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結腸癌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消化道惡性腫瘤疾病,主要好發(fā)于中老年群體,且近幾年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不斷加重,致使其發(fā)病率也在不斷上升,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中老年群體的生活質量以及身體健康[1,2]。結腸癌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表現,但病情會隨著腫瘤不斷的發(fā)展而加重,部分患者在結腸癌后期會并發(fā)急性腸梗阻,而通常此時患者的腫瘤已發(fā)展至中晚期,不及時采取正確的治療措施,會嚴重增加患者的死亡風險[3,4]。因此對于結腸癌合并腸梗阻的老年患者,臨床應該提高重視度,積極采取科學有效的治療手段來促進患者疾病轉歸[5,6]。本次研究選擇了2013 年1 月~2019 年8 月在本院接受診治的30 例結腸癌并腸梗阻的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進一步分析老年結腸癌并腸梗阻手術治療的方法及效果,詳細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 年1 月~2019 年8 月本院收治的30 例結腸癌并腸梗阻的老年患者,依據手術治療方式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15 例。對照組中,男9 例,女6 例;年齡60~80 歲,平均年齡(71.41±3.87)歲;Ⅰ期患者4 例、Ⅱ期患者6 例、Ⅲ期患者5 例。研究組中,男8 例,女7 例;年齡60~80 歲,平均年齡(71.37±3.84)歲;Ⅰ期患者5 例、Ⅱ期患者6 例、Ⅲ期患者4 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腫瘤病理分期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分期結腸切除吻合手術,首先需要安排患者進行結腸灌洗以及造瘺等操作,之后過3 個月再安排患者進行二期手術治療,手術入路需要根據患者實際的腫瘤位置進行確定,對腫瘤所在腸段進行常規(guī)切除,同時仔細清掃病灶區(qū)域里面的淋巴結,之后再進行結腸吻合,并且常規(guī)留置引流管后即可將切口予以常規(guī)關閉。研究組患者采用Ⅰ期結腸切除吻合術,手術入路需要根據患者實際的腫瘤位置進行確定,之后常規(guī)游離結腸系膜近端及遠端,對腫瘤所在腸段和系膜予以常規(guī)切除,同時對其附近的淋巴結進行清掃。常規(guī)套扎結腸斷端近端,并且予以沖洗,結扎處理遠端結腸斷端。選擇結腸近端的斷端腸壁結扎線近端作一個切口,切口長度大約2.5 cm,在近端腸道內10 cm 處,常規(guī)置入全身麻醉(全麻)排氣管,結扎排氣管以及腸壁,同時將密閉塑料袋常規(guī)置于排氣管的遠端部位,并且予以固定,由小腸為始,將腸管近端里面的容物慢慢地擠壓到結腸里面,通過排氣管排出至患者的體外。確定將腸管里面的容物全部排空之后,即可將排氣管予以拔出,逆行灌洗結腸,近端腸管以及遠端腸管分別通過切除闌尾以及直腸內置管引流進行沖洗,觀察沖洗液變的清透之后即可停止沖洗,之后常規(guī)縫合闌尾殘端,修整腸管近端及遠端斷端,常規(guī)吻合結腸,最后對腹腔予以常規(guī)沖洗,并且留置引流管后即可常規(guī)關閉切口。
兩組患者術后均要進行常規(guī)抗生素抗感染治療,同時引流管可在患者腸功能恢復后予以拔除。兩組患者的手術均由同一術者操作完成,護理方式以及護理人員也均一致。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排氣恢復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②比較兩組患者術后感染發(fā)生率以及吻合口瘺發(fā)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排氣恢復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研究組排氣恢復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排氣恢復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d)
表1 兩組患者的排氣恢復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的感染發(fā)生率以及吻合口瘺發(fā)生率比較 對照組術后發(fā)生感染6 例(40.00%),其中切口感染4 例,腹腔感染2 例;發(fā)生吻合口瘺4 例(26.67%)。研究組術后發(fā)生感染1 例(6.67%),為切口感染;無患者發(fā)生吻合口瘺。研究組術后感染發(fā)生率以及吻合口瘺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658、4.615,P=0.031、0.032<0.05)。
目前對于結腸癌合并腸梗阻的患者,臨床主要選擇手術治療方式進行治療,可將患者結腸通過各種手術器械進行灌洗,同時切除腫瘤所在腸段,進而防止腫瘤進一步發(fā)展,接觸患者腸梗阻[7,8]。雖然手術治療療效確切,但是目前臨床針對采用何種手術方式進行治療還具有較大爭議[9,10]。在以往治療中,分期結腸切除吻合手術為大多數結腸癌合并腸梗阻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案,雖然可收獲較為理想的吻合效果,但是該手術治療方式的不足之處也不容忽視,例如手術跨越時間大、治療費用高以及感染風險大等[11,12]。而Ⅰ期結腸切除吻合手術則為近幾年在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的治療方式之一,該術式和分期結腸切除吻合手術的主要差別為無需進行分期手術操作,可以先切除患者腫瘤所在腸段,之后再直接進行結腸灌洗以及吻合,因此可以有效縮短治療時間,降低感染風險[13,14]。由于該術式不僅能夠及時解除患者的腸梗阻,同時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經濟負擔,因此在臨床上也受到越來越多的結腸癌合并腸梗阻患者的青睞[15,16]。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排氣恢復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后感染發(fā)生率以及吻合口瘺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Ⅰ期結腸切除吻合術更有利于加快結腸癌合并腸梗阻老年患者的術后恢復速度,幫助患者節(jié)約醫(yī)療成本,更有利于降低患者術后發(fā)生感染以及吻合口瘺的風險,具有更高的治療安全性。
綜上所述,針對結腸癌并腸梗阻的老年患者,相比于分期手術,Ⅰ期結腸切除吻合手術可在更大程度上加快患者的術后康復速度,應用價值顯著,可推廣。