理思想,又有保家衛(wèi)國的武藝;而培養(yǎng)“乃文乃武”“孝忠”于父母和國家的有用之才是太學和扃堂的主要任務??梢钥闯?,不論是公立的“太學”,還是私立的“扃堂”,均以教授儒家經(jīng)典為主,儒家思想已經(jīng)成為高句麗社會的主流思想。③李甦平:《韓國儒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3 頁。
高句麗為了學習唐朝先進的文化,經(jīng)常派外交使臣到長安。唐太宗時,高句麗于貞觀十四年(640),第一次派遣留學生來唐。榮留王“二十二年……王遣子弟入唐,請入國學”④《三國史記》卷20,《高句麗本紀》(第八)。。當時唐都長安的教育狀況是“是時,太宗大征天下名儒為學官,……增筑學舍千二百間,增學生滿三千二百六十員。于是, 四方學子云集京師,高句麗、百濟、高蕃亦遣子弟入學?!雹荨度龂酚洝肪?,《新羅本紀》(第五)。顯然, 一方面,外交使臣、貴族子弟及留學生的入唐學習,使得大量中國經(jīng)典、儒家文化傳入了高句麗,推動了高句麗以儒學為主的教育發(fā)展;而另一方面,官方與民間的學校機構(gòu)以儒家經(jīng)典為主要教材,又為儒學在高句麗的進一步傳播提供了基本的場所。之后,高句麗又不斷派遣使者、留學生來唐學習,他們把儒家思想源源不斷地帶回高句麗,儒學在高句麗得以迅猛傳播、普及及發(fā)展,對高句麗的政治理念、道德倫理、禮儀風俗等都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首先,儒家思想深刻地影響著高句麗王朝的統(tǒng)治思想。高句麗的統(tǒng)治者認為,“仁政”乃儒教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政”的核心在于“安民”,而“安民”的核心在于廢除苛捐雜稅。據(jù)《三國史記》載,國王應隨時體察民情,考慮救恤,尤其要安撫照顧好社會上的鰥、寡、孤、獨者。當國家遇到災禍時,國王要負主要責任,切不可把災難與困難推給國民。故高句麗東明王臨終前給繼任者——儒留王(前19—公元18 在位)留下了“以道與治”的遺囑。此“道”即指蘊含著儒家天命思想與民本思想的孔孟之道。東明王在位時極力反對戰(zhàn)爭,反對“以力與治”,要求執(zhí)行“乃文乃武”的強國富民路線,認為文武兼?zhèn)涞摹耙缘琅c治”是最為理想的治國方略,后人必遵之。為了實現(xiàn)“以道與治”的治國方略,高句麗在人才使用問題上,奉行“有德者在位”的理念,強調(diào)積極培養(yǎng)和使用人才,努力達到“野無遺賢”。人才是國家的棟梁,是國家興盛的基礎(chǔ)。高句麗“有德者在位”的理念充分反映了對“儒賢”的尊重和人才的重視,這也印證了高句麗是以儒教為統(tǒng)治理念的國家。
其次,儒家思想還深刻影響著高句麗王朝的道德倫理及風土人情。重視道德教育與自我的修身養(yǎng)性是高句麗儒教突出的特點。提倡忠孝思想是高句麗道德倫理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高句麗統(tǒng)治階級根據(jù)鞏固其統(tǒng)治地位的需要,極力宣揚“三綱五?!薄叭龔乃牡隆钡热寮宜枷氲幕緜惱矸懂?,使得全國上下形成了“為子盡孝”“為臣盡忠”的社會風氣。為了培養(yǎng)忠臣孝子,高句麗王朝特別重視對臣民的教育,始終貫徹“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坝薪虩o類”中的“教”指的是高句麗“國立”儒教大學(太學)及“私學”儒教大學(扃堂)的教學內(nèi)容,即五經(jīng)?!邦悺敝傅氖菬o區(qū)別的教育對象,即不論是官僚貴族還是平民布衣都能在太學、扃堂接受儒教經(jīng)典教育,并習武健身。培養(yǎng)“乃文乃武”的“孝忠”于父母和國家的有用之才是太學和扃堂的主要任務。①金京振:《朝鮮古代宗教與思想概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 年,第57 頁。由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為高句麗社會的主流思想。
