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晶晶
[摘要] 目的 分析護士共情能力培訓對精神科護理管理質量的影響。方法 選擇2016年3月—2017年3月該院精神科工作的護理人員12名為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管理,選擇2017年4月—2018年4月該院精神科工作的護理人員12名為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共情能力培訓,對比兩組護理管理質量。結果 兩組對比,觀察組共情能力評分明顯好于對照組(P<0.05),且不良事件發(fā)生率與滿意度均好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護理人員實施共情能力培訓,有助于提升精神科護理管理質量,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幾率,提升滿意度,增強共情能力,在臨床中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 護理人員;共情能力培訓;精神科;護理管理;管理質量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20)08(b)-010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nurses' empathy training on the quality of psychiatric nursing management. Methods 12 nursing staff working in the psychiatric department of the hospital from March 2016 to March 2017 were selected for routine management, and 12 nursing staff working in the psychiatric department of the hospital from April 2017 to April 2018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implemented empathy train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nursing management quality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Comparing the two groups, the empathy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and the incidence and satisfaction of adverse event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Implementing empathy training for nursing staff can help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sychiatric nursing management,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adverse events, improve satisfaction, and enhance empathy, which has important clinical value.
[Key words] Nursing staff; Empathy training; Psychiatry; Nursing management; Management quality
精神科主要診治精神類疾病,該病癥多為行為、心理活動等均出現(xiàn)紊亂,從而影響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癥。因受病癥的影響患者極易出現(xiàn)自殺、外逸等不良事件,嚴重影響其生命安全[1]。因此有效、優(yōu)質的護理干預對于精神科患者尤為重要。護士共情能力主要指護理人員可正確地對患者的情緒進行感知,并及時對其情感等狀況進行識別和評價,從而較好地幫助和理解患者,目前為有效的護理能力之一。為改善精神科患者出現(xiàn)自殺、外逸等不良事件,保障其生命安全,該次選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該院精神科工作的護理人員對其進行共情能力的培訓,以此來提升其共情能力,使其在第一時間了解患者的真實感受,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3月—2017年3月該院精神科工作的護理人員12名為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管理,選擇2017年4月—2018年4月該院精神科工作的護理人員12名為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共情能力培訓。兩組分別選取同時間精神科患者49例,觀察組,男性22例,女性27例;年齡22~71歲,平均年齡(52.48±7.44)歲。對照組,男性25例,女性24例;年齡21~68歲,平均年齡(50.25±6.95)歲。對兩組患者進行資料分析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對該研究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該院倫理委員會對該研究完全知情,并批準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管理,護理人員未進行共情能力的培訓,按科室要求定期對其進行專業(yè)知識、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培訓。