百濟(前18—公元660)位于朝鮮半島的西南部,北與高句麗相接,東北與新羅相鄰。儒學于百濟建國之初傳入,雖然較之高句麗為晚,但至4 世紀時,業(yè)已形成了相當完備的教育制度,設(shè)置了精通儒家經(jīng)典的博士職位,立有“太學”,傳授儒家經(jīng)典。②轉(zhuǎn)引自琴知雅:《中國漢籍傳入韓國研究》,《國際漢學》2015 年第4 期,第156–165。6 世紀前期,百濟曾兩次派遣使者到中國請儒家學者帶著儒家經(jīng)典到百濟傳授,其中就有“毛詩博士”。百濟一方面吸收中國文化,“其書籍有《五經(jīng)》、子、史,又表疏并依中華之法”③《舊唐書·東夷列傳》,第5329 頁。。百濟的儒學傳播與教育互為推動,迅速發(fā)展。另一方面,百濟在武寧王(501—523 在位)和圣王(523—553 在位)時設(shè)立了五經(jīng)博士官職。從此,百濟有了文字記載。百濟為了防御高句麗的入侵,把重點放在了以儒家經(jīng)典為依據(jù)建立國家體制和典章制度上。
從3 世紀后半期開始,百濟開始實行新的中央官制,設(shè)置“六佐平”制和“十六官階品”制?!白羝健奔创蟪嫉姆Q謂,“六佐平”即以朝廷的六大臣分掌國家政務。其中“六佐”即出自中國《周禮》的六官。據(jù)《周禮·天官冢宰》載,周王朝建立之初,即“設(shè)官分職,以為民極”。根據(jù)《周禮》記載,周朝的職官分為六大類,即“六官”,分別以天地以及春夏秋冬四季命名。六官中天官冢宰,“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周禮·天官冢宰》),即掌理天下政務,以輔佐周天子統(tǒng)治天下,成為六官之首。后世遂以“冢宰”為宰相之稱。百濟的“六佐平”就是學習《周禮》之六官而設(shè):“以余信為上佐平,委任軍國政事,上佐平之職即從此始,同今之冢宰。”④《三國史記》卷25,腆支王四年條?!吧献羝健奔纯倲埩羝街T祝喈斢凇吨芏Y》中的天官。而“十六官階品”是指由一品至十六品官的十六個等級官階,它們分別是:一“佐平”、二“達率”、三“恩率”、四“德率”、五“扡率”、六“秦率”、七“將德”、八“施德”、九“困德”、十“季德”、十一“對德”、十二“文督”、十三“武督”、十四“佐軍”、十五“振武”、十六“克虞”。這十六官階又分為三類,按官服顏色區(qū)分官職。其中, 一品和二品為統(tǒng)率百官的“冢宰”和“副冢宰”;三品和四品為文官;五品和六品為武官;從七品到十一品有“德”字者為文官;從十二品到十六品有“督”“軍”“武”“虞”字者為武官。文、武兩官演變?yōu)楹髞淼膬?nèi)官、外官,東官、西官的兩班,而這種分類很明顯是受到了《周禮》六官及儒家德治思想的影響。
在國家行政區(qū)劃編制方面,百濟在武寧王時代實行“二十二檐魯”制度。所謂“檐魯”即相當于中國的“郡縣”?!读簳钒贊鷹l記載:“所治城曰固麻,謂邑曰檐魯,如中國之言郡縣也。”⑤《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99 年,第557 頁。也就是說,武寧王將百濟劃分為二十二個郡縣,派遣王之子嗣與宗族統(tǒng)治,由此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郡縣的中央集權(quán)統(tǒng)治。這種二十二檐魯制到百濟后期發(fā)展為“五部五方制”,即將國都附近的京畿地區(qū)劃分為“五部”,每一部再劃分為“五巷”;其他地方則被劃分為“五方”,每方由“方領(lǐng)”治理,兼負行政與國防責任,每一方下再設(shè)“十郡”,每郡有將三人帶領(lǐng)千余士兵守衛(wèi)??梢钥闯?,這種“五部五方”的地方管理體制深受儒家五行學說的影響,是百濟行政機構(gòu)和軍事防御體系相結(jié)合的基本單位。“南堂”制度則更能體現(xiàn)百濟完備的中央集權(quán)制度。《三國史記》古爾王二十八年條載:“二十八年,春正月,初吉,王服紫大袖袍,青錦袴,金花飾鳥羅冠、素皮帶、烏韋履,坐南堂聽事。”