常規(guī)護理管理:①在新入院患者辦理住院手續(xù)后并讓家屬提供相應病史資料,詳細詢問精神病患者關于他傷、毀物、外逸等情況。并根據(jù)實際病情進行病室安排,同時向家屬清楚地介紹詳細住院流程、醫(yī)院相關內(nèi)容。在對于有相關傳染性疾病的患者應該合理安排,加強隔離措施,防止造成醫(yī)院交叉感染。
②在為患者辦理入院手續(xù)時應該嚴格檢查危險物品。如果患者身上帶有貴重物品應該及時告知家屬并交予其帶回。在患者私人用品,比如:衣物、日用品都要寫上患者姓名,保證能夠正確分清。上衣、下衣寫在內(nèi)側、褲子寫在褲腰內(nèi)側、毛衣應該用專門的布條進行寫好并縫制。相關私人物品要進行準確登記,完整保存,患者零用錢也需要專門管理人員進行登記管理,并告知家屬并簽字。
③在患者入院后每日需進行體溫、呼吸、脈搏等監(jiān)測,2次/d,連續(xù)3 d。如果入院第1天測量時出現(xiàn)發(fā)熱、低體溫等情況,需要根據(jù)醫(yī)囑按時測量觀察。對于住院半年以上及長期住院患者,在無任何異常情況下可以減少監(jiān)測次數(shù),生命體征測量并將測量1次/d結果準確記錄。
④新入院的患者,護理人員應該協(xié)助患者做好個人衛(wèi)生處理,比如:沐浴、更換衣物、剪指甲等。同時需要觀察患者全身的皮膚情況,如果出現(xiàn)體蚤、頭蚤、傷痕等異常情況,應該及時進行處理并記錄。護理人員詳細地向患者進行病房介紹、醫(yī)護人員介紹。對于意識較不清楚、不配合的患者,護理人員應該保持溫和態(tài)度,耐心地向患者介紹。
⑤住院患者住院時,應該按照醫(yī)囑按時作息、積極參與工娛療活動,防止時常臥床導致精神狀態(tài)逐漸嚴重。在沒有醫(yī)生的囑咐下,患者不能私自單獨外出,在需要外出時,應該有專門的護理人員帶領陪同外出。在出入病區(qū)時,護理人員必須進行仔細嚴格地清點人數(shù),做好登記并交接。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共情能力培訓,具體如下。
①在進行共情能力培訓前,需要對觀察組護理人員進行共情能力測試,根據(jù)其實際情況展開培訓。
②護理人員首先進行共情理論的培訓,為期1個月,每周學習保證5課時,邀請醫(yī)院心理咨詢專家進行講課。學習的內(nèi)容主要包含共情的理論、護理倫理、人性化關懷、認知理論、溝通的技巧以及相關病癥知識等,并對護理人員的職業(yè)素養(yǎng)、倫理修養(yǎng)進行培訓。
③在第2個月邀請該院的優(yōu)秀醫(yī)生和護理人員講述自身的先進事跡和感受,使其感受到正能量的精神;在第3個月時,需要進行臨床操作以及分析臨床案例,將共情相關的技巧詳細地講解,從而讓護理人員對相關技能熟練掌握并正確運用共情護理;在第4個月時,對其實施實踐和理論的考核,對成績優(yōu)異的護理人員給予相應的獎勵,并將其外派到上級的醫(yī)院中進修,學習時間為2個月,開闊自身視野。在結束后將自己學習中獲取的心得與其他人員進行分享。
1.3 ?觀察指標
①對兩組護理人員的共情能力進行測評,參考杰弗遜共情量表(JSE—HP),主要包含換位思考、情感護理以及觀點采擇等,并運用Likert7級評分法,量表的總分數(shù)為全部測評項目的總和,分數(shù)越高代表其共情能力越強。
②兩組患者對護理人員工作滿意度進行測評,采取滿意度調查問卷。滿意率=(滿意例數(shù)+一般例數(shù))/患者總例數(shù)×100.00%。
③護理人員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出現(xiàn)的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主要包括跌倒、外逸、攻擊他人、自殘以及自殺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跌倒+外逸+攻擊他人+自殘+自殺)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0%。
1.4 ?統(tǒng)計方法
將數(shù)據(jù)納入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中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和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人員共情能力評分
護理人員共情能力評分對比,對照組12名,觀察組12名,兩組對比結果換位思考(t=9.824,P=0.001),情感護理(t=29.300,P=0.001),觀點采擇(t=7.050,P=0.001),共情能力總分(t=8.550,P=0.001)。通過兩組對比,觀察組共情能力評分明顯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滿意度
兩組滿意度對比,對照組49例患者,滿意16例(32.65%)、一般23例(46.94%)、不滿意10例(20.41%),滿意率79.59%(39/49);觀察組49例患者,滿意25例(51.02%)、一般21例(42.86%)、不滿意3例(6.12%),滿意率93.88%(46/49)。通過對比,觀察組滿意度顯然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874,P=0.003<0.05)。