這里的“南堂聽事”即指“南堂”制度,是指國君與大臣在南堂議決國家大事。百濟和新羅都有“南堂”制度。在《新羅本紀》中亦有這方面的記載:“新羅味鄒王七年(268),春皆不雨,王集諸大臣于南堂,親問政刑得失,并遣使者五人考察慰問民困。真平王七年(585)三月,天旱,王避征戰(zhàn),每食則令減菜肴,出于南堂,親審罪囚等?!边@種“南堂”制度亦來源于中國儒家經(jīng)典?!墩撜Z·衛(wèi)靈公》載“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周易·說卦》亦云:“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p>
百濟在社會習俗上亦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其突出表現(xiàn)為百濟君臣對孝道的推崇。百濟國王義慈作為最后一位國王,生活糜爛,名聲敗壞,但他卻“事親以孝,與兄弟以友,時號‘海東曾子’”①《三國史記》卷28,《百濟本紀》(第六)。。這說明,在當時的百濟社會,儒教之“孝”已經(jīng)成為百濟政教的基本原則,是帝王學的根本。在百濟,中國儒學以忠孝為基礎(chǔ)的仁義禮智信思想得到普及和發(fā)展,并逐漸與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本國特色的儒教思想“烈”。“烈”指人的品性,性格剛烈。百濟以法律的形式要求自己的國民必須做到“貞烈”,并踐行于日常生活中。由此,在百濟歷史上留下了許多感天動地的“貞烈”事跡。如百濟即將滅亡前夕,三千宮女舍身投河的義舉;階伯將軍指揮部下集體“舍生取義”的壯舉;違抗王命、死守貞節(jié)的都彌之妻等等,均反映了百濟軍民剛烈、正直的性格和節(jié)操。
唐朝時期,百濟還多次派遣留學生等來唐學習先進的文化。據(jù)《三國史記·百濟本紀》載,百濟武王四十一年(640),“二月,遣子弟于唐,請入國學”。這是百濟第一次派遣留學生到唐朝學習。此后,百濟的留學生、外交使臣頻繁出使長安,對儒學在百濟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百濟又把中國文化傳播到了日本。正是百濟儒學博士王仁把《論語》《千字文》等儒學著作傳到了日本,并任太子師,授之經(jīng)典,起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中間驛站作用。“百濟儒學之所以能夠傳入日本,正是憑借百濟的‘五經(jīng)博士’們”②《韓國儒學史》,第53 頁。。據(jù)《日本書紀》記載:
百濟王遣阿直岐赴倭,并獻良馬兩匹……阿直岐精于經(jīng)典,故為太子菟道稚子之師。是日,天皇問阿直岐:“貴方可有勝于你的學者博士?”阿答曰:“有一位叫王仁的更為精通經(jīng)典。”……于是天皇邀請王仁?!甏?,王仁來到,太子菟道稚子便又追隨王仁學習各類典籍,莫不通達。③王明星、王東福:《朝鮮古代文化之東傳(上)》,《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0 年第1 期,第36 頁。
多數(shù)學者便把此視為孔子思想傳入日本的開端??梢哉f,中國唐朝時期,儒家思想不僅早已傳入百濟,并且已經(jīng)在百濟產(chǎn)生了較為廣泛的社會影響。百濟鞏固內(nèi)政,加強中央集權(quán),增強國力的同時,又通過海路直接與發(fā)達的中國進行物質(zhì)文化交流,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fā)展,為儒學在百濟的傳播和本土化奠定了基礎(chǔ)。
新羅(前57—公元918)位于朝鮮半島最南端,與其他兩國相比發(fā)展遲緩,在3 世紀末才開始接受儒學。公元377 年新羅開始遣使到前秦,在樂史著的《太平寰宇記》中有這樣的記載“其文字甲兵同于中國”??梢钥闯觯瑥哪菚r起儒家文化開始逐步影響到新羅的典章制度,至奈物王(356—402 在位)時期,儒教思想越來越普及。④韓國哲學史研究會編:《韓國哲學思想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 年,第18 頁。但那時儒學的傳播僅限于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后經(jīng)智證王(500—514 在位)、法興王(514—540 在位)、真興王(540—576 在位)時期的發(fā)展,儒教思想在全社會得到了迅速傳播。新羅按照儒教制度把國家的體制、國號、官制、律令、教育、禮儀等制度陸續(xù)確定下來。據(jù)《韓國哲學史》記載:
智證麻立干四年(503)冬十月,群臣上言:“始祖創(chuàng)業(yè)以來,國名未定,或稱斯盧,或稱斯羅,或言新羅。臣等以為新者德業(yè)日新,羅者網(wǎng)羅四方之義,則其為國號宜矣。又觀自古有國家者,皆稱帝稱王。自我始祖立國,至今二十二世,但稱方言,未證尊號,今群臣一意,謹上號新羅國王?!蓖鯊闹?。①韓國哲學會編,白銳譯:《韓國哲學史》上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 年,第280 頁。
“新羅”的含義是“德業(yè)日新,網(wǎng)羅天下”?!暗聵I(yè)日新”是由《周易》中的“君子進德修業(yè)”與“日新其德”兩句聯(lián)結(jié)而成。《周易》強調(diào)作為君主、圣王一定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從“新羅”這個國名可以看出,這時的儒學已經(jīng)深刻地影響了新羅的倫理道德層面。新羅的謚號制度也開始于智證王:智證麻立干十五年(514),“王薨,謚曰智證。新羅謚法始于此”。納袛王時期開始建立年號,納袛王二十三年(536),“始稱年號,云建元元年”。后經(jīng)真平王(579—632 在位)、善德王(632—647 在位)、真德王(647—654 在位),至武烈王(654—661 在位)的大力提倡,新羅社會對中國的“慕華思想”已經(jīng)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②《朝鮮古代宗教與思想概論》,第66 頁。因為朝鮮最初自我定位是“夷”,為了“以夷易華”,朝鮮歷來講究“慕華”?!度龂酚洝份d:“新羅真德王太和二年(貞觀22 年),金春秋入唐,請襲唐朝儀服,唐太宗詔可之,兼賜唐代衣冠。金春秋攜歸,新羅遂行華服”,從而使得新羅“以夷易華”,開始華化。
新羅武烈王七年(660),新羅伐百濟而滅之;新羅文武王八年(668),新羅又攻滅了高句麗,從此進入統(tǒng)一的新羅時代,約200 余年。新羅之所以能統(tǒng)一朝鮮半島,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儒家思想對其國家制度、道德倫理、民風禮俗的影響:504 年,實行喪服制;505 年,在地方編制上仿效中國實行州、郡、縣制度;514 年,制定了國王駕崩后使用謚號的法律;536 年,使用年號制度;真興王545 年,命人編修《國史》,“以善惡作為標準看待過去的事情,記錄君臣的褒貶作為借鑒和教訓來敘述的歷史意識,換句話說就是春秋史觀”③《韓國哲學史》上卷,第282 頁。;在新羅統(tǒng)一朝鮮半島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花郎道”精神,也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礎(chǔ)上,融合佛、道精神而逐漸形成的。正如李甦平所言:“新羅之所以能先后滅掉百濟和高句麗,與新羅勃興時的‘花郎道’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ɡ傻馈木窭砟罹褪且匀寮宜枷霝榛A(chǔ)的儒釋道的融合?!雹堋俄n國儒學史》,第56 頁。