2.3 ?不良事件發(fā)生率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對比,觀察組49例,跌倒1例(2.04%),外逸2例(4.08%),攻擊他人0例(0.00%),自殘0例(0.00%),自殺0例(0.00%),不良事件發(fā)生率6.13%(3/49);對照組49例,跌倒3例(6.12%),外逸2例(4.08%),攻擊他人2例(4.08%),自殘2例(4.08%),自殺0例(0.00%),不良事件發(fā)生率18.37%(9/49)。通過對比,觀察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969,P=0.008<0.05)。
3 ?討論
共情主要為同感心、同理心,站在患者角度思考問題。臨床中通過觀點采擇、情感護理以及換位思考等3個方面實施共情護理,設身處地地了解患者真實感受,并給予其有效地護理。護理人員可通過培訓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共情能力,因人格可影響共情能力,所以當人格中的宜人性、外傾性以及開發(fā)性有所變化時其共情能力同樣發(fā)生變化,因此在護理人員提升共情能力時,其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也在有所提升[2]。
對照組護理人員未實施共情能力培訓,護理人員進行常規(guī)管理,對其專業(yè)知識、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培訓從而增強自身能力,但此方式未能有效提升精神科護理管理的質量,沒有明顯改善不良事件發(fā)生幾率,效果不理想[3]。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共情能力的培訓,以共情能力為基礎進行管理,可以有效保證患者安全性。在良好的心理護理下,控制患者精神異常情況下減少發(fā)生不良事件;給予患者足夠的心理護理,必須為患者建立足夠的安全感、信任感以及依賴感,從而護患之間產(chǎn)生一定的依賴情感。在此情感下,幫助患者打開內(nèi)心,面對自身真實想法。護理人員做到換位思考,多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如果患者出現(xiàn)情緒波動,護理人員應該第一時間利用共情方法對患者進行心理指導、情緒安撫[4-5]。阻止患者因為情緒而產(chǎn)生不良事件,這樣才能發(fā)揮共情作用。在實施共情護理時,語言溝通是最關鍵的,大部分的護理都是建立在語言溝通基礎上,所以護理人員應該多采用積極的語言,溫和親切的態(tài)度進行引導溝通[6],以此提高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禁止使用刺激性語言、威脅性語言、恐嚇性語言來影響患者的心理變化,造成患者情緒激動。從而產(chǎn)生不良事件。通過共情理論、實踐等方面進行培訓,從而提升共情溝通的技巧。在與患者溝通時共情為較好的溝通方式,采用換位思考的方式進行交流,有助于增強護患之間的關系[7]。護理人員的共情能力有助于感受到患者的真實需求,并對其行為進行預測,從而提供富有人情味的護理。因實施共情能力培訓,其共情能力明顯提升,為護患之間良好的關系奠定了基礎[8]。當患者對護理人員的工作滿意且信任時,才能讓自己的情感、行為以及思維等袒露出來,快速發(fā)現(xiàn)隱患所在,并及時對不良事件進行預防,以此來保障安全性。因此觀察組實施共情培訓不僅可以提升溝通能力,還可使其情感更加豐富,行為更能獲得患者的認可,在情感上雙方易產(chǎn)生共鳴[9-10]。
通過兩組對比,觀察組實施共情能力培訓,護理人員共情能力評分明顯好于對照組(P<0.05),且患者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與滿意度均好于對照組(P<0.05)。表明對護理人員實施共情能力培訓,有助于提升臨床護理質量,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幾率,增強自身的共情能力,在臨床中起著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對護理人員實施共情能力培訓,有利于增強精神科的護理管理質量,保障患者的安全,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減少護患糾紛,提升護理滿意度。此培訓對臨床治療和護理均起著重要效果。
[參考文獻]
[1] ?丁曉.護士共情能力培訓在精神科護理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10(10):284.
[2] ?侯先芹,張素娟.精神科共情傾向與關懷能力對患者約束態(tài)度的調查[J].中醫(yī)藥管理雜志,2018,267(8):25-26.
[3] ?凌秋妮,李賽梅.急診科護士共情傾向與關懷能力的相關性研究[J].當代護士,2018,25(9上旬刊):29-31.
[4] ?李霞.手術室護士共情傾向與關懷能力的相關性[J].心理醫(yī)生,2018,24(13):273-275.
[5] ?盧艷.護士共情能力培訓應用于精神科護理安全管理中的價值評價[J].中國衛(wèi)生產(chǎn)業(yè),2017,14(17):92-93.
[6] ?劉志華,劉艷紅,程新強,等.精神科護理人員對患者安全問題的認知狀態(tài)與風險管理措施分析[J].黑龍江醫(yī)藥科學,2018,41(6):169-170,172.
[7] ?林靜,劉朝文.護士共情能力培訓對精神科護理管理質量的影響[J].心理醫(yī)生,2018,24(28):220-221.
[8] ?相淑芳,相法芳.護理人員共情能力培訓在精神科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10):142-144.
[9] ?張朝朝.護士共情能力培訓對精神科護理管理質量的影響[J].中醫(yī)藥管理雜志,2018,26(13):100-101.
[10] ?趙提,周雪美.淺談同感共情培訓在精神科護士中應用探討[J].心理月刊,2020,15(6):40-41.
(收稿日期:20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