6 世紀為新羅儒學鼎盛期。新羅與唐朝通使之后,不斷派遣留學生入唐學習,為儒學傳播培養(yǎng)了自己的學者。另外新羅成立了最初的國家教育機構(gòu)“國學”,教授上流社會的貴族子弟,“其風俗、刑法、衣服,與高麗、百濟略同”⑤《舊唐書·東夷列傳》,第5334 頁。。與儒學教育相對應的科舉考試制度在這一時期也表現(xiàn)出了很強的政治特點,它成了人們踏上仕途的必經(jīng)之路。正是由于新羅與唐朝的密切往來,儒學在新羅的傳播出現(xiàn)了鼎盛局面。因此,新羅在三國中很快取得了文化層面上的領(lǐng)先地位,為新羅統(tǒng)一朝鮮半島打下了堅實的政治思想基礎(chǔ)。新羅善德王九年(640),王遣子弟入唐,研習孔子學說。他們在“國學”里和唐、高句麗、百濟等國人一起學習儒家經(jīng)典和中國其他的先進文化,畢業(yè)回國后積極傳播漢文和儒家思想。這是儒學在新羅傳播的主要途徑。至真德女王五年(651),置國學之官——“大舍”二人,說明新羅在7 世紀中葉已經(jīng)有學官講授儒經(jīng)。當時平民和貴族子弟都有了接受經(jīng)學教育的機會。據(jù)《三國史記·強首傳》載:
強首及壯,自知讀書,通曉義理。父欲觀其志,問曰:“爾學佛乎?學儒乎?”對曰:“愚聞之,佛,世外之教也,愚,人間人,安用學佛為,愿學儒者之道?!备冈唬骸皬臓査??!彼炀蛶?,讀《詩經(jīng)》、《曲禮》、《爾雅》、《文選》,所聞雖淺近,而所得愈高遠,魁然為一時之杰。①《三國史記》卷46,《強首傳》。
強首(?—629)乃新羅時期杰出的儒學思想家。他精通儒教道義、禮法、文字、文章。在武烈王、文武王、神文王三代,他擅長解讀唐朝的外交文書及撰寫與唐朝、高麗、百濟的國書。文武王認為,先王請兵于唐,以平麗、濟者,亦有強首文章之助的功勞。
隨著新羅的統(tǒng)一,新羅學儒之風日盛。儒學在新羅的傳播途徑主要是向唐派遣留學生。唐開元十六年(728),新羅“遣使來獻方物,又上表請令人就中國學問經(jīng)教,上許之。”②《舊唐書·東夷列傳》,第5337 頁?!疤崎_成二年(837 年)三月,……新羅差入朝宿衛(wèi)王子并準舊例擱留習業(yè)學生并及先住學生等共260 人,請時服糧科。”③《唐會要》卷36。又據(jù)《舊唐書·東夷列傳》載:“開成五年四月,鴻臚寺奏:新羅國告哀,質(zhì)子及年滿合歸國學生等共一百五人,并放還?!雹堋杜f唐書·東夷列傳》,第5339 頁。105 人中,“質(zhì)子”數(shù)極少,留學生占絕大多數(shù)??梢姡谔瞥男铝_留學生數(shù)量還是比較多的,很多留學生還參加了唐朝的科舉考試,并且登第。從長慶(821—824)初年到天佑(904—907)年間的80多年內(nèi),朝鮮留學生58 人登第(36 人的名字已被考實)。其中,崔致遠(857——?)最有名望。崔致遠,字孤云,死后被追贈為文昌侯,從祀文廟。崔致遠12 歲(867)入唐求學,18 歲(874)時中進士。歷任溧水縣尉、高駢淮南從事、乘務郎、侍御史、內(nèi)供奉等職。崔致遠于28 歲(885)留唐16 年后回國,新羅憲康王拜其為侍讀兼翰林學士。崔致遠積極參與國家的政治改革,進時務策十余疏,大力提倡在新羅固有思想的基礎(chǔ)上,以儒教為中心,同時兼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以此實現(xiàn)三教融合。他繼承了儒家關(guān)于“人最為天下貴”和“人能弘道”的傳統(tǒng)思想,肯定人在天地間的崇高地位:“天地貴者人,人所宗者道。人能弘道,道不遠人。故道或尊焉,人自貴矣?!雹荨洞尬牟钊?,首爾:成均館大學校大東文化研究院,1999 年,第339 頁。從而號召人們積極地投入到國家改革與建設(shè)中來。
一方面,新羅向唐朝派遣留學生、使臣入唐學習其先進文化;另一方面,唐朝皇帝為了弘揚中國儒學和孔子思想,也精選飽讀經(jīng)書的儒士出使新羅。唐開元二十五年(738),唐玄宗聞新羅圣德王薨,悼惜久之,贈太子太保,遣邢璹(?—752)去新羅以鴻臚少卿吊祭。臨行前玄宗叮囑邢璹:“新羅號君子國,知《詩》、《書》。以卿惇儒,故持節(jié)往,宜演經(jīng)誼,使知大國之盛?!雹蕖缎绿茣罚?0 冊,卷200《東夷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第6205 頁。
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新羅律令體制在法興王時期開始建立,法興王七年(520)新羅開始頒布律令,真興王時進一步發(fā)展,到統(tǒng)一新羅的神文王(?—692)時基本形成。為了鞏固中央集權(quán),景德王(?—765)全面模仿唐制進行改革。他依據(jù)唐朝的尚書省、兵部、禮部、戶部、吏部、刑部、工部、御史臺等設(shè)立了新羅的執(zhí)事部、兵部、禮部、倉部、位和部、左右理方府、例作府、司正府等中央政治機構(gòu);另根據(jù)唐朝政府設(shè)置有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等官職。在新羅最高行政官署中采用五等級官制,即令、卿、大舍、知舍、史五級。在經(jīng)濟制度上,新羅也模仿唐朝的戶籍、均田、租庸調(diào)制而建立起戶籍、丁田與租庸調(diào)制度。在律令制度方面,景德王十七年(758)設(shè)置兩“律令博士”,在國學教育內(nèi)容中,除儒教經(jīng)典外,還有“律令學”等。在地方制度上,新羅借鑒了唐朝的地方制度——郡縣制。
儒學在教育方面對新羅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神文王二年(682)在中央設(shè)立國學機構(gòu),招收貴族子弟入學,主要講授儒學經(jīng)典,以培養(yǎng)官吏?!笆サ峦跏辏?16)秋九月,入唐太監(jiān)守忠回,獻文宣王、十哲、七十二弟子圖,即置于太學”⑦《三國史記》卷8,《新羅本紀》(第八)。,從此朝鮮太學開始供奉孔子。孔子圣人地位的確立標志著儒學在朝鮮宗教化的開始。景德王六年(747),在國學設(shè)置諸經(jīng)博士和助教人員,在地方上也廣置學校。這樣上至貴族子弟,下至平民百姓都崇奉儒學,學習儒學。儒學通過完備的學校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播。元圣王四年(788),新羅實行科舉制度,科考內(nèi)容亦以儒家經(jīng)典為主,規(guī)定只要博通儒家“五經(jīng)”、三史①五經(jīng)指《詩》《書》《易》《禮記》《春秋》;三史:《史記》《漢書》《后漢書》或其他諸子百家書。等著作的特別優(yōu)秀的人才,即可擢錄為官。新羅的科舉制稱為“讀書三品科制度”,根據(jù)學生能力的差別,原則上分為三個等級:下品科(《曲禮》《孝經(jīng)》);中品科(《曲禮》《論語》《孝經(jīng)》);上品科(《春秋左氏》《禮記》《文選》《論語》《孝經(jīng)》)。從上述考試科目我們可以看出:《曲禮》是說明生活禮節(jié)的最基本要求和行為準則,而《左氏春秋》《文選》則能夠讓人提高以儒家學說為中心的文化內(nèi)涵,并且能夠提高學習者的寫作能力。通過“讀書三品科制度”,新羅人把儒學與仕途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也證明了儒學對新羅政治制度與意識形態(tài)的深刻影響。從此以后,人們紛紛通過學儒躋身仕途,謀求發(fā)展,全國出現(xiàn)了“崇尚信義,篤好儒術(shù),禮讓成俗,柔謹為風”②李浚慶:《東皋遺稿》卷五《錄遺許太史朝鮮風俗》,載《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第28 冊,韓國景仁文化社,1988 年,第477 頁。的社會風氣。
總之,漢唐時期,中國儒學傳入朝鮮半島后,與其本土文化漸趨融合,形成了具有本國特色的儒家文化,并在朝鮮半島扎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成為朝鮮半島歷代王朝的指導思想。在李氏朝鮮王朝(1392—1910)時期,儒教被定為國教,對朝鮮社會乃至當下的韓國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